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諸葛亮傳(七)

字數:3366   加入書籤

A+A-


    就這樣,蜀軍和魏軍對峙了一百多天。這一年八月,諸葛亮身患重病,最終在軍中去世,年僅五十四歲。《魏書》記載諸葛亮糧草耗盡,形勢危急,又急又氣,吐血不止,在一個晚上燒毀營寨逃跑,進入山穀後,在路上發病去世。《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在郭氏塢去世。《晉陽秋》記載有一顆紅色的星星,光芒閃爍,從東北向西南方向飛去,投到諸葛亮的軍營中,投了三次,返回兩次,去的時候大,回來的時候小。不久之後,諸葛亮就去世了。我(裴鬆之)認為,當時諸葛亮在渭水岸邊與魏軍對峙,雙方勝負還很難說,《魏書》說他吐血,不過是魏國在諸葛亮死後故意誇大其詞罷了。以諸葛亮的謀略,怎麽會被司馬懿氣得吐血呢?後來劉琨軍隊戰敗,在給晉元帝的信中也說 “諸葛亮軍隊戰敗後吐血”,這不過是引用沒有根據的記載罷了。《魏書》說他進入山穀後去世,大概是因為蜀國人進入山穀後才發布他去世的消息。蜀軍撤退後,司馬懿巡視蜀軍的營壘,感歎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啊!”《漢晉春秋》記載楊儀等人整頓軍隊後撤,當地百姓跑去告訴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帶兵追趕。薑維讓楊儀調轉軍旗,擂響戰鼓,做出要反攻司馬懿的樣子,司馬懿嚇得連忙撤退,不敢再逼近。於是楊儀整頓好隊伍離開,進入山穀後才發布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司馬懿撤退這件事,當地百姓編了一句諺語“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有人把這句話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苦笑著說“我能預料到他活著時的情況,卻沒料到他死後還能把我嚇退。”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求把自己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依山修建墳墓,墓穴隻要能放下棺材就行,入殮時穿上平時的衣服,不需要陪葬器物。後主劉禪下詔說“您天生兼具文韜武略,聰明睿智,忠誠厚道,接受先帝遺命輔佐我,延續漢朝的命脈,一心想要平定戰亂;您整頓六軍,年年出兵北伐,英勇神武,威名震懾天下,本打算在蜀漢建立非凡的功業,堪比伊尹、周公的偉大功勳。沒想到上天無情,就在大功即將告成的時候,您卻因病離世!我悲痛萬分,肝腸寸斷。崇尚美德、評定功績,記錄行為、賜予諡號,就是為了讓後世銘記您的功績,讓您的英名永垂不朽。現在我派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追贈您丞相武鄉侯的印綬,賜諡號為忠武侯。您的英魂如果有知,一定會欣慰這份榮耀。悲痛啊!悲痛啊!”
    當初,諸葛亮曾上奏後主劉禪說“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子孫後代的衣食,基本可以滿足。至於我在外任職,沒有別的開支,隨身的衣食,全都依靠官府供給,也沒有另外經營產業來增加財富。如果我死的那一天,不會讓家裏有多餘的布帛,外麵有多餘的錢財,以免辜負陛下的信任。” 等他去世後,家裏的情況果然和他說的一樣。
    諸葛亮天生擅長發明創造,改進的連弩、發明的木牛流馬,都出自他的想法;他還推演兵法,創作了八陣圖,都抓住了兵法的關鍵。《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寫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文章,都條理清晰,用來教導勉勵臣子。他改進的連弩叫元戎,用鐵做箭,箭長八寸,一張弩可以同時發射十支箭。《諸葛亮集》記載了製作木牛流馬的方法“木牛的樣子是方肚子、彎腦袋,一個車頭四個輪子,車頭連接在車頸上,車舌裝在車肚子上。它載的東西多,但走得慢,適合大規模運輸,不適合小規模使用;單獨走能走幾十裏,成群結隊走一天能走二十裏。彎曲的部分是牛頭,兩個並排的是牛腳,橫著的是牛頸,能轉動的是牛足,上麵蓋著的是牛背,方形的是牛腹,垂下來的是牛舌,彎曲的是牛肋,刻出來的是牛齒,豎起來的是牛角,細細的是牛鞅,連接的是牛秋軸。人走六尺,木牛走四步。它能載一年的糧食,一天走二十裏,而且人不會太累。流馬的尺寸是,肋長三尺五寸,寬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兩邊一樣。前軸孔距離車頭四寸,孔的直徑二寸。前腳孔距離前軸孔四寸五分,寬一寸。前杠孔距離前腳孔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寬一寸。後軸孔距離前杠一尺五分,大小和前軸孔一樣。後腳孔距離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和前腳孔一樣。後杠孔距離後腳孔二寸七分,後載克距離後杠孔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寬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和前杠一樣。有兩個方形的木板口袋,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寬一尺六寸,每個能裝米二斛三鬥。從上杠孔到肋下七寸,前後都一樣。上杠孔距離下杠孔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寬七分,八個孔都一樣。前後四個腳,寬二寸,厚一寸五分。形狀像大象,靬長四寸,直徑四寸三分。孔中間有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寬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和其他杠一樣。” 諸葛亮的書信、奏章等大多很有價值,被單獨編成一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蜀漢景耀六年春天,後主劉禪下了一道詔書,要在沔陽為諸葛亮修建廟宇。說起這事,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諸葛亮剛去世的時候,各地百姓都紛紛請求為他建廟紀念。可朝廷大臣們商議後,覺得不符合當時的禮儀製度,就沒同意。老百姓沒辦法,隻能在過節的時候,在路邊偷偷祭祀他。後來,有人提議在成都給諸葛亮建廟,劉禪還是沒答應。
    這時候,步兵校尉習隆和中書郎向充聯名給劉禪上了一道奏疏,他們說“陛下,您知道嗎?周朝的百姓懷念召伯的恩德,連召伯曾在下麵休息過的甘棠樹都舍不得砍伐;越王為了紀念範蠡的功勞,專門用金子鑄造他的雕像。從漢朝建立以來,那些有點小善小德的人,被畫成圖像、修建廟宇紀念的可不少。更何況諸葛亮,他的品德遠近聞名,功勞在這亂世中無人能及,咱們大漢王朝能撐到現在,全靠他啊!可如今,祭祀他的活動隻能在百姓家裏私下進行,連一座正式的廟宇都沒有,老百姓在街巷裏祭拜,邊疆的少數民族在野外祭祀,這哪能體現出對他的敬重,哪能讓後人銘記他的功勞呢?現在要是完全順著民心,隨便建廟,就會破壞禮儀規矩;要是把廟建在京城,又離皇家宗廟太近,不合適。所以我們覺得,不如就在諸葛亮的墓地附近,在沔陽建廟。這樣一來,朝廷可以安排他的親屬按時去祭祀,他以前的部下要是想祭拜,也都到廟裏去。同時,禁止那些私下的祭祀活動,讓祭祀諸葛亮這件事變得更正式、更規範。” 劉禪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這才同意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到了這年秋天,曹魏的鎮西將軍鍾會帶兵討伐蜀國,大軍開到漢川的時候,鍾會專門去諸葛亮廟裏祭拜。他還下令,讓手下的士兵不許在諸葛亮墓地周圍割草放牧、砍柴采摘,可見諸葛亮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諸葛亮有個弟弟叫諸葛均,後來做到了長水校尉的官職。他的兒子諸葛瞻,則繼承了他的爵位。
    這裏還有個有意思的小故事。襄陽有個名士叫黃承彥,為人豪爽灑脫,在沔南一帶很有名氣。有一次,他找到諸葛亮說“我聽說你在找媳婦?我家裏有個女兒,長得不太好看,頭發黃黃的,皮膚黑黑的,不過她的才華和你很般配。” 諸葛亮一聽,沒嫌棄人家姑娘的長相,當場就答應了這門親事。黃承彥馬上就把女兒送了過去。這事傳出去後,當時的人都拿這個開玩笑,鄉裏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別學孔明選媳婦,娶了黃承彥家的醜閨女。”
    再來說說《諸葛氏集》。這本書一共有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目錄是這樣的開府作牧第一、權製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 。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