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諸葛亮傳(六)
字數:3796 加入書籤
就在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孫權在東吳稱帝了。孫權的大臣們跑到蜀漢,想讓蜀漢承認孫權的皇帝名號,繼續保持吳蜀聯盟。蜀漢這邊很多大臣一聽就炸鍋了,都覺得跟孫權這種 “僭越稱帝” 的人交往沒什麽好處,從名分和禮儀上來說也不合適,應該直接表明立場,跟東吳斷絕聯盟關係。
諸葛亮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對大家說“孫權早就有稱帝的心思了,咱們一直沒跟他計較,就是想借助東吳的力量,和咱們形成掎角之勢,一起對抗曹魏。要是現在跟他徹底決裂,孫權肯定會把咱們當成死對頭,到時候他就會把兵力調到東邊來對付咱們。咱們就得和東吳拚個你死我活,非得把東吳的地盤全打下來,才能騰出手去北伐曹魏。可東吳那邊人才濟濟,將相之間也很團結,不是短時間能打敗的。要是咱們和東吳陷入持久戰,雙方耗在那兒,等咱們把東吳擺平了,曹魏說不定早就壯大得沒法收拾了,這可不是什麽好計策。
“以前漢文帝對匈奴態度謙卑,先帝劉備也主動和東吳結盟,這都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為了長遠利益考慮,可不是一時衝動。現在大家都覺得吳蜀魏三國鼎立,誰也不能齊心協力,還覺得孫權當了皇帝,就沒心思北伐了,我看這些想法都不靠譜。為啥這麽說呢?因為東吳的實力比不上曹魏,所以隻能靠著長江天險自保。孫權沒法渡過長江攻打曹魏,就像曹魏沒法渡過漢水攻打咱們一樣,不是他們不想擴張,而是實力不允許啊。
“要是咱們北伐曹魏,孫權往好了想,會和咱們一起瓜分曹魏的地盤;往壞了想,也會在國內顯示武力,擴張領土。就算他按兵不動,隻要和咱們保持友好關係,咱們北伐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東邊有後顧之憂,曹魏也不敢把河南的兵力全調到西邊來對付咱們,這對咱們好處可太大了。所以啊,孫權稱帝這件事,咱們沒必要公開指責他。” 大家聽了諸葛亮的分析,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蜀漢派衛尉陳震前往東吳,祝賀孫權稱帝,繼續維持吳蜀聯盟。
建興九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祁山。這次,他用上了新發明的 “木牛” 來運送糧草,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諸葛亮一邊進軍,一邊派人聯絡鮮卑族的首領軻比能,邀請他一起對抗曹魏。軻比能也想趁機撈點好處,就帶著人馬來到故北地石城,響應諸葛亮。
曹魏這邊,大司馬曹真正好生病,沒辦法帶兵出征。魏明帝曹叡急得不行,趕緊把在荊州的司馬懿召回朝廷,對他說“西邊諸葛亮來勢洶洶,這事兒太重要了,除了你,我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人去應對。” 於是,司馬懿被派到長安駐紮,負責指揮張合、費曜、戴陵、郭淮等將領,抵禦諸葛亮。
司馬懿到了前線,安排費曜、戴陵帶著四千精兵守在上邽,自己則率領其他軍隊,向西救援祁山。張合覺得應該分兵駐守雍縣和郿縣,以防蜀軍突襲,就跟司馬懿說“要是前鋒部隊能單獨抵擋蜀軍,將軍您就按原計劃進軍;要是抵擋不住,還把兵力分成前後兩部分,就像當年楚國的三軍被黥布擊敗那樣,太危險了。” 但司馬懿沒聽張合的建議,堅持率軍前進。
諸葛亮得知魏軍動向,分出一部分兵力繼續攻打祁山,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在上邽迎戰司馬懿。郭淮、費曜等人想半路攔截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打得大敗。蜀軍趁機收割了上邽附近的麥子,補充軍糧。之後,蜀軍和司馬懿的軍隊在上邽東邊相遇,諸葛亮指揮軍隊占據險要地形,堅守不出。司馬懿找不到機會進攻,雙方僵持不下,諸葛亮看一時難以取勝,就主動撤軍了。
司馬懿不肯輕易放過諸葛亮,一路追擊到鹵城。張合勸說道“蜀軍遠道而來找咱們決戰,咱們一直不應戰,他們肯定覺得咱們不敢打,想跟他們耗下去。現在祁山守軍知道咱們的大軍快到了,軍心已經穩定下來。咱們不如就在這兒駐紮,分出一支奇兵,繞到蜀軍後麵,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要是一直畏縮不前,不敢逼近蜀軍,不僅會錯失戰機,還會讓老百姓失望啊。而且諸葛亮孤軍深入,糧草不多,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很快就會撤退的。” 可司馬懿還是不聽,繼續追著諸葛亮。
到了鹵城,司馬懿也不主動進攻,隻是在山上紮營,堅守不出。賈栩、魏平這些將領急得不行,多次請求出戰,還抱怨說“您怕蜀軍就像怕老虎一樣,這傳出去,讓天下人笑話啊!” 司馬懿被大家說得心裏很不是滋味,但還是猶豫不決。其他將領也都紛紛請戰,司馬懿實在頂不住壓力,五月辛巳這天,他派張合去攻打南圍的蜀將何平,自己則率領大軍從中間的道路向諸葛亮發起進攻。
諸葛亮早有準備,立刻派魏延、高翔、吳班帶兵迎敵。蜀軍將士們憋了一肚子火,一見到魏軍,就像猛虎下山一樣勇猛。這一戰,蜀軍大獲全勝,斬殺了三千多魏軍,繳獲了五千領玄鎧、三千一百張角弩。司馬懿吃了大敗仗,隻好灰溜溜地撤回營地防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後來,蜀軍的糧草又快吃完了,諸葛亮無奈之下,隻能再次下令撤軍。曹魏這邊,張合率領軍隊追擊蜀軍。諸葛亮料到張合會追來,提前設下埋伏。當張合追至木門道時,蜀軍萬箭齊發,張合躲避不及,被亂箭射死。
還有這麽一段故事(不過真實性有待考證)。據說魏明帝曹叡親自帶兵征討蜀漢,到了長安後,派司馬懿指揮張合等將領,率領雍州、涼州的三十多萬精銳部隊,秘密行軍,準備攻打劍閣。當時諸葛亮在祁山,蜀軍雖然旗幟鮮明、武器精良,守住了險要關口,但按照軍隊的輪休製度,有一部分士兵該換防休息了,留在戰場上的隻有八萬人。
魏軍剛擺開陣勢,雙方士兵正要交鋒,諸葛亮的手下官員們一看魏軍人數眾多、來勢洶洶,都覺得以蜀軍現有的兵力,很難抵擋,建議暫時把該換防的士兵留下一個月,等兵力充足了再和魏軍決戰。諸葛亮卻搖搖頭說“我帶兵打仗,最看重的就是誠信。當年晉文公為了守信,寧可放棄原城,古人都這麽重視誠信,咱們怎麽能為了眼前的戰事就失信於人呢?那些該走的士兵都收拾好行李,盼著回家和家人團聚,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在家天天數著日子等他們。就算現在形勢危急,咱們也不能違背道義。” 說完,諸葛亮就催促該換防的士兵趕緊啟程回家。
那些要走的士兵特別感動,都主動要求留下來和魏軍拚殺;留下來的士兵也士氣高漲,發誓要為諸葛亮效死命。大家互相鼓勵說“諸葛公對咱們這麽好,就算死了,也報答不完他的恩情啊!”
到了決戰時刻,蜀軍將士無不奮勇爭先,個個都拿出以一當十的氣勢,戰場上殺張合、退司馬懿,取得一場大勝。不過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我(裴鬆之)考證發現,諸葛亮之前出兵祁山的時候,魏明帝確實親自到了長安,但在這一年並沒有再來。而且當時諸葛亮的大軍就在關隴一帶,魏軍怎麽可能繞過蜀軍直接奔向劍閣呢?諸葛亮身在戰場,本來就沒有久留的打算,打完仗就帶兵回蜀地,所以前麵那種說法根本不符合常理。孫盛、習鑿齒四處搜集各種史料,幾乎沒有遺漏,但他們都沒有記載相關內容,由此可見這種說法錯漏百出。
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全部大軍從斜穀出發,用流馬運輸糧草,占據了武功的五丈原,與司馬懿的魏軍在渭水南岸對峙。諸葛亮一直擔心糧草供應不上,導致自己無法實現北伐的壯誌,於是分出一部分士兵開墾荒地、種植糧食,打算在這裏長期駐紮。蜀軍士兵和渭水岸邊的百姓混在一起耕種,百姓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蜀軍也沒有侵擾百姓的行為。《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到了之後,多次向魏軍挑戰。司馬懿也上奏魏明帝,堅決請求出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手持符節去製止他。薑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拿著符節來了,魏軍肯定不會再出戰了。” 諸葛亮說“他們本來就不想打仗,之所以堅持請求出戰,不過是想在士兵麵前顯示自己有戰鬥的決心罷了。將領在外帶兵打仗,有時候可以不接受君主的命令,如果他們真有辦法打敗我,何必大老遠去請求出戰呢!”《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派使者去魏軍大營,隻問司馬懿的飲食起居和事務繁簡,卻不打聽軍事方麵的情況。使者回答說“諸葛公每天起得早、睡得晚,隻要是懲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處理;他每天吃的飯還不到幾升。” 司馬懿聽了之後說“諸葛亮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