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曹植傳中)
字數:7218 加入書籤
我私下裏讀到《相鼠》這篇詩,想到其中‘無禮則死’的意思,感到非常慚愧。我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內心十分愧疚。如果因為有罪而放棄生命,那就違背了古賢‘日夕改過’的勸誡;如果忍著恥辱苟且偷生,又會受到詩人‘有何麵目’的譏諷。
陛下啊,您的恩德如同天地一般廣闊,如同父母一般深沉。您的恩澤如同春風一般溫暖,如同時雨一般滋潤。正因為如此,那些不辨荊棘的人,才能享受到慶雲的恩惠;那些像屍鳩一樣養育七子的人,才能享受到平等的仁愛;那些赦免罪人、要求立功的人,才能得到明君的賞識;那些憐憫愚昧、愛護賢能的人,才能得到慈父般的恩寵。正因為如此,我這個愚笨的臣子才會在陛下的恩澤中徘徊,不忍心放棄。
以前接到詔書,說我不能再朝見,我心灰意冷,以為自己老了,再也沒有朝見陛下的機會了。沒想到陛下又下詔召見我,我激動萬分,急切地盼望著能見到陛下。我住在西館,還沒能進入朝堂,內心十分焦急,日夜不安。現在,我恭敬地呈上兩首詩,表達我的心情。”
第一首詩是這樣的:
“偉大而顯赫的父親,就是武皇。他受命於天,拯救了四方。他的紅旗所到之處,九州大地都被掃蕩。他的教化如同水流,遠方的國家也來朝拜。他的功績超越了商周,與唐堯相比也毫不遜色。我們偉大的皇帝,世代聰明。他武勇而嚴肅,文治而和諧。他接受了炎漢的禪讓,統治著萬邦。萬邦已經教化,遵循著舊的法則。他廣泛地任命親人,來保衛國家。皇帝說你是諸侯,統治著青州的土地。你擁有海濱,就像周朝的魯國一樣。你的車馬有光輝,旗幟有秩序。眾多的賢才,輔佐著你。我這個小孩子,倚仗著寵愛,驕傲自滿。我的行為觸犯了法律,擾亂了國家的秩序。我作為藩王,卻違背了祖先的規矩。我傲慢地對待皇帝的使者,違反了朝見的禮儀。國家有法律,我被削去官職,將被處以刑罰。偉大的天子,你憐憫你的同類,不忍心對我施以刑罰,讓我在朝堂上出醜。你違背了執法的官員,憐憫我這個小孩子。你把我改封到兗州,在黃河邊上。我沒有輔佐的大臣,隻有君主沒有臣子。我荒淫的過錯,誰來輔佐我?我孤獨地住在仆人的房子裏,在冀州的北方。唉,我這個小孩子,遭受了這樣的災難。偉大的天子,你的恩惠無處不在。你給我戴上黑色的帽子,係上紅色的腰帶。紅色的腰帶閃閃發光,讓我感到榮耀。你給我符節,給我玉璽,讓我成為國王。我抬頭看著金璽,低頭拿著聖旨,皇上的恩寵太過豐厚,我感到害怕。我這個小孩子,愚昧而凶惡,死後感到羞愧,活著也感到羞愧。我不是敢傲慢,實在是依賴陛下的恩寵。陛下的威嚴和恩寵,足以讓我終身銘記。天是無窮無盡的,我的生命是無法預料的。我常常擔心自己會跌倒,抱著罪惡死去。我願意衝鋒陷陣,建立功勳,用微小的功勞來贖我的罪。我願意獻出生命,我知道這樣可以避免災難。我願意去江湘,去吳越。上天啟發了我,讓我來到京都。我急切地想見到陛下,就像饑渴難耐一樣。我的心如此渴望,感到悲傷。天高聽卑,陛下能否看到我的微小之處?”
第二首詩是這樣的:
“恭敬地接受陛下的詔書,我應該去京都。星星排列著,我早早地駕起車,喂飽馬匹,塗上油脂。命令那些掌管徒眾的人,整頓我的隊伍。早晨從鸞台出發,晚上住在蘭渚。廣闊的原野,眾多的男女,經過公田,享受著稷麥。有那低垂的樹木,濃蔭不是休息的地方;雖然有幹糧,但饑餓時也來不及吃。望著城市卻不進去,麵對城鎮也不遊玩,仆人警覺地鞭策著,沿著平坦的道路前進。黑色的馬車,飛揚著馬鞭和馬沫;流動的風托起衡木,輕雲托起車蓋。沿著山澗的邊緣,沿著山的角落,沿著河邊,黃阪是台階。向西渡過關穀,有時下降有時上升;馬匹疲倦了道路,再次休息再次起床。將要朝見聖皇,不敢悠閑自在;收起車節,長驅直入,指向太陽快速前進。前驅舉起火炬,後車高舉旗幟;車輪不停運轉,鸞鳥沒有停止聲音。於是到達帝宮,停在西牆;嘉獎的詔書尚未賜下,朝見無法進行。仰望城門,俯視朝堂;長久思念,憂心如醉。
皇帝讚賞他的言辭和義理,下詔書安慰和鼓勵他。《魏略》記載:當初曹植還沒到關內,自己覺得有錯,應該向皇帝謝罪。於是他讓隨從官員留在關東,隻帶著兩三個隨從,微服前往,想見清河長公主,希望通過公主向皇帝謝罪。然而,關吏把這件事報告了皇帝,皇帝派人阻止他,不讓他見公主。太後以為曹植自殺了,對著皇帝哭泣。後來曹植剃光了頭,背著斧頭,光著腳來到宮門前,皇帝和太後才高興起來。等到見到他,皇帝還是板著臉,不和他說話,也不讓他穿鞋戴帽。曹植伏在地上痛哭流涕,太後也因此不高興。皇帝才下詔讓他恢複王服。《魏氏春秋》記載:當時對待諸侯的法律很嚴格。任城王突然去世。諸侯們懷著兄弟之情,感到悲痛。曹植和白馬王彪回到封地,想一起東歸,以便傾訴離別之情,但監國使者不允許。曹植憤怒地寫了一首詩,表達了離別的痛苦:“拜見皇帝在承明廬,將要回到故鄉。清晨從皇城出發,傍晚經過首陽。伊水和洛水廣闊而深邃,想要渡過卻沒有橋梁。乘船越過洶湧的波濤,怨恨那東去的路途漫長。回頭眷戀著城闕,引領著內心的傷感。大穀多麽空曠,山上的樹木鬱鬱蒼蒼。大雨泥濘了道路,水流縱橫。中途道路斷絕,改變路線登上高岡。長長的山坡直入雲霄,我的馬匹疲憊不堪。馬匹還能前進,我的思緒卻鬱結難解。鬱結難解又能想些什麽?親愛的人們離別居所。本想一同前往,中途卻不能同行。鴟梟在車前鳴叫,豺狼擋在路中央;蒼蠅混淆黑白,讒言破壞了親情。想要回去卻沒有道路,拉住韁繩徘徊不前。徘徊又能停留多久?思念之情永無盡頭。秋風帶來微涼,寒蟬在我身邊鳴叫。原野多麽蕭條,太陽忽然西沉。孤獨的野獸尋找同伴,銜著草來不及吃。歸鳥飛向高林,翩翩振翅。感物傷懷,撫心長歎。歎息又能怎樣?天命與我相違。為何思念同胞,一去不複返!孤獨的靈魂徘徊在故土,靈柩寄存在京都。活著的人不再相見,死去的人自然衰敗。人生在世,如同朝露般短暫。年老時,影子無法追回。自顧不是金石之軀,歎息令人心悲。心悲觸動了我的精神,放棄這些不再陳說。男子漢誌在四海,萬裏如同近鄰。隻要恩愛不減,在遠方也會更加親近。何必同床共枕,才能表達深情。倉促之間,骨肉之情,怎能不痛苦?痛苦之中,又怎能不思念?天命真是可疑。追求成仙,鬆子早已欺騙了我。變故在瞬間發生,百年誰能把握?離別永無再會,何時才能執手?願你愛惜身體,共同享受長壽。擦幹眼淚踏上長途,揮筆從此告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黃初六年,皇帝東征,返回時路過雍丘,駕臨曹植的宮殿,增加了五百戶的封地。太和元年,曹植被改封到浚儀。太和二年,他又被改封回雍丘。曹植常常感到憤懣和怨恨,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上疏請求皇帝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為國家效力,內容如下:
“我聽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對內要孝順父母,對外要忠於君主。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讓父母感到榮耀;忠於君主,最重要的則是為國家建功立業。所以,慈愛的父親不會溺愛沒有用的兒子,仁慈的君主也不會養著沒有用的臣子。根據德行來授予官職的,是能夠取得成功的君主;根據能力來接受爵位的,是能夠善終的臣子。因此,君主不會隨意授予官職,臣子也不會隨意接受。隨意授予官職被稱為錯誤的舉薦,隨意接受官職被稱為屍位素餐,這就是《詩經》中‘白吃飯’的由來。從前,虢仲和虢叔不推辭治理兩個國家的重任,是因為他們的德行深厚;周公旦和召公奭不推辭燕國和魯國的封賞,是因為他們的功勞巨大。如今,我蒙受國家的重恩,到現在已經是三代了。正逢陛下治理國家的太平時期,我沐浴在陛下的恩澤之中,受到陛下的教化,可以說是極為幸運了。然而,我卻在東方的藩國竊居高位,享受著豐厚的俸祿,身上穿著輕暖的衣服,嘴裏品嚐著各種美味,眼睛看著華麗的裝飾,耳朵聽著美妙的音樂,這些都是因為我的爵位高、俸祿厚。我回想起古代授予爵位和俸祿的情況,和現在大不相同,他們都是憑借自己的功績和勤勞來為國家效力、輔佐君主、造福百姓的。而我呢,沒有什麽德行可以稱道,也沒有什麽功勞可以記錄。如果我這樣無所作為地過完一生,對國家毫無益處,那就會被後人嘲笑為‘那個無用的人’。因此,我感到非常慚愧,對上愧對我的官職,對下愧對我的俸祿。
如今,天下一統,九州安寧,然而在西方,還有不聽從命令的蜀國;在東方,還有不臣服的吳國。這使得邊境的將士們還不能脫下鎧甲,謀士們還不能高枕無憂,這都是因為陛下想要統一全國,實現天下太平。從前,夏啟消滅了有扈氏,夏朝的功績就顯現出來了;周成王消滅了商朝和奄國,周朝的德行就彰顯出來了。現在陛下以聖明的智慧統治天下,想要完成文王、武王的功業,繼承成王、康王的盛世,選拔賢能的人才,讓像方叔、召虎這樣的大臣來鎮守四方,作為國家的支柱,這是非常恰當的。然而,高飛的鳥兒還沒有被輕巧的弓箭射下來,深淵裏的魚還沒有被魚鉤釣上來,這恐怕是因為釣魚和射箭的技巧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吧。從前,耿弇沒有等待光武帝的命令,就急切地去攻擊張步,他說不能把賊寇留給君主去對付。所以,車右在戰車上拔劍自刎,雍門在齊國邊境刎頸自殺,這兩個人難道是厭惡生而崇尚死嗎?不是的,他們實在是因為憤怒那些人對君主的不敬和對君主的欺淩。君主的寵臣,想要為國家消除禍患、帶來利益;臣子侍奉君主,必定要以身殉國、平定動亂,用功績來報答君主。從前,賈誼年紀輕輕就請求去管理邊疆,要抓住單於的脖子,控製他的命運;終軍年輕時出使越國,想要得到長繩,把越王捆綁起來,帶到皇宮的北門。這兩位臣子,難道是喜歡誇耀自己的功績、炫耀於世嗎?不是的,他們的誌向被壓抑,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華,為聖明的君主效力。從前,漢武帝為霍去病建造府邸,霍去病辭謝說:‘匈奴還沒有消滅,我怎麽能夠考慮自己的家呢?’憂國忘家,犧牲自己來拯救國家的危難,這是忠臣的誌向。現在我雖然居住在外地,生活條件並不差,但我仍然睡不安穩,吃不下飯,這是因為我時刻惦記著西方和東方還沒有被攻克。
我看到先帝手下的武將和老臣,年紀大了,已經去世的也有不少了。雖然賢能的人不會斷絕,但那些老將和舊部,仍然熟悉戰爭的陣勢。我自不量力,也想為國家效力,希望能夠立下一點微小的功勞,來報答陛下對我的恩寵。如果陛下能夠下達非常時期的詔令,讓我發揮一點微不足道的作用,讓我能夠隸屬於大將軍,擔任一個校尉的職務;或者隸屬於大司馬,統領一支小船隊,我一定會在危險的環境中衝鋒在前,駕馭戰船,奮勇向前,衝破敵人的防線,為士兵們做出表率。雖然我可能無法活捉孫權、諸葛亮,但我希望能夠俘虜他們的將領,消滅他們的士兵,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來消除我一生的羞愧,讓我的名字能夠被史官記錄下來,我的事跡能夠被朝廷傳頌。即使我的身體被分割在蜀國的邊境,我的頭顱被掛在吳國的城門上,我也覺得這是生而無憾的。如果我的微小才能得不到施展,一生默默無聞,隻是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榮耀,生活得豐衣足食,活著對國家沒有益處,死了對國家也沒有損失,白白地占據高位,享受豐厚的俸祿,像鳥兒一樣苟且偷生,直到老死,這就像圈養的牲畜一樣,不是我的誌向。我聽說東邊的軍隊失去了防備,軍隊遭受了小小的挫折,我立刻就停止吃飯,扔下碗筷,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手撫寶劍,向東望去,我的心已經飛到了吳國和會稽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從前,我跟隨先帝南征北戰,到過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關,北出玄塞,我親眼目睹了先帝用兵的神妙之處。所以,用兵之道不能預先說定,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我立誌要在聖明的時代為國家效力,在聖明的君主手下建立功勳。每次閱讀史書,看到古代的忠臣義士,接受一天的命令,就去為國家的危難而犧牲,雖然身體被肢解,但功績卻被銘刻在鼎鍾之上,名字被記載在竹帛之上,我常常為此而歎息。我聽說,英明的君主不會因為臣子的過錯而廢棄他們。所以,秦國和魯國都任用了失敗的將領,從而成就了他們的功業;楚國和趙國都赦免了那些絕纓盜馬的臣子,從而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我常常感念先帝早早去世,威王也離開了人世,我是什麽樣的人,能夠長久地活在這個世上呢?我常常擔心自己會在朝露中死去,填滿溝壑,墳墓的泥土還沒有幹,我的身體和名聲就會一起消失。我聽說,千裏馬長嘶,伯樂就能夠發現它的才能;獵狗悲號,韓國就能夠知道它的才能。所以,把千裏馬放在齊國和楚國的道路上,讓它施展千裏奔騰的才能;把獵狗放在狡兔的麵前,來檢驗它捕捉獵物的能力。現在,我希望能夠像千裏馬和獵狗一樣,發揮一點微小的作用。我常常自問,我最終還是沒有遇到伯樂和韓國那樣的人來發現我的才能,所以我感到非常痛苦,常常為此而歎息。”
“當人們在搏鬥中踮起腳尖,聽到音樂時偷偷拍手,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懂得欣賞音樂,理解其中的道理。從前,毛遂隻是趙國的一個普通隨從,但他用錐子和袋子的比喻,讓趙王明白了他的才能,從而立下大功。更何況如今大魏朝人才濟濟,難道就沒有願意為國家慷慨赴死的臣子嗎?
那些自我炫耀、自我推薦的行為,是男女之間的醜行;那些急於求成、追求名利的行為,是道家所忌諱的。然而,我敢於向陛下表達我的想法,是因為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共同承擔著憂患。我希望像塵埃和霧氣一樣,為高山和大海增添一點微小的貢獻;像微弱的燭光一樣,為日月的光輝增添一點微弱的光芒。因此,我敢於冒昧地表達我的忠誠。《魏略》記載:曹植雖然上了這份表,但仍然擔心自己不會被重用,所以他說:“人們之所以看重生命,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保養身體、享受美食,直到壽終正寢,而是因為他們能夠代替上天治理萬物。爵位和俸祿並不是憑空而來的,隻有有了功德,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功勞卻得到豐厚的爵位,沒有德行卻享受豐厚的俸祿,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榮耀,但真正的壯士卻覺得這是恥辱。所以,最高的境界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因為功業和德行是能夠流傳千古的。名聲是不朽的,這是士人所追求的。所以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論斷,孟子有‘舍生取義’的主張。他們難道不想長壽嗎?隻是他們的誌向沒有得到施展。因此,他們感慨地要求得到機會,一定要建立功業。唉!我的話沒有被采納,希望後世的君子能夠理解我的想法。”)
太和三年,曹植被改封為東阿王。太和五年,他又上疏請求允許他探望親戚,表達了他的想法:
“我聽說,天之所以被稱為高,是因為它無所不覆蓋;地之所以被稱為廣,是因為它無所不承載;日月之所以被稱為明,是因為它們無所不照耀;江海之所以被稱為大,是因為它們無所不容納。所以孔子說:‘堯作為君主,真是偉大啊!隻有天是偉大的,隻有堯能夠效法天。’堯的德行對於萬物來說,可以說是極為寬廣的。堯的教化,先從親近的人開始,然後才是疏遠的人,從身邊的人開始,然後才是遠方的人。《尚書》中說:‘能夠發揚崇高的德行,使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後,再使百姓安定。’周文王也繼承了這種教化,《詩經》中說:‘從自己的妻子開始,到自己的兄弟,再到治理國家。’因此,國家和睦,百姓安定,詩人們歌頌這種美好的景象。從前,周公因為管叔和蔡叔的叛亂而感到痛心,所以廣泛地分封同姓諸侯,以保衛王室。《左傳》中說:‘周朝的宗族聯盟,異姓排在後麵。’這說明骨肉之情是不能割舍的,親情是應該被重視的。沒有誰會在道義上背叛自己的君主,在仁愛中忘記自己的親人。陛下繼承了唐堯的光明正大之德,體現了周文王的謹慎仁愛之心,恩澤遍及後宮,恩情昭示九族。各位諸侯和百官們,輪流休假,輪流上朝。執政的人不會耽誤公事,下層的人也能在私底下表達自己的情感。親情和道理的道路是暢通的,喜慶和吊唁的情感能夠得到表達,這可以說是推己及人,施惠於人了。至於我,卻失去了人倫之道,被禁錮在光明的時代,我私下裏感到非常悲傷。我不敢奢望能夠和同輩交往,修養人倫,敘說親情。最近,連婚姻和親屬關係都被切斷了,兄弟們也疏遠了,吉凶之事的消息被阻塞了,喜慶和吊唁的禮節也被廢棄了。親情的背離,比路人還嚴重;隔閡的差異,比胡人和越人還大。現在我因為特殊的製度,永遠失去了朝見陛下的希望。然而,我對陛下的忠誠之心,對紫禁城的向往之情,神明是知道的。然而,這是天意,又能怎麽辦呢?我退而思考,各位王公們常常有這種憂傷的心情,希望陛下能夠下詔,讓各位諸侯能夠互相問候,每個季節都能表達自己的心意,以增進骨肉之間的親情和友情。妃子和妾室的家人,每年能夠得到兩次問候,與貴族宗室平等對待,與百官們享受同樣的恩惠。這樣,古人所感歎的,風雅所歌頌的,就會重新出現在聖明的時代了。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