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烏丸鮮卑東夷傳(六)
字數:3829 加入書籤
毋丘儉討伐高句麗時,高句麗王位宮逃到沃沮,毋丘儉於是進軍攻打沃沮,攻破所有村落,斬殺三千多人,位宮又逃到北沃沮。北沃沮又名置溝婁,距離南沃沮八百多裏,風俗與南沃沮相同,與挹婁接壤。挹婁人喜歡乘船劫掠,北沃沮人非常害怕,夏天常常在山岩深穴中守備,冬天冰凍,船道不通,才下山居住在村落裏。
王頎另外派兵追擊位宮,一直打到東界。他問當地老人“海東還有人嗎?” 老人說“國人曾乘船捕魚,遭遇大風被吹了幾十天,東邊發現一個島,島上有人,語言不通,他們的風俗常在七月將童女投入海中。” 還說有一個國家在海中,全是女子沒有男子。又說得到一件布衣,從海中浮出,衣服像中原人穿的,兩隻袖子長三丈。還得到一艘破船,隨波漂到海岸邊,船上有一人,脖子上又長了一張臉,把他帶回來,和他說話不通,他不吃東西就死了。這些地方都在沃沮東邊的大海中。
在夫餘東北千餘裏的地方,瀕臨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壤,挹婁人的領地一直延伸到未知的北方盡頭。這裏遍布險峻山巒,族人形貌與夫餘相似,語言卻和夫餘、高句麗截然不同。他們種植五穀,飼養牛馬,能織麻布,個個身強力壯。
挹婁沒有統一的大君長,各個村落各有首領。他們常年居住在山林洞穴中,富裕人家的洞穴深達九梯,以深度為榮耀。這裏氣候比夫餘更為寒冷,民俗特別喜歡養豬,吃豬肉、穿豬皮。冬天會往身上塗抹厚達幾分的豬油抵禦風寒,夏天則袒露身體,僅用一尺布遮掩前後。他們不太講究衛生,把廁所建在住處中央,人圍在四周居住。
挹婁人擅長製作長四尺、力道如弩的強弓,箭矢用楛木製成,長一尺八寸,以青石為箭頭,這就是古代肅慎氏的傳承。他們箭術精湛,專射人眼,還在箭上塗毒,中箭者必死。這裏出產赤玉和優質貂皮,也就是如今所說的 “挹婁貂”。
從漢朝以來,挹婁臣服於夫餘,但夫餘征收的租賦太重,黃初年間他們起兵反叛。夫餘多次討伐,挹婁人雖數量少,卻憑借山地險要,加上鄰國人畏懼他們的毒箭,最終未能被征服。他們還常乘船劫掠,成為鄰國的禍患。東夷諸國飲食多用俎豆等禮器,唯獨挹婁不用,其禮法風俗最為混亂無序。
濊族南接辰韓,北鄰高句麗、沃沮,東到大海盡頭,如今朝鮮東部都是他們的地盤,統轄兩萬戶。當年箕子遷居朝鮮,製定八條教化條文,使得當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十多代後,朝鮮侯準僭越稱王。陳勝起義後,天下叛秦,燕、齊、趙等地有數萬百姓逃到朝鮮。燕人衛滿梳著夷人發髻、穿著夷人服飾,前來稱王。漢武帝攻滅朝鮮,將其地分為四郡,從此胡漢漸漸區分開來。
濊族沒有大君長,漢朝以來設置侯邑君、三老等官職管理下戶。族中老人自稱與高句麗同宗。他們性格樸實忠厚,欲望很少,有廉恥之心,從不乞討。語言風俗與高句麗大致相同,服飾略有差異。男女都穿曲領衣服,男子用數寸寬的銀花作為裝飾。單單大嶺以西屬樂浪郡,以東七縣由都尉管轄,百姓都是濊人。後來撤銷都尉,封渠帥為侯,如今的不耐濊就是他們的後裔。漢末時期,濊族改屬高句麗。
濊族敬重山川,各有分屬,不得隨意進入。同姓不婚,有很多忌諱,若有人患病去世,就會舍棄舊宅另建新居。他們能織麻布、種桑養蠶抽絲綿,還懂得觀測星宿,預知年歲豐歉,不把珠玉當作寶貝。每年十月舉行祭天儀式,晝夜飲酒歌舞,稱為 “舞天”,還祭祀老虎為神。村落間若有侵犯,就用人口、牛馬作為賠償,稱為 “責禍”,殺人者要抵命,所以很少有寇盜。他們製作三丈長的長矛,有時數人共持,擅長步戰。樂浪檀弓就產自這裏,海中出產班魚皮,土地上多有花豹,還出產果下馬,漢桓帝時曾作為貢品進獻。(臣鬆之注果下馬高三尺,騎著能在果樹下行走,因此得名,見《博物誌》《魏都賦》。)
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認為領東濊屬高句麗,於是興兵討伐,不耐侯等人率全邑投降。正始八年,他們到朝廷朝貢,皇帝下詔改封不耐濊為王。他們與百姓雜居,四季到郡裏朝謁。兩郡有軍事征發和賦稅調派時,他們像普通百姓一樣供給役使。
在帶方郡以南,東至大海、西至海畔,南與倭國相接的廣袤土地上,縱橫四千裏的地域被稱為 "韓"。這裏主要有三大部族集團馬韓、辰韓和弁韓。其中,辰韓就是古代辰國的延續,而馬韓位於西部。
馬韓百姓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耕種植,懂得養蠶抽絲,能織綿布。各個部落都有首領,大部落的首領自稱 "臣智",次一級的稱 "邑借"。他們散居在山海之間,沒有城牆環繞的城郭。馬韓下轄五十多個小國,諸如爰襄國、牟水國、桑外國、伯濟國(即後世百濟)、日華國、古誕者國、月支國等。大的國家有一萬多戶,小的也有數千戶,總計十餘萬戶。辰王的王庭設在月支國,臣智中地位較高的會被加上 "優呼臣雲遣支報安邪踧支濆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 等複雜名號。其官職體係中,有魏朝授予的 "率善"、"邑君"、"歸義侯"、"中郎將"、"都尉"、"伯長" 等封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年朝鮮侯準僭越稱王,卻被燕國流亡者衛滿率軍攻奪了國土。(《魏略》記載箕子後裔朝鮮侯見周朝衰落,而燕國自稱為王,便也想向東擴張土地,甚至想興兵反擊燕國以 "尊周室"。大夫禮勸諫後才作罷。禮西去遊說燕國,使其停止攻伐。後來朝鮮侯子孫日益驕虐,燕國派秦開攻打其西方,奪取兩千多裏土地,以滿番汗為界,朝鮮從此衰弱。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蒙恬修長城至遼東,此時朝鮮王否在位,畏懼秦軍襲擊,便臣服於秦但不肯朝會。否死後其子準繼位,二十多年後陳勝、項羽起義,天下大亂,燕、齊、趙百姓不堪愁苦,紛紛逃亡投奔準,準將他們安置在西部。當漢朝封盧綰為燕王時,朝鮮與燕國以浿水為界。盧綰反叛入匈奴後,燕人衛滿逃亡,穿著胡服東渡浿水,向準投降,勸說準讓他居住在西部邊境,聲稱要為朝鮮收容中原流亡者作為藩屏。
準信任並寵信衛滿,封他為博士,賜圭玉,劃百裏封地讓他鎮守西邊。衛滿逐漸引誘更多流亡者歸附,勢力壯大後,詐稱漢兵分十路來攻,請求入王都宿衛,趁機回軍攻打準。準與衛滿交戰失利,便帶著左右宮人流亡入海,遷居到韓地,自號 "韓王"。(《魏略》補充準留在國內的子孫及宗親,從此冒姓韓氏。準在海上建國後,不再與朝鮮往來。)後來其政權雖滅絕,但如今韓人中仍有奉祀他的人。漢朝時,韓地屬樂浪郡管轄,四季都要入朝謁見。
《魏略》還記載了一段插曲當初朝鮮王右渠未被攻破時,朝鮮相曆谿卿因勸諫右渠不被采納,東遷至辰國,當時跟隨他遷居的百姓有兩千多戶,從此與朝鮮斷絕往來。到王莽地皇年間,辰韓右渠帥廉斯鑡聽聞樂浪土地肥美、人民安樂,便想率部歸降。他離開部落時,見到田間有個驅雀的男子,說話不是韓語。詢問後得知,男子名叫 "戶來",是漢人,他們一千五百人來此伐木,被韓人襲擊俘虜,斷發為奴已三年。廉斯鑡說"我正要降漢樂浪,你想一起走嗎?" 戶來答應了。
廉斯鑡便帶著戶來來到含資縣,縣吏上報郡府,郡裏讓廉斯鑡擔任翻譯,從芩中乘坐大船進入辰韓,迎回戶來等人。當時還活著的俘虜有一千人,另外五百人已死去。廉斯鑡警告辰韓"你們還我五百條人命。不然樂浪郡將派萬兵乘船來攻打!" 辰韓回複"五百人已死,我們願出贖金。" 於是交出辰韓人一萬五千、弁韓布一萬五千匹,廉斯鑡收取贖金返回。樂浪郡上表奏報其功績,朝廷賜他冠幘、田宅,子孫數世享受免除賦役的優待,直到安帝延光四年仍在享受此待遇。
東漢桓帝、靈帝末年,韓濊部族日益強盛,漢朝郡縣無力控製,不少百姓流亡到韓國。建安年間,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設為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人收攏流亡百姓,興兵討伐韓濊,原來的百姓逐漸回歸,此後倭國和韓國便歸屬帶方郡管轄。景初年間,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給各韓國的臣智級首領賜封邑君印綬,次級首領封為邑長。當地風俗喜好戴頭巾,下等民戶到郡裏朝謁時,都借用頭巾,自備印綬頭巾的有一千多人。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