第156章 王肅才學
字數:3725 加入書籤
魏明帝曾問王肅:“漢桓帝時,白馬令李雲上書說‘帝者,諦也。是帝欲不諦’‘帝’意為‘諦’,即認真審察,陛下卻不想認真治國),為何當時不處死他?”
王肅回答:“李雲隻是言語有失君臣尊卑的禮節,但推究他的本意,是想盡心報國。況且帝王的威嚴超過雷霆,殺一個平民如同踩死螻蟻。寬恕他可以顯示包容懇切諫言的氣量,向天下推廣仁德。因此臣認為處死他未必正確。”
明帝又問:“司馬遷因受宮刑心懷怨憤,在《史記》中貶低漢武帝,讓人切齒痛恨。”
王肅答道:“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都佩服他擅長敘事,有良史之才,稱《史記》為‘實錄’。漢武帝聽說他寫《史記》,取走記載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閱覽,看完大怒,削毀後扔棄。如今這兩篇本紀隻有目錄而無內容。後來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處以宮刑。可見心懷怨憤的是漢武帝,而非司馬遷。”
正始元年,王肅外任廣平太守,後因公務被召回,擔任議郎。不久升任侍中,又調任太常掌管禮樂祭祀的最高官員)。當時大將軍曹爽專權,重用何晏、鄧颺等人。王肅與太尉蔣濟、司農桓範談論時政時,嚴肅地說:“這些人就是漢代弘恭、石顯西漢著名宦官,專權擅政)一類的奸佞,還能讓他們胡作非為嗎!”
曹爽聽聞後,告誡何晏等人:“你們要小心了!公卿們已經把你們比作前代的惡人了。” 後來王肅因宗廟事務被免職,不久又擔任光祿勳掌管宮廷宿衛的官員)。
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聚集在武庫的屋頂上,有關部門認為是吉祥之兆。王肅卻指出:“魚生長在深淵卻出現在屋頂,說明水族生物失去了生存之所,恐怕邊將要有棄甲逃亡的兵變了!” 後來果然發生東關之戰的慘敗曹魏在東關被東吳擊敗)。
王肅隨後調任河南尹京都地區行政長官)。嘉平六年,他持節兼任太常,奉命用皇家車駕前往元城迎接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同年,天空出現白色雲氣橫貫天際,大將軍司馬師司馬景王)詢問原因,王肅回答:“這是蚩尤之旗,預示東南方向將有叛亂。您若修養德行安撫百姓,天下向往安定的人會歸附仁德,發動叛亂者將先遭滅亡。”
次年春天,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果然起兵反叛。司馬師對王肅說:“當年霍光被夏侯勝的言論感動,開始重視儒學之士,確實有道理。如今安定國家、輔佐君主,該用什麽辦法?”
王肅答道:“從前關羽率荊州之眾,在漢水邊招降於禁,於是有了北上爭奪天下的野心。後來孫權襲擊關羽將士的家屬,關羽的軍隊立刻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將士的父母妻兒都在內地各州,隻要迅速出兵抵禦,阻止叛軍前進,他們必然會像關羽軍隊一樣崩潰。” 司馬師采納了他的建議,最終平定了毋丘儉、文欽的叛亂。
後來王肅升任中領軍禁軍統帥),加授散騎常侍,食邑增加三百戶,累計達二千二百戶。甘露元年去世時,穿著喪服前來吊唁的門生有數百人。朝廷追贈他為衛將軍,諡號 “景侯”,其子王惲繼承爵位。王惲去世後無子,封國廢除。景元四年,朝廷封王肅之子王恂為蘭陵侯。鹹熙年間推行五等爵製,因王肅在前朝功勳卓著,改封王恂為氶子子爵)。
《世語》記載:王恂,字良夫,有通達的見識,在朝忠正不阿,曆任河南尹、侍中,所任官職都有良好聲譽。他一心為公,有不顧自身的氣節。鬲縣縣令袁毅贈送駿馬,王恂知道袁毅貪財,拒絕接受。袁毅最終因貪汙敗露。王恂還主持建立太學、地方學校,尊崇儒家五經,都是他的功績。王恂四十多歲去世,追贈車騎將軍。王肅的女兒嫁給司馬昭司馬文王),即晉文明皇後,生下晉武帝司馬炎和齊獻王司馬攸。《晉諸公讚》記載:王恂有兄弟八人,其中顯達者如王虔,字恭祖,以辦事幹練著稱,官至尚書;弟弟王愷,字君夫,年輕時有才華但行為不端,與衛尉石崇交好,兩人以豪奢攀比聞名,官至後將軍。王虔之子王康、王隆,仕途也通達,為後世所推重。)
王肅年輕時精通賈逵、馬融的經學東漢古文經學代表),但不認同鄭玄東漢經學集大成者)的學說。他廣泛采集各家異同,為《尚書》《詩經》《論語》《三禮》《左傳》作注,並整理父親王朗的《易傳》,這些著作均被朝廷列為官學教材。他針對朝廷典製、郊祀禮儀、宗廟製度、喪紀規格等議題撰寫的駁論文章,多達百餘篇。
當時樂安人孫叔然因與晉武帝司馬炎同名,故稱字)是鄭玄門下弟子,被稱為 “東州大儒”。朝廷征召他為秘書監,他拒不赴任。王肅撰寫《聖證論》批評鄭玄學說的不足,孫叔然則撰文反駁並闡釋鄭學,還為《周易》《春秋》《毛詩》《禮記》等經典作注,另有學術著作十餘篇流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敦煌人周生烈複姓周生,名烈)是曹魏初年的征士被征召的隱士),何晏的《論語集解》曾引用他的義例,其著作收錄於《晉武帝中經簿》,在經傳注釋領域有一定影響。
弘農人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訥卻勤奮好學。興平年間關中戰亂,他與兄長董季中依附將軍段煨,以采集野生穀物和販賣貨物為生,卻始終隨身攜帶經書,一有空閑就誦讀。兄長嘲笑他,他也不改誌向。
建安初年,朝廷綱紀稍有恢複,董遇被郡裏推舉為孝廉,逐步升任黃門侍郎。當時漢獻帝委政曹操,董遇早晚為天子講學,深受信任。建安二十二年,許昌百官中有偽造詔令的事件,董遇雖未參與謀劃,仍被牽連到鄴城,轉為閑散官職。
董遇曾隨曹操西征,途經孟津的弘農王漢少帝劉辯)陵墓。曹操猶豫是否要祭拜,詢問左右,無人敢回答。董遇越級進言:“根據《春秋》大義,國君即位未滿一年去世,不算正式君主。弘農王在位時間短,又被暴臣控製,降為藩王,不應祭拜。” 曹操於是路過而未謁陵。
黃初年間,董遇外任郡守;明帝時入朝擔任侍中、大司農,數年後病逝。他擅長研究《老子》,為其作訓注,又為《左傳》區分朱墨標記古代校勘方法,用不同顏色標注異同)。有人向他求學,他不肯直接教授,隻說 “必須先讀百遍”,並提出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求學者抱怨 “苦於沒有時間”,他便說 “應當利用三餘時間”——“冬天是一年的餘暇,夜晚是一天的餘暇,陰雨是時節的餘暇”。但因他態度嚴苛,跟隨學習的人很少,其朱墨校注之法也未能流傳。
董遇之子董綏官至秘書監,頗有才學;孫子董艾是齊王司馬冏的功臣。《魏略》將董遇與賈洪、邯鄲淳等七人列為 “儒宗”,評價他們在漢末亂世中堅守學術誌節。
《魏略》記載,自初平元年190 年)至建安末年220 年),天下分崩離析,綱紀崩壞,儒學遭受重創。黃初元年220 年)曹丕稱帝後,開始重建太學,修補舊石碑,恢複博士製度,下令州郡選派求學者到太學,初期有弟子數百人。
至太和、青龍年間227237 年),內外事務繁多,太學生多為逃避勞役而來,雖有千人之眾,但博士水平粗疏,無法有效教學。學生冬來春去,敷衍了事,真正鑽研學問者寥寥。朝廷考核過於注重文字訓詁,忽略經義大義,百人應試,合格者不足十人,導致有誌治學之士日益減少,浮薄之風盛行。
正始年間240249 年),朝廷下詔討論圜丘祭祀禮儀,廣泛征求學者意見。當時郎官及司徒屬吏達兩萬餘人,僅京城就有萬人,但響應並參與討論的人極少。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中,能提筆撰文者不足十人,大多飽食終日而退。
《魏略》感慨:學業衰落竟至如此!正因如此,董遇等學者在荒亂中堅守誌節的精神才尤為可貴。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