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諸葛亮傳(九)

字數:3932   加入書籤

A+A-


    隨後雙方展開大戰,可惜蜀軍寡不敵眾,諸葛瞻大敗,最後在戰場上英勇戰死,年僅三十七歲。他一死,蜀軍頓時作鳥獸散,鄧艾的軍隊一路暢通無阻,直接打到了成都。諸葛瞻的大兒子諸葛尚,也跟著父親一起戰死沙場。諸葛尚臨死前還悲憤地感歎“我們父子倆深受國家大恩,卻沒能早點除掉黃皓那個禍國殃民的宦官,才導致國家走到這一步,我活著還有什麽臉麵!” 說完就騎馬衝向魏軍,戰死在了戰場上。諸葛瞻的二兒子諸葛京,還有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等人,在鹹熙元年的時候,被遷移到了河東地區。後來,諸葛京在晉朝做官,憑借自己的才能,一路做到了郿令。尚書仆射山濤還向皇帝舉薦他“郿令諸葛京,他的祖父諸葛亮,在漢朝大亂、天下分裂的時候,父子倆在蜀國盡心竭力。諸葛京治理郿縣的時候,也很有政績,我覺得應該讓他擔任東宮舍人,這樣既能彰顯侍奉君主的道理,也能回應梁州、益州百姓對諸葛家族的讚譽。” 後來,諸葛京一直做到了江州刺史。
    還有董厥和樊建這兩個人,也和諸葛亮有點淵源。董厥在諸葛亮當丞相的時候,隻是丞相府的一名令史。但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個人才,稱讚道“董令史是個難得的好苗子!我每次和他聊天,都覺得他考慮事情周到又恰當。” 後來,董厥就被提拔為主簿。諸葛亮去世後,他的官職一路升遷,做到了尚書仆射,還接替陳祗擔任尚書令,後來又升任大將軍,負責處理朝廷重要事務,最後由義陽人樊建接替他的職位。延熙十四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東吳,不巧趕上孫權病重,沒能親自接見他。孫權就問諸葛恪“樊建這人,和宗預比起來怎麽樣?” 諸葛恪回答說“論才華見識,樊建比不上宗預,但論品性高雅,他更勝一籌。” 後來,樊建回到蜀國,擔任侍中,還代理尚書令。自從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共同管理國事之後,薑維經常帶兵在外征戰,宦官黃皓趁機在宮裏玩弄權術、把持朝政。諸葛瞻、董厥他們雖然看不慣,但也隻是表麵應付,沒能真正糾正黃皓的惡行,隻有樊建始終不與黃皓同流合汙,堅決不和他來往。蜀國滅亡後的第二年春天,董厥和樊建一起到了晉國京都,都擔任相國參軍。到了秋天,兩人又同時兼任散騎常侍,奉命回蜀國慰問當地百姓。有一次,晉武帝問樊建“諸葛亮是怎麽治理國家的?” 樊建回答說“他隻要聽說有人做了錯事,一定會督促改正,而且從不掩飾自己的過錯;他賞罰分明,這種誠信連神明都會被感動。” 晉武帝感歎道“要是我能有這樣的人輔佐,哪還用得著像現在這麽操勞!” 樊建又趁機磕頭說“我聽說天下人都在議論,說鄧艾死得冤枉,陛下您明明知道,卻一直沒有處理,這難道不就像馮唐說的‘就算得到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也不會任用’嗎?” 晉武帝聽了,笑著說“我正打算徹查這件事呢,你這話提醒我了!” 於是就下詔書,重新審理鄧艾的案子。
    後人評價諸葛亮當丞相的時候,那可真是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愛護老百姓,給大家製定了明確的規章製度,讓每個人都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他精簡官職,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製定政策,對待所有人都推心置腹、公平公正。隻要是忠心為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就算和他有過節,也一定會得到獎賞;要是有人觸犯法律、消極怠工,就算是他親近的人,也絕不姑息,該罰就罰。要是有人真心認錯、態度誠懇,哪怕犯的錯再嚴重,也會得到原諒;但那些找借口、耍小聰明想掩飾罪行的人,就算過錯比較輕,也會受到嚴懲。不管多小的善行,他都會給予獎勵;再小的惡行,也逃不過他的批評和處罰。
    諸葛亮處理各種事務非常熟練,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他要求大家做事名副其實,最討厭那些弄虛作假的人。在他的治理下,蜀國上上下下的人,既敬畏他又愛戴他。雖然他製定的刑罰和政令很嚴格,可老百姓卻沒有怨言,這都是因為他處事公平,賞罰分明,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說他是懂得治國的傑出人才,和管仲、蕭何這樣的賢相相比也不遜色,一點都不為過。不過可惜的是,他多年來多次帶兵出征,卻沒能實現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目標,或許隨機應變、指揮作戰,並不是他最擅長的吧!
    袁子曾經和別人討論過諸葛亮。有人問“諸葛亮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袁子回答說“張飛和關羽,都是一開始就跟著劉備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是劉備最信任的武將。劉備到了後期才得到諸葛亮輔佐,讓他擔任丞相,可蜀國的大臣們都很信服。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劉備對諸葛亮足夠信任,而諸葛亮也確實有讓人敬重的才能啊!後來,劉備臨終前把年幼的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讓他掌管國家大權。諸葛亮輔佐劉禪這樣資質平庸的君主,雖然獨攬大權,卻始終遵守君臣之間的禮節;他處理國家大事,就像自己做君主一樣,但蜀國的百姓卻沒有絲毫懷疑。從這就能看出來,君臣百姓都真心擁護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諸葛亮執法嚴格,可老百姓還是心悅誠服;他征用民力,讓大家為國家出力,百姓也沒有怨言。他帶領軍隊出征的時候,士兵們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規矩,從不騷擾百姓。行軍途中,不搶劫財物,就算是割草砍柴的士兵,也不會破壞百姓的莊稼,就像在國內一樣秩序井然。他用兵的時候,駐紮下來就像大山一樣穩固,進退又像風一樣迅速。每次軍隊出征,天下都會為之震動,可蜀國的百姓卻不會感到擔憂。諸葛亮去世到現在已經幾十年了,蜀國的百姓還在歌頌懷念他,就像周朝的百姓懷念召公一樣。孔子說過‘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治理一個國家’,這句話用在諸葛亮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那人又問“諸葛亮剛開始出兵隴右的時候,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的百姓紛紛響應。要是他當時快速進軍,這三個郡說不定就歸蜀國所有了。可他卻不緊不慢,沒有馬上進攻。結果等曹魏的軍隊趕到隴右,三個郡又被收複了,諸葛亮也沒立下什麽功勞,白白錯過了這個好機會,這是為什麽呢?” 袁子解釋說“蜀國的軍隊雖然精銳,但優秀的將領太少。諸葛亮第一次出兵,也不清楚曹魏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所以心裏有些疑慮,想先試探一下。而且,做大事的人不會隻追求眼前的小功勞,這就是他沒有急於進軍的原因。”
    那人接著問“怎麽知道他心裏有疑慮呢?” 袁子說“你看,諸葛亮剛開始出兵的時候,行軍速度很慢,安營紮寨也非常謹慎,設置了好幾重營壘。後來有地方投降了,他卻沒有馬上進兵作戰。諸葛亮勇敢而且善於指揮戰鬥,可三個郡響應了卻不立刻接應,這就是他心存疑慮的證據。” 那人又問“怎麽知道他勇敢善戰呢?” 袁子回答“就說街亭之戰吧,前鋒部隊被打得大敗,諸葛亮的大營離得並不遠,卻沒有立刻去救援;後來和曹魏的軍隊交鋒,他也是不慌不忙地行軍,這就足以證明他的膽識。諸葛亮行軍,沉穩又堅毅。沉穩,就更容易根據情況做出調整;堅毅,就能夠從容地決定是進是退。他法令嚴明,賞罰有信,士兵們都願意為他拚命,就算麵臨危險也毫不退縮,這就是他能打勝仗的原因。”
    那人還說“諸葛亮率領幾萬人的軍隊,他組織修建的工程,卻能達到幾十萬人才能完成的效果,這太神奇了。而且他每到一個地方,修建的營壘、井灶、廁所、籬笆、防禦工事,全都規規矩矩,符合標準。軍隊離開一個月後再回去看,還跟剛到的時候一樣整齊。這麽勞神費力,難道隻是為了好看嗎?” 袁子說“蜀地的人性格比較輕率浮躁,所以諸葛亮才嚴格要求,讓大家養成嚴謹穩重的作風。” 那人又問“怎麽知道是這樣呢?” 袁子說“諸葛亮注重實際效果,不追求表麵的名聲。他誌向遠大,考慮的都是長遠的事情,不是那種隻圖眼前快速見效的人。”
    那人又問“諸葛亮喜歡修建官府、房舍、橋梁、道路,這些又不是什麽緊急的事情,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袁子回答“蜀國是個小國,賢能的人才不多,所以他想通過這些舉措,提升國家的威嚴和形象。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時候,讓荒地得到開墾,糧倉變得充實,武器裝備精良,物資儲備豐富。朝廷舉行朝會的時候,不追求奢華;街上也看不到喝得醉醺醺的人。根基穩固了,其他方麵自然就治理得好了。有了餘力,再去處理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這就是他成就功業的方法。”
    那人說“您對諸葛亮的評價,確實很有道理。可憑他的才華,為什麽建立的功業卻有限呢?” 袁子說“諸葛亮是個注重根本的人,至於隨機應變,不是他的強項,所以他不會輕易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那人又問“既然這樣,您為什麽還稱讚他呢?” 袁子說“這正是賢人的高明之處啊,怎麽能要求一個人方方麵麵都完美無缺呢?能夠清楚自己的短處,並且不輕易去嚐試,這是賢人的大智慧;知道了自己的短處,自然也就明白自己的長處了。那種事先預測卻不準確的事情,諸葛亮是不會去做的,這就是我認可他的原因。”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