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武文世王公傳下)

字數:7673   加入書籤

A+A-


    臨邑殤公子曹上,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諡號,但沒有留下後代。
    楚王曹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被封為壽春侯。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他的爵位提升,改封為汝陽公。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為弋陽王。當年又被改封為吳王。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為壽春縣王。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又改封為白馬王。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冬天,曹彪來京都朝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他被改封為楚王。當初,曹彪來朝見時,違反了禁令。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他被有關部門上奏,皇帝下詔削去他的三個縣,共一千五百戶。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大赦天下,恢複了他被削去的縣。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他的封地增加了五百戶,總共達到三千戶。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淩密謀迎接楚王曹彪到許昌,企圖擁立他為帝。這件事在王淩的傳記中有詳細記載。為了調查此事,朝廷派遣傅及侍禦史前往曹彪的封地進行調查,並逮捕了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員。廷尉請求將曹彪押解到京都治罪。於是,朝廷依照漢代燕王劉旦的先例,派兼廷尉大鴻臚持節賜給曹彪璽書,嚴厲斥責他,並讓他自行了斷。《孔衍漢魏春秋》記載了當時的璽書內容:“古代先王行賞時不會放過仇敵,用刑時也不會回避親戚,這就是至公至正的道理。所以周公流著淚處決了管叔和蔡叔的罪行,漢武帝懷著悲痛斷送了昭平君的性命,這些都是古今不變的常理。曹彪,你是國家的至親,本應在外藩輔佐國家,卻不能遵守王法,反而與奸邪之人勾結,與太尉王淩、兗州刺史令狐愚串通,圖謀不軌,危害社稷,心中隻有悖逆,毫無忠孝之意。如果宗廟有靈,你還有什麽臉麵去見先帝?朕深感痛心,你自陷罪孽,既然已經查明事實,朕也深感無奈。有關部門奏請將你交付大理寺治罪,朕考慮到宗族的情分,不忍心讓你在市朝被處死,所以派使者賜書給你。你自己作孽,不是別人強加的,燕王劉旦的下場,你應該引以為戒。你自己好好考慮吧!”曹彪最終自殺。他的妃子和兒子們都被削去王爵,降為平民,流放到平原。曹彪的官屬以下人員以及監國謁者,因為知情不報且沒有盡到輔導的責任,都被處死。他的封國被廢除,改為淮南郡。正元元年公元254年),皇帝下詔說:“已故楚王曹彪,背叛國家,依附奸邪,身死之後,無人繼承,雖然這是他自取滅亡,但朕仍然感到惋惜。包容過錯,這是對待親人應有的態度。現在封曹彪的長子曹嘉為常山真定王。”景元元年公元260年),曹嘉的封地增加,總共達到二千五百戶。據《晉書》記載,曹嘉後來進入晉朝,被封為高邑公。元康年間,他和石崇一起擔任國子博士。後來曹嘉擔任東莞太守,石崇擔任征虜將軍,負責監督青州和徐州的軍事事務,駐紮在下邳。曹嘉曾寫詩送給石崇,石崇也作詩回應。王隱的《晉書》記載,吏部郎李重曾上奏說:“魏氏宗室中有很多人被壓製,但曹嘉的才幹和學識雖然不如曹誌和曹翕,但他品性純潔,修養良好,甚至超過了他們。他曾經擔任過兩個郡的太守。我認為應該優先考慮他的後代,可以任命曹嘉為員外散騎侍郎。”
    剛殤公子曹勤,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諡號,但沒有留下後代。
    穀城殤公子曹乘,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諡號,但沒有留下後代。
    郿戴公子曹整,繼承了他堂叔郎中曹紹的後代身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被封為郿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整去世,沒有留下兒子。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他被追封為戴公。彭城王曹據的兒子曹範被過繼給曹整,繼承了他的爵位。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範被封為平氏侯。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為成武侯。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他的爵位提升為公。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曹範去世,被諡為悼公,也沒有留下後代。青龍四年公元236年),皇帝下詔讓曹範的弟弟東安鄉公曹闡繼承郿公的爵位,繼續作為曹整的後代。在正元、景元年間,曹整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一千八百戶。
    靈殤公子曹京,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諡號,但沒有留下後代。
    樊安公曹均,繼承了他叔父薊恭公曹彬的後代身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被封為樊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均去世。他的兒子曹抗繼承了他的爵位。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均被追封為公爵,諡號為“安公”。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抗被改封為薊公。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他又被改封為屯留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抗去世,被諡為“定公”。他的兒子曹諶繼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間,曹諶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一千九百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廣宗殤公子曹棘,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諡號,但沒有留下後代。
    東平靈王曹徽,繼承了他叔公朗陵哀侯曹玉的後代身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被封為曆城侯。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他的爵位提升為公。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他被封為廬江王。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為壽張王。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又改封為壽張縣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徽被改封為東平王。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曹徽指使下屬毆打壽張縣的官吏,被有關部門上奏。皇帝下詔削去他的一個縣,共五百戶。當年又恢複了被削去的縣。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曹徽去世。他的兒子曹翕繼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間,曹翕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三千四百戶。據《晉書》記載,曹翕進入晉朝後被封為廩丘公,在魏宗室中排名僅次於鄄城公。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曹翕派他的長子曹琨前來朝見。皇帝下詔說:“曹翕品德高尚,是魏宗室中的賢良。現在曹琨遠道而來,特賜他世子印綬,加封騎都尉,賜一套朝服和十萬錢,根據他的才能安排職位。”曹翕還撰寫了《解寒食散方》,與皇甫謐的作品一起流傳於世。
    樂陵王曹茂,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為萬歲亭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改封為平輿侯。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他的爵位提升,改封為乘氏公。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又改封為中丘王。曹茂性格傲慢,小時候就不受曹操寵愛。到了文帝曹丕時期,他仍然是唯一沒有被封為王的宗室。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茂被改封為聊城公,當年又被封為王。皇帝下詔說:“從前象的暴虐非常嚴重,但舜帝仍然封他在有庳。近來漢朝的淮南王、阜陵王,都是亂臣賊子,但有的在他們生前恢複了封國,有的在他們的兒子一代賜予了土地。虞舜在上古時期就建立了這樣的製度,漢文帝、漢明帝、漢章帝在前代也踐行了這樣的原則,這都是厚待親族的美德。聊城公曹茂小時候不熟悉禮儀教化,長大後也不追求善行。先帝認為古代立諸侯,都是任命賢能之人,所以姬姓的後代也有不被封侯的,因此沒有封曹茂為王。太皇太後多次提及此事。聽說曹茂最近有些悔改之意,想要改過自新。君子應該鼓勵他的進步,而不是糾結於他的過去。現在封曹茂為聊城王,以安慰太皇太後的牽掛。”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茂被改封為曲陽王。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東平靈王曹徽去世,曹茂聲稱喉嚨痛,不肯為他發喪,行為舉止依然如常。有關部門上奏要剝奪他的封地,皇帝下詔削去他的一個縣,共五百戶。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茂被改封為樂陵王。皇帝下詔說,因為曹茂的租稅收入較少,兒子又多,恢複了被削去的封戶,還增加了七百戶。在嘉平、正元、景元年間,曹茂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五千戶。
    文皇帝曹丕)共有九個兒子。其中,甄氏皇後生了明帝曹叡;李貴人生了讚哀王曹協;潘淑媛生了北海悼王曹蕤;朱淑媛生了東武陽懷王曹鑒;仇昭儀生了東海定王曹霖;徐姬生了元城哀王曹禮;蘇姬生了邯鄲懷王曹邕;張姬生了清河悼王曹貢;宋姬生了廣平哀王曹儼。
    讚哀王曹協,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諡號為“經殤公”。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他的諡號被重新追改。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曹協的兒子殤王曹尋繼承了他的爵位。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尋的封地增加了五百戶,總共達到三千戶。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曹尋去世,沒有留下兒子,封國被廢除。
    北海悼王曹蕤,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明帝曹叡即位後,立他為陽平縣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蕤被改封為北海王。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曹蕤去世。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琅邪王曹植的兒子曹讚被過繼給曹蕤,繼承了他的爵位,被封為昌鄉公。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讚被立為饒安王。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曹讚又被改封為文安王。在正元、景元年間,曹讚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三千五百戶。
    東武陽懷王曹鑒,黃初六年公元225年)被立為王,當年就去世了。青龍三年公元235年),他被追封諡號。曹鑒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東海定王曹霖,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被立為河東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改封為館陶縣王。明帝曹叡即位後,因為先帝曹丕的遺願,對曹霖特別寵愛,對他的待遇與其他諸侯王不同。然而,曹霖性格粗暴,在家中對婢女和妾室多有殘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霖被改封為東海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霖去世。他的兒子曹啟繼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間,曹啟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六千二百戶。高貴鄉公曹髦,是曹霖的兒子,後來繼承了大宗皇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元城哀王曹禮,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被封為秦公,以京兆郡為封國。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改封為京兆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又改封為元城王。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禮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任城王曹楷的兒子曹悌被過繼給曹禮,繼承了他的爵位。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悌被改封為梁王。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間,曹悌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四千五百戶。
    邯鄲懷王曹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被封為淮南公,以九江郡為封國。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進封為淮南王。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為陳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又改封為邯鄲王。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邕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任城王曹楷的兒子曹溫被過繼給曹邕,繼承了他的爵位。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溫被改封為魯陽王。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間,曹溫的封地多次增加,總共達到四千四百戶。
    清河悼王曹貢,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為王,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去世,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廣平哀王曹儼,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為王,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去世,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評述:
    魏朝的王公們,名義上擁有封國,但實際上並無治理國家的實權。他們被嚴格限製,如同被關在監獄裏一樣。他們的爵位和封地經常變動,大小不一,每年都在變化。骨肉親情被疏遠,兄弟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淡漠。魏朝的製度竟然如此弊端叢生!
    袁準說:魏朝建立後,正值天下大亂之後,人口減少,無法完全按照古代的製度來治理。於是,魏朝的諸侯王們雖然有封號,但實際上隻是空有名頭,沒有實際的封地。每個王國隻有百餘名老兵守護,名義上是諸侯王,實際上卻與普通百姓無異。他們與封地相隔千裏,沒有朝見的禮儀,也沒有與其他諸侯國的會盟製度。諸侯王們的遊獵範圍不得超過三十裏,還有專門的官員監視他們的行為。這些王侯們甚至希望能成為普通百姓,卻也無法實現。這種製度既違背了諸侯國保衛國家的初衷,也破壞了親屬之間的親情。
    《魏氏春秋》記載,宗室曹冏曾上書說:“我聽說古代的君王,一定會分封同姓諸侯以示親近,也會封賞異姓功臣以示賢能。《左傳》說‘任用賢能,親近親屬’,《尚書》說‘弘揚美德,親近九族’,《詩經》說‘懷德則安寧,宗族是屏障’。由此可見,沒有賢能之人無法建立功業,沒有親屬無法輔助治理。如果隻依靠親屬,國家會逐漸衰弱;如果隻依靠賢能,可能會導致權力被篡奪。古代聖王深知這一點,因此廣泛任用親疏之人,既利用近親的力量,也借助賢能的輔助。這樣,國家在近處有宗族的保衛,在遠處有賢能的輔佐,興盛時共同治理,衰敗時共同守護,安定時共享幸福,危難時共同承擔災難。因此,國家能夠長久繁榮,世代相傳。
    如今,魏朝雖然明確了尊卑之法,但在親近親屬方麵仍有不足。《詩經》說‘鶺鴒在原,兄弟急難’,意思是兄弟之間在危難時刻應相互救援,共同麵對憂患。雖然兄弟之間可能有矛盾,但在外敵入侵時仍會團結一心。然而,如今的情況並非如此,有些被任用卻不被重用,有些被閑置卻不被任用。一旦邊境告急,城門緊閉,親族們無法相互扶持,國家失去了可靠的衛士。
    我深感憂慮,夜不能寐,希望能向朝廷獻上我的忠誠,提出我的建議。我根據所見所聞,分析了成敗的原因。從夏、商、周三代來看,曆經數十代,而秦朝僅傳兩代就滅亡了。為什麽呢?因為三代的君主與天下百姓共享國家,百姓與國家同憂共樂。而秦朝的君主獨攬大權,百姓無法分擔國家的憂患,因此一旦國家傾覆,無人救援。
    古代的君主知道單靠自己治理國家無法長久,因此與他人共同治理;知道單靠自己守護國家無法穩固,因此與他人共同守護。通過任用親疏之人,建立內外的屏障,使國家輕重相宜,親疏相輔,避免了叛亂的發生。即使在衰落之時,也有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維護禮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逐漸衰弱,最終被強國吞並。到了戰國時期,姬姓諸侯國幾乎滅絕,隻有燕國和衛國勉強生存,但也都弱小不堪,受到秦國和齊、楚等國的威脅,自身難保,更無暇顧及其他。
    到了周王赧時期,他被降為平民,但諸侯國之間仍然相互扶持,維持了四十多年的無主局麵。秦國憑借地理優勢,采用欺詐手段,逐步吞並了其他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建立了萬世基業,卻不知這種製度的弊端。淳於越曾勸諫秦始皇,希望他分封子弟,但秦始皇聽信了李斯的偏見,拒絕了這一建議。最終,秦始皇死後,國家無人繼承,政權落入奸臣之手,導致趙高之流誅殺宗室,胡亥殘暴無道,最終導致秦朝的滅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秦始皇采納了淳於越的建議,分封子弟,建立諸侯國,那麽即使子孫有失道的行為,也難以輕易被推翻。漢高祖劉邦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分封子弟,建立了強大的諸侯國,才得以在短時間內建立漢朝。然而,漢朝的分封製度也存在問題,諸侯國過於強大,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賈誼曾建議削弱諸侯國的力量,但漢文帝沒有采納。到了漢景帝時期,晁錯建議削藩,引發了諸侯國的不滿,最終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
    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使諸侯國逐漸衰弱。到了漢成帝時期,王氏專權,劉向勸諫成帝重視宗室的力量,但成帝未能采納。最終,王莽篡位,漢朝宗室王侯失去了權力,甚至有人頌揚王莽的恩德,令人悲哀。
    東漢光武帝劉秀雖然恢複了漢朝,但未能吸取秦朝的教訓,仍然實行郡縣製,削弱了宗室的力量。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廷無人反抗,宗室力量薄弱,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漢朝滅亡。
    魏朝的太祖武皇帝曹操,憑借聖明的資質和神武的謀略,挽救了國家的危機,恢複了漢朝的統治。然而,魏朝在治理國家時,未能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仍然實行郡縣製,削弱了宗室的力量。諸侯王們雖然有名號,但沒有實際的權力,宗室成員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無法參與國家的治理。這種製度無法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
    如今的州牧、郡守等地方官員,實際上擁有古代諸侯王的權力,他們可以掌控大片土地和軍隊。然而,宗室成員卻無法參與其中,無法與他們相互扶持。這種製度不利於國家的穩定。
    如今,朝廷任用賢能之人,他們可以擔任重要職務,但宗室成員卻被限製在小縣或低級職位上,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這種製度不利於激勵宗室成員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古人說:“百足之蟲,至死不僵”,因為它們有很多腳可以相互扶持。國家也是如此,隻有宗室和百姓相互扶持,國家才能穩固。如果根基不穩,國家就會像枯樹一樣容易傾倒。因此,聖明的君主在安定時不忘危機,在生存時不忘滅亡,隻有這樣,國家才能在風雨中屹立不倒,長治久安。
    曹冏,是中常侍曹叔興的侄子,少帝的族祖。當時,天子年幼,曹冏希望通過這篇奏疏讓曹爽有所感悟,但曹爽未能采納。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