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龐統法正傳(一)
字數:4607 加入書籤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他年輕的時候,看著愣頭愣腦的,沒什麽人能看出他有啥本事。潁川有個叫司馬徽的,為人清雅,最會看人。龐統二十歲那年去找司馬徽,當時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就讓龐統在樹下坐著,倆人一聊就從白天聊到了晚上。司馬徽越聊越覺得龐統不一般,說他稱得上是南州讀書人裏的頭一號,打這起,龐統才慢慢有了名氣。
《襄陽記》裏說,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龐統被稱為鳳雛,司馬徽被稱為水鏡,這都是龐德公說的。龐德公是襄陽人,諸葛亮每次到他家,都會獨自在床前下拜,龐德公起初也沒攔著。有回司馬徽去拜訪龐德公,正趕上龐德公要渡沔水去給先人上墳,司馬徽就直接進了他家,喊來龐德公的妻子兒女,讓他們趕緊做飯,還說“徐元直剛才說有客人要來我這兒跟龐公聊天。” 龐德公的妻子兒女就都在堂下排好隊行禮,忙著準備飯菜。沒過一會兒,龐德公回來了,直接就過來坐下,倆人聊得熱乎,壓根看不出誰是客人。司馬徽比龐德公小十歲,卻把他當哥哥待,喊他龐公,所以大夥兒都以為龐公是龐德公的名字,其實不是。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名聲也不錯,娶了諸葛亮的小姐姐,在魏國做黃門吏部郎,死得早。龐山民的兒子龐渙,字世文,晉朝太康年間做了牂牁太守。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小時候沒什麽人看重他,就龐德公覺得他行。龐統十八歲的時候,龐德公讓他去見司馬徽,司馬徽跟他一聊,過後就歎著氣說“龐德公可真會看人,這龐統實在是有大德之人啊。”
後來,郡裏任命龐統做功曹。他這人就喜歡研究人際關係,熱心於培養扶持人才。每次他稱讚別人,往往都比那人實際的才能誇得過分,當時有人覺得奇怪就問他為啥。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正道越來越不行了,好人少壞人多。我正想振興風俗,弘揚道義,要是不把他們說得好點,那他們的名聲就不值得讓人仰慕,不值得仰慕的話,願意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現在我推薦十個人,就算有五個不太行,那也能得到五個有用的,還能推崇社會教化,讓有誌向的人自己勉勵自己,這不也挺好嗎?”
吳國將領周瑜幫劉備拿下荊州,順勢當了南郡太守。周瑜死了之後,龐統送他的靈柩回吳國,吳國人好多都聽說過龐統的名聲。等他要往西返回的時候,吳國人在昌門給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來了。龐統說“陸先生就好比是劣馬,但有快跑的力氣;顧先生就好比是笨牛,卻能馱著重物走很遠。”
《張勃吳錄》裏說,有人問龐統“按你這麽說,陸先生更勝一籌嗎?” 龐統說“劣馬就算跑得再快,能馱的也不過一個人罷了;笨牛一天能走三百裏,能馱的難道就隻是一個人的重量嗎!” 顧劭還跟龐統住了一晚,聊天的時候問他“你出了名的會看人,我跟你比誰更強點?” 龐統說“要說熏陶教化社會風氣,品評鑒別人才,我比不上你;但要是論起帝王的隱秘策略,掌握世事禍福的關鍵,我好像比你稍強一點。” 顧劭覺得他說得在理,就跟他親近起來。
龐統又對全琮說“你喜歡施舍,看重名聲,有點像汝南的樊子昭。”《蔣濟萬機論》裏說,許子將評價人不公平,抬舉樊子昭卻貶低許文休。劉曄說“樊子昭從商販裏被提拔出來,到了六十歲,退能安於清靜,進能不隨便行事。” 蔣濟回答說“樊子昭確實從小到大品行端正,但看他那說話的樣子,可比不上許文休。” 龐統覺得全琮雖然智謀不算多,可也是一時的人才。陸績、顧劭對龐統說“要是天下太平了,咱們就一起品評天下的人才。” 之後他們跟龐統結下深厚交情,龐統才回去。
劉備掌管荊州的時候,龐統以從事的身份代理耒陽縣令,在縣裏把事兒辦得一塌糊塗,結果被免了官。吳國將領魯肅給劉備寫信說“龐士元可不是隻能治理一個小縣城的人才,要是讓他擔任治中、別駕這樣的官職,才能真正施展他的才能啊。” 諸葛亮也在劉備麵前推薦龐統,劉備就召見龐統,跟他聊得很投機,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江表傳》裏說,劉備跟龐統閑聊的時候問他“你曾經是周公瑾的功曹,我當初到吳國,聽說有人偷偷跟孫權說事兒,勸他把我留住,有這回事嗎?在誰手下就為誰辦事,你就別瞞著我了。” 龐統回答說“確實有這事兒。” 劉備歎著氣說“我那時候處境危急,有求於孫權,所以不得不去,差點就落在周瑜手裏了!天下有智謀的人,想法都差不多啊。當時孔明勸我別去,他的心意特別誠懇,也是擔心這事兒。我覺得孫權的防備重點在北方,應該會依靠我作為援助,所以才下定決心沒猶豫。那可真是走在險路上,不是萬全的辦法啊。”
劉備對龐統的親近和待遇僅次於諸葛亮,後來龐統就跟諸葛亮一起擔任軍師中郎將。《九州春秋》裏說,龐統勸劉備“荊州荒涼殘破,人才都快沒了,東邊有孫權,北邊有曹操,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怕是難成事兒。現在益州國家富裕,百姓強盛,戶口有一百萬,軍隊裝備樣樣齊全,寶物貨物不用從外麵求,現在可以暫時借過來成就大事。” 劉備說“現在跟我水火不容的是曹操,曹操待人嚴苛,我就待人寬厚;曹操行事殘暴,我就行事仁慈;曹操詭詐,我就忠厚;每次都跟曹操反著來,才能把事兒辦成。現在因為這點小利益就在天下人麵前失信失義,我可幹不出來。” 龐統說“形勢變化的時候,本來就不是一種辦法能搞定的。兼並弱小的,攻打昏庸的,這是五霸幹的事。用不合常規的手段取得,再用合乎道義的方式守住,之後用大恩大惠報答,事成之後,封給他們一個大的封地,這怎麽能算失信呢?現在不拿下益州,最後也會被別人占了便宜。” 劉備聽了就決定進軍益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諸葛亮留下來鎮守荊州,龐統跟著劉備進了蜀地。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縣會麵,龐統向劉備進獻計策說“現在趁這個會麵的機會,就可以把劉璋抓起來,這樣將軍您不用費兵力,就能穩穩當當地拿下整個益州。” 劉備說“剛進入別人的地盤,還沒樹立起恩德和信譽,這麽做不行。”
劉璋回到成都後,劉備本該替劉璋北伐漢中,龐統又勸他說“暗地裏挑選精兵,日夜不停地趕路,直接偷襲成都;劉璋本來就沒什麽軍事才能,又向來沒做防備,大軍突然趕到,一下子就能平定益州,這是上計。楊懷、高沛是劉璋手下的名將,各自握著強兵,據守在關頭,聽說他們好幾次寫信勸諫劉璋,讓他打發將軍回荊州。將軍您不如在還沒到他們那兒時,派人跟他們通個信,就說荊州有急事,要回去救援,再讓士兵整理行裝,表麵上裝作要回去的樣子;這兩個人既佩服將軍的英名,又高興將軍要離開,肯定會騎著輕騎來見您,將軍趁機把他們抓起來,奪取他們的兵權,然後進軍成都,這是中計。退回白帝城,和荊州連接起來,慢慢再謀劃奪取益州,這是下計。要是猶豫不決不行動,將會導致大麻煩,不能再拖延了。”
劉備覺得中計不錯,就按計行事,殺了楊懷、高沛,轉頭向成都進軍,所到之處都順利攻克。在涪縣舉行盛大聚會,擺上酒奏起樂,劉備對龐統說“今天這聚會,可真是開心啊。” 龐統說“攻打別人的國家還以此為樂,這不是仁義之師該做的事。” 劉備喝醉了,生氣地說“周武王討伐商紂,士兵們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舉嗎?你說的話不對,趕緊起身出去!” 於是龐統猶豫著退了出去。
過了沒多久,劉備就後悔了,讓人把龐統請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座位上,一開始沒理會劉備的道歉,還是像往常一樣喝酒吃飯。劉備問他“剛才的爭論,是誰錯了?” 龐統回答說“君臣都有錯。” 劉備大笑起來,宴會又像剛開始那樣歡樂。
《三國誌》的注釋者習鑿齒說稱霸稱王的人,必須以仁義為根本,以誠信和順為宗旨,一樣不具備,那他的治國之道就偏離了。現在劉備襲取劉璋的地盤,是為了成就大業而使用權謀,違背了誠信和情理,道德和道義上都有過失,雖然功業因此興盛,但也應該深深為這種過失感到痛心,就好比砍斷手來保全身體,有什麽可高興的呢?龐統擔心這話泄露出去,知道他的君主最終會醒悟,所以在眾人麵前糾正他的錯誤,而不采用平常那種謙虛的方式,正直地說出恰當的話,盡顯他直言進諫的風格。君主有過失而能加以糾正,這是有賢臣;能接納正確的意見而不固執己見,這是遵從道理;有賢臣就能使朝廷興盛,遵從道理就能使各種計策都得到實施;一句話就使三種好處都顯現出來,一時的勸諫而道義流傳百代,真可以說是通曉大體了。如果因為愛惜小的過失而放棄大的益處,計較這些過頭的話,自己拒絕遠方的忠言,那能成就功業、處理事務的,從來沒有過。
裴鬆之認為,謀劃襲取劉璋,計策雖然出自龐統,但違背道義取得成功,本來就是用的詭詐手段,心裏既然有愧疚,那歡樂的情緒自然會收斂,所以聽到劉備說歡樂的話,不自覺地就隨口回應了。劉備在宴會上喝得酣暢時說錯話,這事和以別人的災禍為樂一樣,還自比周武王,竟然沒有一點慚愧的神色,這是劉備有過錯而龐統沒有過失,龐統說 “君臣都有錯”,大概是分擔過錯的話罷了。習鑿齒的論述,雖然大的主旨沒什麽偏差,但推演的言辭,有點流於誇張了。
後來進軍圍攻雒縣,龐統率領士兵攻城,被流箭射中,去世了,當時三十六歲。劉備非常痛惜,一說起他就流淚。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後來又升為諫議大夫,諸葛亮還親自去拜見他。追賜龐統關內侯的爵位,諡號靖侯。
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性格剛直,敢褒貶人物,他輕視傲慢尚書令陳祗,被陳祗壓製,在涪陵太守任上去世。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與鎮北將軍黃權征討吳國的戰事,正趕上軍隊戰敗,跟著黃權投降了魏國,魏國封他為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襄陽記》裏說,龐林的妻子是同郡習禎的妹妹。習禎的事跡記載在楊戲的《輔臣讚》裏。曹操攻破荊州時,龐林的妻子和龐林分開了,她獨自撫養年幼的女兒十多年,後來龐林跟著黃權投降魏國,才重新團聚。魏文帝聽說後認為她很賢德,賞賜她床帳衣服,來彰顯她的義節。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