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王衛二劉傅傳六)
字數:3965 加入書籤
司馬彪在《戰略》中詳細記載了傅嘏的這段回答,比傅嘏本傳中的記載更加詳細。司馬彪說:嘉平四年四月,孫權去世。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毋丘儉等人上表請求征討吳國。朝廷因為三位將軍的計劃不同,下詔詢問尚書傅嘏。傅嘏回答說:“過去,夫差戰勝齊國和晉國,威震中原,但最終還是在姑蘇被滅;齊閔王開辟領土,兼並其他國家,開辟了千裏疆域,但最終還是被顛覆。有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局,這是古往今來無數事例所證明的。孫權在打敗蜀國、吞並荊州之後,誌得意滿,對忠良之士進行殘酷的迫害,甚至牽連到他們的後代,他的罪行已經到了極點。宣文侯司馬懿)早就看到了混亂和滅亡的跡象,製定了宏大的戰略計劃,準備大舉進攻。如今孫權已經去世,他把孤兒托付給了諸葛恪。如果諸葛恪能夠糾正孫權的苛政,減輕百姓的苦難,讓百姓在新的政策下暫時安逸,那麽吳國上下就會齊心協力,有同舟共濟的意識。雖然他們最終可能無法自保,但至少可以在長江以南苟延殘喘。王昶等人中,有人提出要乘船直接渡過長江,橫行江南,收複失地,利用敵人的糧食;有人提出要四路並進,用武力攻擊敵人,利用內部矛盾,等待敵人崩潰;還有人提出要大規模開墾邊境土地,占領戰略要地,積累糧食,等待時機進攻。這三種策略都是對付敵人的常規方法。然而,如果不能抓住時機,就會留下後患。自從我們開始準備軍事行動以來,已經三年了,但我們的軍隊並不是用來突然襲擊的。敵人失去了首領,他們的利益在於退守。如果他們準備船隻,占領戰略要地,清理田野,以防止突然的攻擊,那麽橫行的計劃就很難成功。敵人作為敵人已經存在了近六十年,他們的君臣相互扶持,共同麵對吉凶禍福。如果諸葛恪能夠消除弊端,讓國家恢複健康,那麽我們期待的吳國崩潰就不會很快到來。現在,我們的邊境守軍與吳軍相隔較遠,吳軍防禦嚴密,我們的間諜無法進入,我們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無異於冒險,先作戰後求勝,這不是保全軍隊的上策。隻有大規模開墾邊境土地,才是最穩固的策略。可以下詔讓王昶、胡遵等人選擇戰略要地,仔細安排部署,同時讓三路軍隊同時前進。這樣可以奪取肥沃的土地,讓敵人回到貧瘠的土地上,這是第一點;我們的軍隊在邊境之外,敵人無法騷擾,這是第二點;我們可以招攬附近的百姓,每天都有人投降,這是第三點;我們可以設置遠距離的防禦,敵人無法滲透,這是第四點;敵人退守後,我們的防禦就會更加深入,開墾土地就會更加容易,這是第五點;我們可以依靠積累的糧食,士兵不需要運輸補給,這是第六點;我們可以隨時聽到敵人的弱點,迅速進行討伐,這是第七點。這七點是軍事行動中的緊急任務。如果不占據這些要點,敵人就會占據優勢;如果占據這些要點,利益就會歸於我們,這是不能忽視的。如果敵人的堡壘相互逼近,形勢已經形成,智勇雙全的人可以施展才華,巧妙的策略可以發揮作用。我們可以製定策略,了解敵人的得失;我們可以進行角力,了解敵人的優勢和不足。敵人的虛實,將無處遁形。如果以小敵大,就會勞民傷財;如果以貧敵富,就會財政枯竭。因此,‘敵人疲憊時可以讓他們更加疲憊,敵人飽食時可以讓他們饑餓’,這就是所謂的道理。然後,我們可以大規模訓練士兵,用強大的力量震懾敵人,用豐厚的賞賜招攬敵人,用多種策略迷惑敵人。通過意想不到的道路,利用敵人不戒備的機會;在三年內,我們可以左右夾擊,敵人一定會像冰一樣融化,像瓦片一樣破碎,我們可以輕鬆地接受他們的失敗,這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過去,漢朝曆代都擔心匈奴,朝臣和謀士們早朝晚歸,武將們主張征討,文官們主張和親,勇敢的士兵們渴望戰鬥。因此,樊噲曾表示願意帶領十萬大軍橫行匈奴,但季布當麵指出了他的錯誤。李信曾要求帶領二十萬大軍獨自對抗楚國,但最終還是讓秦軍蒙羞。現在,有些將軍提出要越過長江,進入敵人的領土,這和過去的情況是一樣的。憑借陛下的聖德,輔佐的忠誠和賢能,明確的法律和訓練有素的士兵,在全勝之地製定戰略,用長鞭驅趕敵人,敵人的崩潰是必然的。因此,兵法說:‘讓敵人的軍隊屈服,而不是通過戰鬥;攻占敵人的城市,而不是通過攻擊。’如果放棄必然勝利的策略,而選擇不一定成功的道路,這確實是愚臣所擔心的。因此,大規模開墾邊境土地,逼近敵人的策略是最長的。”當時,朝廷沒有采納傅嘏的建議。當年十一月,皇帝下詔讓王昶等人征討吳國。五年正月,諸葛恪進行了抵抗,在東關大敗魏軍。
後來,吳國的大將諸葛恪剛剛攻破東關,乘勝揚言要進攻青州和徐州,朝廷準備進行防禦。傅嘏認為:“淮海地區不是敵人輕易可以通行的道路,而且過去孫權曾派兵入海,結果船隻漂泊沉沒,幾乎沒有一個人幸存。諸葛恪怎麽敢傾盡全力,把生命寄托在洶湧的海浪中,以求僥幸成功呢?諸葛恪最多隻會派遣一些熟悉水軍的偏將,乘船沿著淮河溯流而上,虛張聲勢,威脅青州和徐州。而諸葛恪自己則會集中兵力,進攻淮南。”後來,諸葛恪果然進攻新城,但未能攻克,隻得退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傅嘏經常討論才能和天性之間的異同,鍾會將這些討論整理並記錄下來。《傅子》記載,傅嘏不僅通曉治理國家的正道,還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和對要點的把握。他喜歡討論才能和天性的問題,深入探究其本質,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水平。司隸校尉鍾會年紀輕輕,傅嘏就以智慧和明理與他交往。臣鬆之裴鬆之)認為:《傅子》前麵提到傅嘏看透了夏侯玄的必敗結局,不願與他交往,但這裏又說傅嘏與鍾會關係很好。我認為,夏侯玄是因為名聲太大而招致禍患,禍患來自外部;鍾會是因為貪圖利益而失敗,禍患來自自身。然而,夏侯玄的危險跡象難以察覺,而鍾會的失敗跡象則容易看出來。如果傅嘏看透了夏侯玄的必敗,卻沒看到鍾會的失敗,那麽他的見識就有局限性,難以稱得上通達;如果他都知道他們最終會失敗,卻因為個人感情而有所偏袒,這說明他的厚薄是基於愛憎,這對成敗又有什麽幫助呢?以愛憎來決定厚薄,又違背了君子的風範。《傅子》的這種說法,並不能增加傅嘏的光彩。
嘉平末年,傅嘏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後,傅嘏的爵位被提升為武鄉亭侯。正元二年春天,毋丘儉和文欽發動叛亂。有人認為司馬景王司馬師)不應該親自出征,可以派太尉司馬孚前往,但隻有傅嘏和王肅勸他親自出征。司馬景王最終決定親自出征。《漢晉春秋》記載,傅嘏堅決勸說司馬景王親自出征,但司馬景王起初沒有聽從。傅嘏再次強調說:“淮、楚地區的士兵勇猛,毋丘儉等人憑借力量遠征,他們的鋒芒很難抵擋。如果各位將領在戰鬥中勝負參半,大勢一旦失去,那麽您的事業就失敗了。”當時,司馬景王剛剛割除了眼瘤,傷口非常嚴重。聽到傅嘏的話後,他猛地站起來說:“我請求帶病出征。”於是,傅嘏被任命為代理尚書仆射,隨同司馬景王一同東征。毋丘儉和文欽最終被擊敗,傅嘏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司馬景王去世後,傅嘏和司馬文王司馬昭)直接返回洛陽,司馬文王隨後輔佐朝政。《世語》記載,司馬景王病重時,將朝政事務交給傅嘏,傅嘏不敢接受。司馬景王去世後,傅嘏秘而不宣,以司馬景王的名義從許昌召回司馬文王,讓他接管軍隊。孫盛評價說:晉宣王司馬懿)、景王、文王輔佐魏國,權力逐漸集中,王業已經奠定。傅嘏這樣的小人物,怎麽能夠插手其中呢?《世語》的說法是不成立的。鍾會因此有些自滿,傅嘏告誡他說:“你的誌向遠大,但功業難以成就,一定要謹慎啊!”傅嘏因功被提升為陽鄉侯,增加封地六百戶,加上之前的封地,總共一千二百戶。同年,傅嘏去世,享年四十七歲。他被追贈為太常,諡號為元侯。《傅子》記載,當初,李豐和傅嘏是同鄉,年輕時就有很高的名聲,早早擔任了高官,受到朝廷內外的稱讚,但傅嘏並不看好他。他對誌同道合的人說:“李豐善於偽裝,疑心很重,自視甚高,但對權力和利益卻看不清楚。如果讓他擔任普通官職還可以,但如果讓他負責重要事務,遇到明智的人,他一定會死。”後來,李豐擔任中書令,和夏侯玄一起遭遇不幸,正如傅嘏所言。傅嘏從小就和冀州刺史裴徽、散騎常侍荀甝關係很好,但裴徽和荀甝早逝。傅嘏還和鎮北將軍何曾、司空陳泰、尚書仆射荀顗、後將軍鍾毓關係密切,他們一起處理朝政事務,都是當時的名臣。
傅嘏的兒子傅祗繼承了他的爵位。鹹熙年間,晉朝建立五等爵位製度,因為傅嘏在前朝有功,傅祗被改封為涇原子。《晉諸公讚》記載,傅祗字子莊,是傅嘏的小兒子。晉朝永嘉年間,他擔任司徒。傅祗的兒子傅宣,字世弘。《世語》稱讚傅宣以公正聞名,官至禦史中丞。傅宣的弟弟傅暢,字世道,擔任秘書丞,死於胡人統治之下。他著有《晉諸公讚》和《晉公卿禮秩故事》。
評價說:過去,文帝曹丕)和陳王曹植)以公子的身份,廣泛喜愛文學,吸引了眾多才子。其中,王粲等六人最為有名。王粲特別擔任了常伯侍中)的官職,開創了一代製度,但他的謙虛和品德,不如徐幹那樣純粹。衛覬也因為熟悉典故,成為當時王者的典範。劉劭廣泛涉獵學問,文質彬彬,周全恰當。劉廙以清正的鑒識著稱,傅嘏則憑借才能和通達顯赫一時。臣鬆之認為,傅嘏的見識和地位,確實是當時的高人。然而,這個評價隻說他“憑借才能和通達顯赫”,不僅在措辭上顯得笨拙,而且不足以體現傅嘏的美德。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