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溫恢、李孚、楊沛傳

字數:3918   加入書籤

A+A-


    溫恢,字曼基,是太原祁縣人。他的父親溫恕曾經擔任涿郡太守,去世後,溫恢十五歲時護送父親的靈柩回鄉。他家裏很有錢,但他卻說:“現在世道混亂,要這麽多財富有什麽用呢?”於是他把家裏的財產全部分給了族人,贏得了鄉親們的敬重,人們把他比作古代的賢者郇越。
    溫恢被推舉為孝廉,先後擔任過廩丘長、鄢陵令、廣川令、彭城相和魯相,在任職期間表現都很出色,受到人們的稱讚。後來他被任命為丞相主簿,又出任揚州刺史。曹操對他說:“我很想讓你留在身邊,但考慮到揚州事務更重要。《尚書》裏說:‘有賢能的輔佐,國家才能安定。’你可能需要像蔣濟這樣的人來擔任治中吧?”當時蔣濟正在擔任丹楊太守,曹操便把他調回揚州。曹操還對張遼、樂進等人說:“揚州刺史精通軍事,你們的行動要和他多商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進攻合肥,當時各州都在加強防禦。溫恢對兗州刺史裴潛說:“這裏雖然有敵人,但不足為慮,我擔心的是南方可能會出事。現在水勢上漲,而曹仁的軍隊孤懸在外,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關羽的部隊勇猛善戰,如果乘勝追擊,必然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後來果然發生了樊城之戰。朝廷下詔召裴潛和豫州刺史呂貢等人增援,但裴潛等人行動遲緩。溫恢私下對裴潛說:“這肯定是襄陽緊急,需要你們趕去支援。朝廷沒有要求你們快速行動,是不想驚動遠處的百姓。估計一兩天內就會有密令催促你們加快行程,張遼等人也會被召回。他們平時就很了解曹操的意圖,肯定會先到一步,到時候你就會承擔責任了!”裴潛聽從了溫恢的建議,丟下輜重,輕裝快速前進,果然很快接到了催促的命令。張遼等人也陸續被召回,正如溫恢所預料的那樣。
    曹丕即位後,任命溫恢為侍中,後來又出任魏郡太守。幾年後,他被提升為涼州刺史,持節兼任護羌校尉。然而,他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四十五歲。曹丕下詔說:“溫恢有國家棟梁的品質,侍奉先帝時,功績顯著。他為朕效力時,也忠於王室,因此被委以重任,負責一方事務。可惜他英年早逝,朕深感痛惜!”溫恢去世後,他的兒子溫生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但溫生早逝,爵位也隨之斷絕。
    溫恢去世後,汝南的孟建接任涼州刺史,他治理有方,名聲在外,後來官至征東將軍。據《魏略》記載,孟建,字公威,年輕時和諸葛亮一起遊學。後來諸葛亮北伐祁山時,給司馬懿寫信,還讓杜子緒向孟建傳達他的意思。
    李孚,字子憲,是钜鹿人。興平年間,他的家鄉人民饑荒困苦。李孚當時還是學生,本該種薤菜來維持生計,但他一個也不給別人,自己也不吃,因此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很有主見。後來他當了官。建安年間,袁尚擔任冀州牧,任命李孚為主簿。後來袁尚和他的哥哥袁譚互相爭鬥,袁尚率軍前往平原,留下別駕審配守鄴城,李孚跟隨袁尚出征。當時曹操包圍了鄴城,袁尚準備回援鄴城。他還沒到鄴城,就懷疑鄴城的守備力量不足,又想讓審配了解外麵的動態,於是和李孚商量派人去鄴城。李孚對袁尚說:“現在派個小人物去,恐怕不足以了解內外情況,而且也很難到達。我請求親自前往。”袁尚問:“你打算帶多少人去?”李孚說:“聽說鄴城被圍得很緊,人太多會引起懷疑,我認為帶三個人就夠了。”袁尚同意了他的計劃。李孚挑選了三個可靠的人,沒有告訴他們具體任務,隻是讓他們準備好幹糧,不許帶武器,每人配一匹快馬。於是他們告別袁尚,一路南下,沿途都住在驛站。
    當他們到達梁淇時,李孚讓手下砍了三十根問事杖,綁在馬邊。他自己戴上平上幘,帶著三名騎兵,傍晚時分來到鄴城。當時曹操雖然有禁令,但放牧的人很多,所以李孚利用這個機會,半夜到達鄴城。他敲響戰鼓,自稱是都督,沿著包圍圈巡視,從北麵開始,沿著圍欄向東,又從東麵的圍欄向南,一路上斥責守衛的將士,根據情節輕重進行處罰。他甚至從曹操的營地前經過,徑直向南,從南麵的圍角向西折,來到章門,又斥責守衛的人,把他們捆起來,然後打開包圍圈,衝到城下,呼喊城上的人。城上的人用繩子把他拉了上去。審配等人見到李孚,又悲又喜,歡呼雀躍。
    守衛的將士把情況報告給曹操,曹操笑著說:“他不僅進得去,還能出得來。”李孚事情辦完後,想回去,但考慮到外麵的包圍圈一定會加強,不能再冒險。他心想自己的使命應該盡快完成,於是暗自盤算,對審配說:“現在城裏的糧食很少,老弱病殘沒有用,不如把他們趕出去,節省糧食。”審配同意了他的計劃。於是,他們又在晚上挑選了數千人,讓他們都拿著白旗,從三個城門同時出城投降。又讓每個人手裏拿著火把,李孚趁機換上投降者的衣服,跟著他們一起出了城。當時守衛的將士聽說城裏的人都投降了,火光衝天,都去看熱鬧,不再注意包圍圈。李孚從北門出來,從西北角突圍而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天,曹操聽說李孚已經出來,拍手笑道:“果然和我說的一樣。”李孚見到袁尚後,袁尚非常高興。後來袁尚沒能救成鄴城,戰敗逃到中山,袁譚又追擊他,袁尚逃走。李孚和袁尚走散了,於是投奔袁譚,又擔任他的主簿,向東回到平原。曹操進攻袁譚,袁譚戰死。李孚回到城中,雖然城裏的人都投降了,但局勢仍然混亂不安。李孚想見曹操,於是騎馬來到曹營,聲稱自己是冀州主簿李孚,有密事要稟報。曹操接見了他,李孚磕頭謝罪。曹操問他有什麽密事,李孚說:“現在城裏強弱相爭,人心惶惶,我認為應該讓新投降的人中那些被內部信任的人去宣傳您的命令。”
    曹操說:“你回去宣傳吧。”李孚跪下請教具體怎麽宣傳,曹操說:“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宣傳吧。”李孚回到城中,宣布“各安其業,不得互相侵犯”,城裏的局勢這才安定下來。他回去向曹操複命後,曹操認為他很有能力。後來他被小人離間,隻被安排了一個閑職。他出任解縣縣長,以嚴厲著稱。後來他逐漸升遷至司隸校尉,當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精力和智慧絲毫未減。他最終死於陽平太守任上。李孚本姓馮,後來改姓李。
    楊沛,字孔渠,是馮翊萬年人。初平年間,他擔任公府令史,後來被任命為新鄭縣令。興平末年,百姓饑荒,楊沛督促百姓多儲存幹棗,收集豆子,檢查誰有多餘的糧食,用來救濟那些缺糧的人。就這樣,他積累了千餘斛糧食,藏在小倉庫裏。當時曹操擔任兗州刺史,向西迎接天子,他帶來的千餘人沒有糧食。路過新鄭時,楊沛拜見曹操,把幹棗都獻了出來。曹操非常高興。後來曹操輔佐朝政後,提升楊沛為長社縣令。當時曹洪的賓客在縣境內,征調物資不肯按規矩辦事,楊沛先打斷了他的腿,然後殺了他。因此曹操認為他很有能力。他多次升遷,先後擔任九江、東平、樂安太守,都有很好的政績。後來他因為和督軍發生爭執,被判處髡刑,服勞役五年。
    勞役還沒結束,當時曹操正在譙縣出征,聽說鄴城的人不遵守法令,於是下令挑選鄴令,要求像楊沛這樣嚴厲能幹的人。因此楊沛從囚徒中被提拔為鄴令。任命後,曹操接見了他,問他:“你打算怎麽治理鄴城?”楊沛說:“我將竭盡全力,嚴格執行法令。”曹操說:“好。”然後對在場的人說:“你們要小心,他可不是好惹的。”曹操還賞賜了他十個奴隸和一百匹絹,既是為了激勵他,也是為了回報他當年送幹棗的恩情。楊沛告辭後,還沒到鄴城,曹洪、劉勳等軍中的權貴就害怕他的威名,派家人騎馬去告訴子弟,讓他們約束自己的行為。楊沛擔任鄴令幾年後,因為政績突出,被提升為護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馬超造反,大軍西征,楊沛隨軍,負責監督孟津渡口的事務。曹操已經南渡,其他人還沒渡完,一個中黃門先渡過河,忘記帶行軒,私自北還去取,他向手下要小船,想獨自先渡。手下嗬斥他,不讓他過。
    黃門和手下爭吵起來。楊沛問黃門:“你有通行證嗎?”黃門說:“沒有。”楊沛大怒:“我怎麽知道你不是想逃跑?”於是派人揪住他的頭發,拿著棍子要打他,黃門趁機逃跑了,衣服和頭巾都被扯破了,他向曹操告狀。曹操說:“你沒死就算幸運了。”從此,楊沛的名聲更加響亮。關中平定後,他接替張既擔任京兆尹。黃初年間,朝廷推崇儒雅之士,而楊沛本來是因為辦事能力強被重用的,於是被安排在裏巷中閑置。他先後擔任過多個城市的長官,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也不肯巴結權貴,所以退職後,家裏一貧如洗。他在家裏治病,借住在兒子的房子裏,沒有其他奴仆。後來他占了河南幾陽亭附近兩頃荒田,蓋了一個種瓜養牛的小屋,住在裏麵,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受凍挨餓。楊沛病逝後,鄉親、朋友和以前的下屬、百姓為他料理了後事。
    總的來說,自從東漢末年以來,刺史總管各郡,負責地方政務,不再僅僅是以前的監察職責了。曹操開創基業,直到曹魏結束,這些刺史都是當時有名望、有實績的人。他們都精通事務的關鍵,威嚴和恩德並重,因此能夠治理好萬裏疆土,被後人傳頌。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