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烏丸鮮卑東夷傳(五)
字數:3965 加入書籤
在遼東郡以東千裏之遙的地界,有個叫高句麗的古國。它南鄰朝鮮和濊貊部落,東接沃沮,北靠夫餘,疆域方圓兩千裏,統轄三萬戶人家。這裏到處是深山幽穀,連一塊像樣的平原濕地都沒有。百姓們沿著山穀搭建居所,飲用山澗清泉。可這兒沒什麽良田,即便拚了命種地,打下的糧食也填不飽肚子。
高句麗人雖然吃得節儉,卻格外講究蓋房子。他們會在住處左右蓋起大屋,用來祭祀鬼神,還會供奉靈星和社稷神。這兒的人脾氣火爆,天生喜歡劫掠。國家設有國王,官員等級分明,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不同職位尊卑有別。
按東夷的老說法,高句麗是夫餘的分支,語言很多地方和夫餘相似,隻是性格氣質和服飾不一樣。國內原本有五大部族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最初是涓奴部稱王,後來勢力漸弱,如今由桂婁部取而代之。
漢朝時,朝廷賜給他們鼓吹樂師,他們還常去玄菟郡領取朝服和頭巾,由高句麗縣令登記造冊。可後來他們漸漸驕橫起來,不再去郡裏,而是在東部邊境修了座小城,把朝服頭巾放在裏麵,每年按時來取。如今胡人還把這座城叫做 “幘溝漊”,在高句麗語裏,“溝漊” 就是 “城” 的意思。
他們的官製很有意思,設了對盧就不設沛者,設了沛者就不設對盧。國王的宗族裏,大加都稱 “古雛加”。涓奴部本是宗主,現在雖然不稱王了,但部族首領仍能稱 “古雛加”,還能建立宗廟,祭祀靈星和社稷神。絕奴部世代與王族通婚,族人也能加 “古雛” 的名號。
那些大加也各自設置使者、皂衣先人,這些官職名稱都要上報國王,就像卿大夫的家臣。但他們聚會時的座次不能和王家的使者、皂衣先人同列。國內的貴族們從不種地,白吃飯的有一萬多口,全靠下等民戶從老遠運來米糧魚鹽供養。
高句麗人熱愛歌舞,每到夜晚,各個村落的男女就聚在一起,唱歌嬉戲。他們沒有大倉庫,每家都有個小倉,叫做 “桴京”。當地人愛幹淨,還喜歡釀酒藏酒。他們跪拜時隻伸一隻腳,和夫餘人不一樣,走路都是小步快跑。
每年十月,他們會舉行祭天大典,全國聚會,稱為 “東盟”。聚會時,人人都穿上錦繡衣服,用金銀飾品打扮自己。大加和主簿頭戴頭巾,樣式像幘卻沒有後簷,小加則戴 “折風”,樣子像弁。
國家東邊有個大洞穴,名叫 “隧穴”。十月大會時,他們會把隧神迎到國東的高地上祭祀,還在神座旁立起木隧。這個國家沒有牢獄,要是有人犯了罪,由各位大加商議後直接處死,妻兒沒收為奴。
他們的婚俗更是奇特。男女雙方說定親事之後,女方家會在大屋後蓋一間小屋,叫 “婿屋”。新郎傍晚來到女家門外,自報家門行跪拜禮,請求進屋同住。這樣求上好幾次,女方父母才會允許他在小屋留宿。男方還要在旁邊堆放錢帛,直到生下孩子長大成人,才把媳婦娶回家。當地風俗頗為開放。
男女成婚後,就開始準備送終的衣服。他們實行厚葬,送葬時要把金銀財幣都埋進土裏,用石頭堆成墳塚,旁邊種上鬆柏。這裏的馬都很小,但擅長登山。高句麗人個個身強力壯,精通戰鬥,沃沮和東濊都歸他們管轄。
還有一支小水貊。高句麗建國是依大河而居,西安平縣北邊有條小河,向南流入大海,高句麗的別支就依這條小河建國,所以叫 “小水貊”。他們出產好弓,就是人們說的 “貊弓”。
王莽初年,朝廷征調高句麗的軍隊去討伐胡人,士兵們不願前往,被強迫出征後都逃到塞外當起了強盜。遼西大尹田譚帶兵追擊,反被殺死。州郡縣把罪責都推給高句麗侯騶,嚴尤上奏說“貊人犯法,罪責不在騶,最好先安撫他們。現在要是突然治他大罪,恐怕會逼他們造反。” 可王莽不聽,命令嚴尤去攻打。嚴尤把高句麗侯騶誘騙來殺掉,將首級送到長安。王莽大喜,昭告天下,把高句麗改名為 “下句麗”。
那時高句麗還是侯國,到漢光武帝八年,高句麗王派使者來朝貢,才開始稱王。到殤帝、安帝年間,高句麗王宮裏多次侵犯遼東,後來又歸屬玄菟郡。遼東太守蔡風、玄菟太守姚光認為宮是兩郡的禍害,就起兵討伐。宮假裝投降求和,兩郡軍隊便不再前進。沒想到宮暗中派軍攻打玄菟,焚燒候城,攻入遼隧,殺了不少吏民。後來宮又侵犯遼東,蔡風輕率地帶兵追擊,結果全軍覆沒。
宮死後,兒子伯固繼位。順帝、桓帝年間,伯固又侵犯遼東,劫掠新安、居鄉,還攻打西安平,在路上殺了帶方令,擄走了樂浪太守的妻子兒女。靈帝建寧二年,玄菟太守耿臨率軍征討,斬殺數百人,伯固投降,歸屬遼東郡。熹平年間,伯固又請求歸屬玄菟郡。當公孫度在海東稱雄時,伯固派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人幫助公孫度攻打富山賊,大獲全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伯固去世後,留下兩個兒子長子拔奇和小兒子伊夷模。拔奇品行不佳,國人便共同擁立伊夷模為王。早在伯固當政時,高句麗就屢次侵犯遼東,還收容了五百多家逃亡的胡人。建安年間,公孫康出兵攻打高句麗,攻破其都城,焚燒城邑村落。拔奇因身為兄長卻未能繼位而心生怨恨,便與涓奴加各率屬下三萬多戶百姓向公孫康投降,遷居到沸流水畔。那些投降的胡人也背叛了伊夷模,伊夷模隻得另建新城,也就是如今高句麗的所在地。拔奇後來前往遼東,留下一個兒子在高句麗,就是如今的古雛加駮位居。此後高句麗再次攻打玄菟郡,玄菟郡與遼東郡聯合出兵,將其大敗。
伊夷模原本沒有兒子,他與灌奴部女子私通,生下一子取名位宮。伊夷模死後,位宮被立為王,也就是現在的高句麗王。位宮的曾祖父也叫宮,他出生時就能睜開眼睛看人,國人都覺得不吉利。等他長大後,果然性情凶虐,屢次劫掠周邊,國家被他折騰得殘破不堪。如今這位新王出生時,也是落地就能睜眼視物。高句麗語中 “位” 是相似的意思,因為他長得像祖父,所以取名位宮。位宮孔武有力,騎術精湛,擅長狩獵射箭。景初二年,太尉司馬懿率軍征討公孫淵,位宮派主簿大加率領數千人協助魏軍。正始三年,位宮攻打西安平,正始五年,被幽州刺史毋丘儉擊敗,這些事跡在《毋丘儉傳》中有詳細記載。
東沃沮位於高句麗蓋馬大山以東,瀕臨大海。這裏地形東北狹窄,西南狹長,綿延近千裏,北與挹婁、夫餘接壤,南與濊貊相鄰,有五千戶人家。這裏沒有大的君王,世世代代以村落為單位,各有首領。他們的語言與高句麗語大致相同,隻是有些細微差異。
漢初,燕國流亡之人衛滿在朝鮮稱王,當時沃沮都歸他管轄。漢武帝元封二年,朝廷討伐朝鮮,殺了衛滿的孫子右渠,將其地分為四郡,把沃沮城設為玄菟郡。後來因受到夷貊侵擾,玄菟郡遷徙到高句麗西北,就是現在所說的玄菟故府,沃沮則改屬樂浪郡。漢朝因為這裏地域遼闊,在單單大嶺以東分設東部都尉,治所設在不耐城,專門管轄東邊七縣,當時沃沮各城也都設為縣。漢光武帝建武六年,朝廷精簡邊郡,東部都尉因此撤銷。此後都讓各縣的渠帥擔任縣侯,不耐、華麗、沃沮等縣都成為侯國。夷狄之間互相攻伐,隻有不耐濊侯至今仍設置功曹、主簿等官職,這些職位都由濊人擔任。沃沮各個村落的渠帥都自稱三老,這是過去縣國的製度。
沃沮國家弱小,夾在大國之間,於是臣服於高句麗。高句麗又在他們中間設置大人為使者,負責統領事務,還派大加督促收取租稅,包括貊布、魚、鹽和海中食物,沃沮人要從千裏之外運來,還要進獻美女作為婢妾,高句麗對待他們如同奴仆。
沃沮土地肥沃,背山麵海,適合種植五穀,百姓擅長農耕。這裏的人性格質樸正直,強悍勇猛,牛馬較少,擅長持矛步戰。飲食起居、衣服禮節和高句麗相似。《魏略》記載他們的嫁娶之法女子十歲時,就互相許配。婿家將女子迎娶過去,撫養長大作為媳婦。到成年時,女子再回到娘家。女家向婿家索要聘錢,錢交齊後,女子才再次回到婿家。
他們的葬禮是製作長十多丈的大木槨,開一頭作為門。新死者都暫時淺埋,僅蓋住身體,等皮肉腐爛後,再取骨放入槨中。一家人共用一個木槨,雕刻死者生前的模樣,按死者數量製作。還有瓦钅曆,裏麵裝米,掛在槨戶旁邊。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