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諸葛亮傳(八)
字數:3534 加入書籤
編寫這本書的陳壽說“我以前在當著作郎的時候,侍中兼中書監濟北侯荀勖、中書令關內侯和嶠上奏,讓我整理已故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舊事。諸葛亮輔佐的蜀漢,憑借地勢險要,一直不肯歸降我們大晉。但我們大晉依然收錄保存他的言論著作,生怕遺漏了他的閃光點。這實在是我大晉光明磊落、德行高尚,恩澤遍布天下,從古到今,沒有哪個朝代能比得上。我把重複的內容刪掉,按照類別重新編排,一共整理成二十四篇,篇名就像上麵列的那樣。”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就才華出眾,有英雄豪傑的氣度。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當時的人都覺得他很不一般。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跟著叔父諸葛玄跑到荊州避難。在那裏,他親自在田野裏耕種,隻想平平安安過日子,沒想過要在諸侯中出名。
當時,左將軍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能,就三次跑到他住的草廬裏拜訪。諸葛亮見劉備英姿勃勃、氣度不凡,也覺得他是個值得追隨的人,於是推心置腹,和劉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後來,魏武帝曹操向南攻打荊州,荊州牧劉琮直接帶著整個州投降了曹操。劉備一下子沒了依靠,手下人又少,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這時候,諸葛亮才二十七歲,他想出一條妙計,親自跑到東吳,向孫權求救。孫權本來就很佩服劉備,又見諸葛亮談吐不凡、氣質高雅,對他十分敬重,馬上就派了三萬大軍去幫劉備。劉備有了東吳的支援,和曹操大戰一場,把曹軍打得大敗,還乘勝追擊,平定了江南地區。後來,劉備又向西進軍,奪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後,劉備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等劉備稱帝後,又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還讓他總管尚書台的事務。
劉備去世後,繼位的劉禪年紀小,能力也弱,國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諸葛亮說了算。那段時間,諸葛亮對外和東吳重新結盟,對內平定了南越的叛亂。他製定法律製度,整頓軍隊,在器械製作方麵追求精益求精,在教育和法令執行上十分嚴格。他賞罰分明,做壞事的人一定會受到懲罰,做好事的人也一定會得到表彰。在他的治理下,蜀漢的官員不敢做壞事,百姓都自覺上進,路上掉了東西都沒人撿,強大的人也不欺負弱小的人,社會風氣特別好。
諸葛亮一直有個大誌向,往大了說,他想像龍虎一樣,稱霸天下,統一四海;往小了說,也要擴大蜀漢的疆土,威震天下。他心裏清楚,要是自己不在了,蜀漢就更沒人能和強大的曹魏抗衡,去收複中原了。所以,他才不停地發動戰爭,展示蜀漢的武力。不過,諸葛亮的才能,更擅長治理軍隊、管理國家,在出奇製勝的謀略方麵稍微弱一些;他管理百姓的能力,比軍事指揮才能更強。而且,他麵對的敵人,像曹魏那邊的司馬懿等人,也都是厲害角色。再加上蜀漢的兵力本來就比曹魏少很多,進攻和防守的形勢又不一樣,所以雖然他連年帶兵出征,卻沒能取得重大勝利。就像當年蕭何推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一樣,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長處有限,沒辦法樣樣精通。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方麵的才能,和管仲、蕭何相比也不遜色。可惜當時蜀漢沒有像王子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所以他的功業才沒能完成,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或許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不是光靠人力和智慧就能改變的。
三國時期的青龍二年春天,諸葛亮親自帶領大軍來到武功。這次出征,他有個長遠的打算 —— 在當地分撥士兵開荒種地、開展屯田,就像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紮下一顆釘子,為長期駐紮、和曹魏打持久戰做準備。可惜天不遂人願,到了秋天,諸葛亮就因病在軍中去世了。消息一傳開,蜀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大家茶餘飯後談論的都是諸葛亮生前的事跡,對他的追思之情怎麽也停不下來。直到今天,在梁州、益州這些地方,要是有人聊起諸葛亮,那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老百姓說起他的好,就像在耳邊念叨一樣親切。就算是當年百姓用詩歌讚美召公的仁愛,鄭國人歌頌子產的賢明,和人們對諸葛亮的懷念比起來,都還差點意思。孟子曾經說過“用讓百姓安居樂業的辦法役使他們,就算辛苦點,百姓也不會抱怨;用為了讓百姓更好生活的理由去征戰,就算有人犧牲,他們也不會心生怨恨。” 這話用在諸葛亮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也有人覺得奇怪,說諸葛亮寫的文章啊,辭藻不夠華麗,讀起來不夠精彩,反而囉囉嗦嗦,把事情說得太細致。我(陳壽)卻覺得,這沒什麽奇怪的。你看,咎繇是大賢之人,周公更是聖人,翻翻《尚書》就知道,咎繇和舜、禹討論治國之道的時候,說的話簡潔高雅;周公和手下將士們發誓的時候,說的話就又多又詳細。為啥會這樣呢?因為咎繇麵對的是舜、禹這樣的聖明君主,大家都是聰明人,話不用多說;周公麵對的是手下的將士,就得把話說清楚,才能讓大家明白。諸葛亮寫文章、下命令的時候,麵對的大多是普通將士和百姓,所以他隻能把話掰開了、揉碎了說,沒辦法像咎繇那樣言簡意賅。但諸葛亮留下的那些政策、教導和文章,都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治理國家的,字裏行間都透著他一心為公、真誠待人的心意。從這些文字裏,我們能清楚明白他的想法和道理,對現在的人也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陛下您(晉武帝)的德行和作為,能和古代的聖明君主相媲美,心胸寬廣,沒有一點忌諱。就算是敵國故意詆毀的話,您也任由他們說,不去禁止、不去隱瞞,這正是您向天下人展示豁達大度、通達事理的方式啊!我懷著敬重又緊張的心情,把諸葛亮的相關事跡和文章整理抄寫好,呈送給負責修史的著作郎。我陳壽心裏又害怕又不安,在這裏給陛下磕頭行禮,誠惶誠恐。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恭敬地上奏。
再說說諸葛亮的家人。諸葛喬,字伯鬆,本來字仲慎,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二兒子。那時候,諸葛喬和他哥哥諸葛恪在東吳都挺有名氣,大家都說,論才華,諸葛喬比不上哥哥,但論品性和學業,諸葛喬更勝一籌。早年,諸葛亮一直沒有兒子,就跟哥哥諸葛瑾商量,想把諸葛喬過繼過來當自己的兒子。諸葛瑾征得孫權同意後,就把諸葛喬送到了蜀國。從那以後,諸葛亮就把諸葛喬當作親生兒子,還給他改了字。諸葛喬到蜀國後,被封為駙馬都尉,跟著諸葛亮一起到了漢中。諸葛亮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裏寫道“按說諸葛喬應該回成都的,但現在各位將領的子弟都在前線運送糧草,我尋思大家應該同甘共苦。所以我讓諸葛喬帶著五六百士兵,和其他將領子弟一起,在山穀裏負責運輸糧草。” 這封信後來收錄在諸葛亮的文集裏。可惜諸葛喬命不長,二十五歲的時候,在建興六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諸葛攀,後來做到了行護軍翊武將軍的官職,也早早離世。後來,諸葛恪在東吳被殺,他的子孫也都沒能幸免。好在諸葛亮還有其他後代,於是諸葛攀又回到諸葛瑾這一脈,延續香火。
諸葛瞻,字思遠,他的故事也很精彩。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兵武功的時候,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裏提到諸葛瞻“瞻兒現在才八歲,聰明伶俐,特別招人喜歡。可我就擔心他成熟得太早,以後反而成不了能擔大任的人啊!” 諸葛瞻十七歲那年,娶了公主,被封為騎都尉。第二年,他就當上了羽林中郎將,後來又一路升職,先後擔任射聲校尉、侍中、尚書仆射,還加封為軍師將軍。諸葛瞻擅長書法繪畫,記憶力超強,蜀國的百姓本來就懷念諸葛亮,看諸葛瞻這麽有才華,都特別喜歡他。每次朝廷頒布了什麽好政策、做了什麽好事,就算這事和諸葛瞻沒關係,老百姓也會爭相傳告“這肯定是諸葛家的公子做的!” 就這樣,諸葛瞻的名聲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名不副實了。景耀四年,諸葛瞻擔任行都護衛將軍,和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一起處理尚書台的事務。景耀六年冬天,魏國的征西將軍鄧艾討伐蜀國,他帶著軍隊從陰平,沿著景穀道旁邊的小路偷偷摸了進來。諸葛瞻趕緊帶著蜀軍趕到涪縣,但前鋒部隊被鄧艾打敗,隻能退回到綿竹。鄧艾派人給諸葛瞻送信,想誘降他“隻要你投降,我一定向朝廷上表,封你為琅邪王!” 諸葛瞻氣得火冒三丈,當場就把鄧艾的使者殺了。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