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諸葛亮傳(二)
字數:3870 加入書籤
劉表的大兒子劉琦,打心眼裏覺得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對他特別敬重。可劉表耳根子軟,聽了後妻的枕邊風,一門心思偏愛小兒子劉琮,對劉琦越來越看不順眼。劉琦心裏直發慌,總琢磨著得找個辦法保住自己,就好幾次想找諸葛亮商量對策。可諸葛亮每次都躲躲閃閃,不願多說。
有一回,劉琦拉著諸葛亮去自家後花園閑逛,倆人登上一座高樓,正喝著酒、聊著天呢,劉琦突然使了個眼色,讓人把樓梯撤走。這下,樓上就他們倆,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說話也不怕別人聽見。劉琦趕緊湊過去,眼巴巴地問“孔明先生,這會兒就咱倆,有啥話都能說,您快給我支支招吧!” 諸葛亮看他實在著急,就點撥道“您沒聽說過嗎?申生留在國內,最後招來殺身之禍;重耳逃到國外,反而平安無事。” 劉琦一下子就明白了,開始偷偷謀劃離開的辦法。
正巧,黃祖死了,劉琦抓住這個機會,申請到江夏當太守。沒多久,劉表也去世了。劉琮聽說曹操帶兵打過來,嚇得腿都軟了,趕緊派人去投降。劉備當時在樊城,聽到這個消息,顧不上多想,帶著手下的人就往南跑。諸葛亮和徐庶也一路跟著。可曹操的追兵太猛,他們被打得大敗。慌亂中,徐庶的老母親還被曹軍抓走了。
徐庶心急如焚,眼含熱淚,指著自己的心口,對劉備說“將軍,我本來一心想跟您一起幹出一番大事業,就盼著能在這亂世裏打出一片天。可現在老母親被抓,我這心裏亂成一團麻,實在沒心思再幫您做事了,隻能在這兒跟您道別了。” 說完,徐庶轉身就投奔曹操去了。
這裏得插一段徐庶的故事。徐庶原來叫徐福,出身普通人家,年輕的時候就愛行俠仗義,舞刀弄劍。中平末年,他為了給人報仇,把白灰抹在臉上,披頭散發地逃跑,結果還是被官府抓住了。官吏把他綁在車柱子上,敲著鼓在集市上示眾,問他叫啥,他愣是一句話不說。後來,還是他的兄弟們瞅準機會,把他救了出來。從那以後,徐庶就像變了個人,扔掉刀劍,穿上普通衣服,開始專心讀書學習。
一開始,他去學堂,其他學生聽說他以前是個 “混江湖” 的,都不願跟他來往。徐庶也不氣餒,每天早早起床,主動打掃衛生,別人還沒想到的事,他都提前做好準備,一門心思鑽研學問,把書中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慢慢地,他和同郡的石韜成了好朋友。初平年間,中原地區戰亂不斷,徐庶就和石韜一起南下,跑到荊州避難。在荊州,他又和諸葛亮成了特別要好的朋友。後來荊州歸降曹操,諸葛亮跟著劉備離開,徐庶和石韜則去了北方。到了黃初年間,石韜做到了郡守、典農校尉的職位,徐庶也當上了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過了幾年,到了大和年間,諸葛亮帶兵出隴右,聽說徐庶和石韜在曹魏隻做了這麽小的官,忍不住感歎“難道魏國真的人才多得用不完嗎?為啥這兩位有本事的人都得不到重用呢?” 又過了幾年,徐庶因病去世,彭城還留著他的墓碑,一直到現在。
話說回來,劉備逃到夏口,已經是火燒眉毛、走投無路了。諸葛亮趕緊站出來,說“情況太危急了!我得馬上去找孫將軍求救!” 當時,孫權帶著大軍駐紮在柴桑,正站在一旁,等著看這場爭鬥誰輸誰贏。
諸葛亮見到孫權,開門見山地說“將軍,如今天下大亂,您在江東起兵,占據一方;劉豫州(劉備)也在漢水以南招兵買馬,大家都想跟曹操爭一爭天下。現在曹操把那些大麻煩都解決得差不多了,又拿下荊州,威名傳遍四海。劉豫州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才逃到這兒。我就直說了,您要是覺得能帶著江東的人馬和曹操對著幹,那就早點跟他撕破臉;要是覺得打不過,為啥不放下武器,乖乖投降呢?可您現在表麵上好像聽曹操的,心裏又猶豫不決,事情都這麽緊急了還不做決定,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
孫權一聽,反問“照你這麽說,那劉豫州咋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立刻挺直腰板,大聲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都能為了道義,寧死不向劉邦低頭,更何況劉豫州可是皇室後代,才華出眾,天下的能人都仰慕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就算大事不成,那也是天意,他怎麽可能甘心給曹操當手下呢!”
孫權一下子就被激怒了,猛地站起來,大聲說“我絕不能把江東這麽大的地盤,還有十萬大軍,拱手讓人!我主意定了!除了劉豫州,沒人能和我一起對抗曹操!可他剛吃了敗仗,真能扛得住曹操的進攻嗎?”
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劉豫州雖然在長阪坡打了敗仗,但現在逃回來的士兵,再加上關羽率領的一萬精銳水軍,還有劉琦在江夏的一萬多士兵,加起來實力不容小覷。曹操的軍隊,從大老遠趕來,早就疲憊不堪了。聽說他們追擊劉豫州的時候,輕騎兵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裏路,這就好比強弓射出的箭,飛到最後,連最薄的綢緞都穿不透,根本沒什麽戰鬥力了。兵法上就忌諱這樣,說‘這樣做肯定會折損大將’。而且北方人不習慣在水上打仗,荊州百姓投降曹操,也隻是被他的兵勢逼的,心裏根本不服氣。現在將軍您要是能派猛將帶著幾萬大軍,和劉豫州聯手,肯定能打敗曹操!曹操一敗,隻能退回北方,到時候荊州和江東的勢力就強大起來,三足鼎立的局麵也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孫權聽完,高興得不行,馬上派周瑜、程普、魯肅帶著三萬水軍,跟著諸葛亮去見劉備,兩家聯手,一起對抗曹操。
有人說,張子布曾向孫權推薦過諸葛亮,可諸葛亮不願意留下。別人問他為啥,他說“孫將軍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主公,但我看他的度量,能賞識我,卻不能讓我盡情施展才華,所以我不留。” 不過我(裴鬆之)覺得,袁孝尼寫文章,一直很敬重諸葛亮的為人,但他說的這話,可就差得太遠了。看看諸葛亮和劉備君臣相遇,那可是千載難逢的緣分,從始至終都堅守情分,誰能離間他們?哪有中途變心、剛遇上就想換主公的道理?就算孫權能讓諸葛亮盡情發揮,他難道就會輕易離開劉備嗎?諸葛亮的為人,可不是這樣的!關羽被曹操抓住後,曹操對他那麽好,可關羽還是堅守忠義,不肯背叛劉備,難道諸葛亮還比不上關羽嗎?
後來,曹操在赤壁吃了大敗仗,隻能帶著殘兵敗將撤回鄴地。劉備抓住機會,拿下江南地區,還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他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負責征收賦稅,為軍隊籌備物資。據說,諸葛亮當時就住在臨烝。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心裏直打鼓,派法正跑到劉備這兒,滿臉堆笑地請劉備出兵,幫忙收拾張魯。劉備這邊呢,琢磨著這是個機會,可荊州也得有人守著,就把諸葛亮和關羽留下來,鎮守荊州大本營。
劉備帶著人馬到了葭萌,心思一轉,覺得與其去打張魯,不如趁機拿下劉璋的地盤!於是,他調轉槍頭,回兵攻打劉璋。這邊諸葛亮得到消息,立刻和張飛、趙雲等人,帶著大軍逆江而上,一路攻城略地。每到一處,他們就把當地郡縣平定下來,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進展十分順利。最後,幾路人馬會合,把成都圍了個水泄不通。
經過一番苦戰,成都終於被拿下了。劉備心裏高興啊,覺得諸葛亮立下了天大的功勞,馬上封他做軍師將軍,還讓他管理左將軍府的大小事務。從這以後,隻要劉備外出打仗,諸葛亮就穩穩地守在成都。他把後勤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讓前線的士兵們有充足的糧草,兵力也源源不斷得到補充,大夥兒都誇他是劉備的 “大後方管家”。
到了建安二十六年,劉備手下的大臣們坐不住了,紛紛湊到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勸劉備幹脆稱帝算了。劉備剛開始還有些猶豫,覺得這樣不太合適,一直沒答應。諸葛亮一看這情況,找了個機會,語重心長地對劉備說“主公,您還記得嗎?以前吳漢、耿弇他們勸光武帝劉秀稱帝,劉秀也是再三推辭。後來耿純急得不行,跟劉秀說‘天下的英雄們眼巴巴地盼著能有個英明的君主,要是您不答應稱帝,這些有本事的人就會各奔東西,另尋明主,沒人願意再跟著您幹了。’劉秀聽了這話,覺得特別在理,這才點頭同意。現在的情況和那時候差不多,曹操家篡奪了漢朝江山,天下沒了正統的皇帝。您可是漢室宗親,這時候站出來稱帝,正是順應民心!跟著您的這些大臣們,辛辛苦苦這麽多年,也盼著能像耿純說的那樣,跟著您成就一番大事業啊!”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