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王衛二劉傅傳二)
字數:6802 加入書籤
除了前麵提到的那些文人,還有以下幾位才子也值得關注:
邯鄲淳,字子叔,是潁川人。《魏略》記載,他還叫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不僅精通文學,還擅長古文字學,包括《蒼頡篇》《爾雅》《蟲篆》《許氏》等經典著作。在東漢末年的初平年間,他從三輔地區來到荊州避難。後來荊州歸附曹操,曹操早就聽說過他的名聲,特意召見他,對他非常敬重。當時,曹操的長子曹丕五官將)也在招攬英才,早就聽說過邯鄲淳的名聲,想讓他擔任文學官。然而,曹植臨菑侯)也看中了邯鄲淳。曹操最終決定把邯鄲淳派給曹植。
曹植得到邯鄲淳後非常高興,邀請他入座,但一開始並沒有和他交談。當時天氣炎熱,曹植先是讓人取水給自己洗澡,然後塗上香粉,接著解開頭發,露出上身,跳起了胡人的舞蹈,還表演了五椎鍛一種雜技)、跳丸、擊劍等技藝,並背誦了幾千字的滑稽小說。表演結束後,曹植問邯鄲淳:“你覺得我怎麽樣?”之後,他才整理好衣冠,和邯鄲淳討論起天地萬物的起源、萬物的區別、從遠古伏羲時代以來的聖賢名臣和烈士的優劣,接著又談論了古今文章、賦、誄的優劣,以及為官從政的先後順序,最後討論了軍事戰略。曹植還命令人擺上酒菜,宴請邯鄲淳。在場的人都被曹植的才華所折服,無人能與他匹敵。
邯鄲淳回去後,對他的朋友們讚歎曹植的才華,稱他為“天人”。當時曹操還沒有立太子,曹植的才華讓曹操對他頗為青睞,邯鄲淳也多次稱讚曹植的才能。這引起了曹丕的不滿。後來,在曹丕稱帝後的黃初年間,邯鄲淳被任命為博士給事中。他寫了一篇長達千餘字的《投壺賦》獻給文帝曹丕,曹丕認為寫得很出色,賞賜了他一千匹帛。
繁欽,字休伯,是汝南人。《典略》記載,他以文才和機智善辯在汝南、潁川一帶很有名氣。他擅長撰寫書信、詩賦,文筆華麗。他寫給太子曹丕的書信中,常常運用巧妙的比喻和華麗的辭藻,深受曹丕喜愛。繁欽曾擔任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三年去世。
路粹,字文蔚,是陳留人。《典略》記載,他年輕時曾向蔡邕學習。初平年間,他跟隨漢獻帝來到三輔地區。建安初年,他憑借出眾的才華和京兆人嚴像一起被任命為尚書郎。後來,嚴像因文武雙全被任命為揚州刺史,路粹則擔任軍謀祭酒,和陳琳、阮瑀等人一起負責撰寫文書。後來,孔融因事被曹操追究,曹操讓路粹起草奏章,列舉孔融的罪狀。路粹在奏章中提到孔融在北海時招兵買馬,企圖謀反,還說孔融在朝中不遵守禮儀,與禰衡等人交往放蕩不羈。奏章寫得辭藻華麗,邏輯嚴密,讓孔融最終被處死。孔融死後,人們讀到路粹的奏章,無不佩服他的文才,但也畏懼他的筆力。建安十九年,路粹被任命為秘書令,隨軍前往漢中,因違反禁令私自購買驢子而被處死。太子曹丕和他關係很好,聽說他死訊後非常惋惜。曹丕即位後,特意重用路粹的兒子。魚豢曾說,回顧曆史,魯連、鄒陽等人以雄辯著稱,是當時的文壇俊傑。而王粲、繁欽、阮瑀、陳琳、路粹等人的文采也不遜色於古人,隻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罷了。他還奇怪這些人才華橫溢,卻沒有得到更高的重用,於是去問大鴻臚卿韋仲將。韋仲將說:“王粲過於肥胖,缺乏風度;繁欽行為放蕩,沒有規矩;阮瑀身體虛弱;陳琳性格粗疏;路粹性格急躁。這些缺點讓他們無法得到更高的重用。不過,君子不會對一個人求全責備。就像朱漆一樣,雖然沒有堅固的木料支撐,但它的光澤依然很壯觀。”
除了上述七人之外,還有沛國的丁儀、丁廙,弘農的楊修,河內郡的荀緯等人,也都很有文采,但不在“建安七子”的行列。丁儀、丁廙、楊修的事跡在《陳思王傳》中有記載。《荀勖文章敘錄》記載,荀緯字公高,年輕時就喜歡文學。建安年間,他被任命為軍謀掾、魏太子庶子,後來升任散騎常侍、越騎校尉,四十二歲時在黃初四年去世。
應瑒的弟弟應璩,以及應璩的兒子應貞,都以擅長寫文章而聞名。應璩的官職升到了侍中。應貞在鹹熙年間曹魏末年)擔任相國軍事參謀。《文章敘錄》記載,應璩字休璉,他學問淵博,喜歡寫文章,尤其擅長撰寫書信和奏章。在魏明帝和魏文帝時期,他曆任散騎常侍等官職。齊王曹芳即位後,應璩逐漸升任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曹爽掌握大權,做了很多違法亂紀的事情。應璩寫了一首詩來諷刺他。這首詩雖然語言詼諧,但內容卻切中時弊,被當時的人們廣泛傳頌。後來,應璩又擔任侍中,負責管理著作。他在嘉平四年去世,被追贈衛尉的稱號。應璩的兒子應貞,字吉甫,從小就以才華橫溢而聞名,擅長辯論。正始年間,夏侯玄權勢顯赫,應貞曾在夏侯玄的宴會上即興創作了一首五言詩,夏侯玄非常欣賞這首詩。應貞後來考取了高第,曆任顯要職位。晉武帝司馬炎擔任撫軍大將軍時,應貞擔任他的軍事參謀。晉朝建立後,應貞升任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他還憑借自己的儒學知識,與太尉荀顗一起修訂新的禮儀製度,但這項工作還沒完成他就去世了。應貞在泰始五年去世。應貞的弟弟應純,應純的兒子應紹,在永嘉年間擔任黃門侍郎,後來被司馬越殺害。應純的弟弟應秀,他的兒子應詹後來擔任鎮南大將軍、江州刺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阮瑀的兒子阮籍,才華橫溢,性格豪放不羈,行為灑脫,追求簡樸的生活,以莊子的思想為榜樣。他最終擔任了步兵校尉。《魏氏春秋》記載,阮籍性格曠達,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他非常孝順,雖然在守喪期間沒有完全按照常規禮儀行事,但悲痛欲絕,幾乎毀壞了身體。兗州刺史王昶曾邀請他見麵,但一整天都沒有和他說上話。王昶感歎他的才華,覺得自己無法真正了解他。太尉蔣濟聽說後,征召他為屬官,後來他又擔任了尚書郎、曹爽的參軍。因為生病,他辭官回鄉。一年多後,曹爽被誅殺,太傅司馬懿和大將軍司馬師又任命他為從事中郎。後來,朝廷因為他的名聲很高,想給他一個更高的職位,但阮籍認為世道混亂,隻求一份俸祿而已。他聽說步兵校尉這個職位空缺,而且那個營裏的廚房有很多美酒,釀酒的人也很厲害,於是他主動要求擔任這個職位。此後,他整天沉溺於美酒之中,醉醺醺的,對世事漠不關心。他曾經登上廣武山,眺望楚漢相爭的古戰場,感歎道:“當時如果沒有真正的英才,怎麽會讓那些無名小卒成就大名呢?”他常常獨自駕車出行,不走尋常路,當車走到無路可走的地方時,他就慟哭一場然後返回。阮籍年輕時曾遊曆蘇門山,山上有一位隱士,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隻有幾斛竹子和一個臼杵。阮籍和他談論遠古無為而治的道理,以及五帝三王的治國之道,但那位隱士似乎並不在意。於是,阮籍對著他長嘯一聲,聲音清亮悠遠。隱士聽後微微一笑。阮籍下山後,隱士也跟著長嘯一聲,聲音如同鸞鳳之音。從此,阮籍借蘇門先生的論調來寄托自己的情懷。他唱道:“太陽從不周山的西邊落下,月亮從丹淵中升起,太陽的光輝被遮蔽,月亮的光芒取代了它。月亮的光芒隻是暫時的,太陽還會重新升起。富貴隻在一瞬間,貧賤又何必永遠呢?”他又感歎道:“天地崩解,六合分開,星辰隕落,日月消亡,我乘風而上,還有什麽可留戀的呢?”阮籍從不議論別人的過錯,但他那種超脫世俗的氣質,讓那些講究禮法的人,比如何曾,對他非常痛恨。不過,大將軍司馬昭一直保護他,他最終得以壽終正寢。阮籍的兒子阮渾,字長成。據《世語》記載,阮渾性格閑適淡泊,欲望很少,在京城很有名氣,擔任過太子庶子,但早年就去世了。
當時,還有一位譙郡人嵇康,他的文采壯麗,喜歡研究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為人崇尚奇特,有俠義精神。到了景元年間,他因為某些事情被處死。
嵇康,字叔夜。根據《嵇氏譜》記載,嵇康的父親嵇昭,字子遠,曾擔任督軍糧治書侍禦史;他的哥哥嵇喜,字公穆,後來成為晉朝的揚州刺史和宗正。嵇喜為嵇康作傳,稱嵇康家族世代研習儒學,他從小就才華橫溢,性格豪放不羈,高傲任性,從不追求名譽,為人寬厚大度。他學習從不依賴老師,卻博學多聞。長大後,他喜歡老子和莊子的思想,性格恬靜無欲。他喜歡服用養生的藥物,曾親自采集名貴的藥材。他擅長寫文章和論文,喜歡彈琴、吟詩,自得其樂。他認為神仙是自然賦予的,而不是靠積累學問得來的。通過合理調養,人可以盡享天年,像安期生、彭祖這樣的人,是可以追求到的。嵇康為此寫了《養生篇》。他深知過於關注自身利益會喪失本性,而追求過多的人必然會失去本性。他超脫世俗,遠離塵世紛擾,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他還收集了上古以來聖賢、隱士、遁世者的故事,為他們作傳作讚,從混沌初開到管寧時代,共一百一十九人。他試圖從宇宙中尋找這些人的精神,並將其傳承下去。因此,世人很難用常理來評價他。
《虞預晉書》記載,嵇康的祖先本姓奚,是會稽人。後來他們從會稽遷到了譙郡的銍縣,改姓嵇,取“嵇”字的上半部分,加上“山”字作為姓氏,以此紀念他們的根源。還有一種說法是,銍縣有嵇山,他們家住在山邊,因此改姓嵇。
《魏氏春秋》記載,嵇康寓居在河內郡的山陽縣,和他交往的人從未見過他有喜怒哀樂的表情。他和陳留的阮籍、河內的山濤、河南的向秀、阮籍的侄子阮鹹、琅琊的王戎、沛國的劉伶等人關係很好,他們常在竹林中遊玩,被稱為“竹林七賢”。鍾會是大將軍司馬昭的寵臣,他聽說嵇康的名聲後,前去拜訪。鍾會是名門公子,因才能受到寵信,出行時車馬華麗,隨從眾多。當時,嵇康正在蹲著打鐵,對鍾會的到來毫不理會。嵇康問他:“你聽到了什麽才來?又看到了什麽才走?”鍾會回答:“聽到了才來,看到了才走。”鍾會對嵇康的無禮深感憤怒。
大將軍司馬昭曾想征召嵇康為官。嵇康性格孤傲,曾說過一些絕世獨立的話,加上他的堂兄品行不端,他便搬到河東避居,有人說他是為了避世。後來,山濤擔任選曹郎,推薦嵇康接替自己的職位,嵇康寫信拒絕,還說自己無法忍受世俗的束縛,甚至對商湯、周武王這樣的曆史人物也表示輕視。大將軍司馬昭聽說後非常生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起初,嵇康和東平人呂昭的兒子呂巽及呂巽的弟弟呂安關係很好。後來,呂巽與弟媳徐氏私通,還誣陷呂安不孝,將他囚禁。呂安請嵇康作證,嵇康出於義氣,為他辯護。呂安性格剛烈,有濟世的誌向和能力。鍾會趁機勸說大將軍司馬昭借此機會除掉嵇康,於是嵇康和呂安都被處死。嵇康臨刑時鎮定自若,還彈奏了一曲琴曲,然後感歎道:“美妙的音樂從此絕響了!”當時的人無不為他感到悲哀。
嵇康曾經在汲郡共北山中采藥,遇到一位隱士孫登。嵇康想和他交談,但孫登始終沉默不語。嵇康準備離開時,問孫登:“先生難道什麽都不說嗎?”孫登才說:“你才華橫溢,但見識有限,在當今世上很難免禍。”後來,嵇康因呂安之事入獄,寫詩自責道:“我本想少犯錯,卻招來非議;我本不想傷害他人,卻招致怨恨。過去我慚愧於柳下惠,如今我愧對孫登。我內心有愧於自己,也愧對良友。”嵇康一生著有六七萬字的文章和論文,都被世人傳頌。《嵇康別傳》記載,孫登曾對嵇康說:“你性格剛烈,才華出眾,能免禍嗎?”書中還提到嵇康臨終時說:“袁孝尼曾向我學習《廣陵散》,我總是拒絕教他。如今,《廣陵散》從此絕響了!”這與《盛記》的記載不同。《晉陽秋》記載,嵇康見到孫登時,孫登對他長嘯,許久不語。嵇康離開時問:“先生難道什麽都不說嗎?”孫登說:“可惜啊!”這兩本書都是孫盛所著,但記載卻如此不同。《嵇康集目錄》記載,孫登,字公和,不知是哪裏人,沒有家屬。他在汲縣北山的一個土洞裏被發現。夏天他用草編成衣服,冬天就披頭散發。他喜歡讀《易經》和彈琴,見到他的人都很親近他。他每到一處,主人都會給他提供衣物和飲食,他從不推辭。《世語》記載,毋丘儉反叛時,嵇康有力量,且想起兵響應,他去問山濤,山濤說:“不行。”後來毋丘儉果然失敗了。
臣鬆之裴鬆之)考證:本傳說嵇康在景元年間因事被殺,但幹寶、孫盛、習鑿齒等人的書都說是正元二年,司馬文王從樂嘉返回後,殺死了嵇康和呂安。大概是因為《世語》說嵇康想起兵響應毋丘儉,所以認為毋丘儉被平定後就殺了嵇康。其實不然。山濤擔任選官時,想推薦嵇康接替自己,嵇康寫信拒絕,這件事是確鑿無疑的。根據山濤的行狀,他直到景元二年才擔任吏部郎。景元和正元相差七八年,根據山濤的行狀來考證,本傳的說法更為準確。另外,《鍾會傳》也說鍾會在擔任司隸校尉時殺了嵇康,而鍾會擔任司隸校尉是在景元年間。幹寶說呂安的哥哥呂巽和鍾會關係很好,呂巽是相國掾,都受到司馬文王的寵信,因此呂巽陷害呂安。但司馬文王是在景元四年鍾、鄧平定蜀國後,才被授予相國職位的。如果呂巽在擔任相國掾時陷害呂安,那麽怎麽可能在平定毋丘儉的那一年就殺了嵇康和呂安呢?這又是幹寶的疏忽,自相矛盾。嵇康的兒子嵇紹,字延祖,年輕時就很有名。山濤推薦他擔任秘書郎,稱讚他平和、簡樸、溫和、敏捷,有文才,還懂音樂,能成為第二個成濟。皇帝說:“嵇紹既然如此優秀,就可以直接擔任丞相,不必再當郎官了。”於是他曆任顯要職位。《晉諸公讚》記載,嵇紹和山濤的兒子山簡、弘農人楊準關係很好,但嵇紹最有忠誠正直的品質。他以侍中的身份跟隨惠帝北伐成都王,王師戰敗,百官都逃跑了,隻有嵇紹獨自保護皇帝,最終死在皇帝身邊。因此,他多次受到褒獎,被追贈太尉,諡號忠穆公。
在景初年間,有一位名叫桓威的人,來自下邳,出身貧寒。他十八歲時就撰寫了《渾輿經》,通過這本書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書中內容多與道家思想相關。他最初擔任齊國的門下書佐一種地方官職),後來成為司徒署的吏員,最終擔任了安成縣令。
另一位人物是吳質,他是濟陰人,以文才受到文帝曹丕)的賞識。他的官職升到了振威將軍,還被授予假節一種特殊的權力象征),負責都督河北諸軍事,被封為列侯。《魏略》記載,吳質字季重,才學淵博,受到五官將曹丕)和各位諸侯的禮遇和喜愛。他善於與曹丕的兄弟們相處,就像西漢樓君卿與五侯交往一樣。河北平定後,曹丕成為世子,吳質和劉楨等人常常在一起聚會。後來,劉楨因事被貶,吳質被派往朝歌擔任長官,後來又調任元城令。
有一次,曹丕在孟津小城,給吳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季重,你好嗎?雖然路途遙遠,官職也有約束,但我對你的思念之情難以抑製。你所在的地區偏遠,書信往來稀少,讓我更加惦記。每當我回憶起過去在南皮地名)的遊玩,那些美好的時光實在令人難忘。我們一起研讀經典,欣賞百家學說,偶爾下下棋,聽聽音樂,高談闊論,還有美妙的箏聲相伴。我們在北場馳騁,住在南館,把甘甜的瓜果放在清泉中漂洗,把紅李子浸在冷水中。太陽落山後,明月升起,我們一起乘車遊覽後花園,車輪緩緩轉動,隨從們安靜無聲,清風在夜晚吹起,悲涼的笳聲輕輕響起,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讓人感到淒涼和傷感。我曾感慨這樣的快樂難以長久,你們也都有同感。如今,我們果然分別,各自一方。元瑜阮瑀)已經去世,化作他物,每當我想到這些,何時才能釋懷?現在正值蕤賓農曆五月)時節,天氣和暖,果實累累。我們駕車出遊,沿著黃河彎曲的河岸前行,隨從們吹著笳開路,文學之士跟在後麵。時光易逝,物是人非,我內心的憂愁難以言表!現在我派騎兵到鄴城,特意繞道去看望你。你要保重身體!”
建安二十三年,曹丕又給吳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分別已經快四年了。三年不見,東山指隱居之地)的距離尚且讓人感到遙遠,更何況我們分別的時間更長,思念之情難以排解。雖然我們書信往來不斷,但仍然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