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董劉馬陳董呂傳(三)

字數:3653   加入書籤

A+A-


    董允,字休昭,是掌軍中郎將董和的兒子。
    劉備立太子的時候,董允被選做太子舍人,後來又改任洗馬。後主劉禪即位後,他升任黃門侍郎。丞相諸葛亮準備北伐,駐軍漢中,擔心後主年紀輕,分不清是非好壞,又知道董允為人公正坦誠,就想把宮廷裏的事務交給董允負責。諸葛亮還上奏說“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精心挑選出來留給陛下的。至於權衡事務、提出有益建議、進獻忠言,這都是他們的職責。我認為宮廷裏的事,不管大小,都該跟他們商量,這樣一定能彌補疏漏,有不少好處。要是沒聽到能發揚德行的話,就治董允等人的罪,來懲戒他們的怠慢。”
    沒多久,諸葛亮請費禕做參軍,董允則升任侍中,兼任虎賁中郎將,統領宮中的警衛親兵。郭攸之性格向來溫和順從,其實就是個湊數的。(《楚國先賢傳》說郭攸之是南陽人,當時因為才能和功業出了名。)所以向君主進言、采納合理建議的事,全由董允負責。
    董允處理事務很注重防範約束,在糾正君主過失、補救朝政缺陷方麵做得很到位。後主曾經想挑選美女充實後宮,董允認為古代天子的後妃數量不超過十二個,現在宮裏的嬪妃已經夠數了,不該再增加,始終堅持不答應。後主因此越來越敬畏他。
    尚書令蔣琬兼任益州刺史時,上奏請求把職位讓給費禕和董允,還上表說“董允在宮中侍奉多年,輔佐王室有功,應該賞賜爵位和土地來表彰他的功勞。” 董允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後主漸漸長大,寵愛宦官黃皓。黃皓會獻殷勤,又乖巧狡猾,想往上爬。董允常常對上嚴肅地糾正後主的過失,對下多次斥責黃皓。黃皓害怕董允,不敢做壞事。直到董允去世,黃皓的職位都沒超過黃門丞。
    有一次,董允和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人約好出去遊玩宴飲,車馬都已準備妥當,可郎中襄陽人董恢來拜訪董允。董恢年紀輕、官位低,見董允為了自己停下出門的腳步,猶豫著想離開,董允不答應,說“我本來出去,就是想和好朋友遊玩聊天,現在您屈尊來訪,正該好好聊聊積攢的想法,要是丟下您去赴宴,不合適啊。” 於是下令卸下駕車的馬,費禕等人也停下行程不去了。他堅守正道、禮待地位低的人,大多像這樣。(《襄陽記》說董恢,字休緒,襄陽人。進入蜀地後,以宣信中郎的身份做費禕的副手出使吳國。孫權曾經大醉後問費禕“楊儀、魏延就是些村夫小人,雖然對當前事務有過些微薄功勞,可既然任用了他們,形勢上就不能輕視。要是哪天諸葛亮不在了,他們肯定會作亂。你們這些人糊裏糊塗,竟然不知道防備,這難道是為子孫後代考慮嗎?” 費禕驚訝地四處張望,沒法立刻回答。董恢給費禕使眼色說“可以趕緊說楊儀、魏延不和是因為私人恩怨,卻沒有黥布、韓信那種難以駕馭的心思。現在正要掃除強敵,統一天下,功業要靠人才成就,事業因人才興旺,要是放著他們不用,防備他們以後作亂,就像怕有風浪就先把船槳扔了,不是長久之計啊。” 孫權聽了大笑,很開心。諸葛亮聽說後,認為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董恢回來不到三天,就被征召為丞相府屬官,後來升任巴郡太守。裴鬆之按《漢晉春秋》也記載了這話,沒說是董恢教的,措辭也稍有不同,這兩本書都出自習氏卻這樣不一樣。本傳裏說董恢 “年少官微”,要是已經做了丞相府屬官,又出任巴郡太守,官位就不算低了。因此懷疑習氏的話不太準確。)
    延熙六年,董允加官輔國將軍。延熙七年,以侍中身份代理尚書令,做大將軍費禕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華陽國誌》說當時蜀國人把諸葛亮、蔣琬、費禕和董允稱為四相,也叫四英。)
    陳祗接替董允做侍中,和黃皓互相勾結,黃皓這才開始參與朝政。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升任中常侍、奉車都尉,操縱大權,最終導致國家滅亡。蜀國人沒有不懷念董允的。等到鄧艾到了蜀地,聽說黃皓奸詐陰險,把他抓起來關了,準備殺他,可黃皓用重金賄賂鄧艾身邊的人,才得以幸免。
    陳祗,字奉宗,汝南人,是許靖哥哥的外孫。他從小成了孤兒,在許靖家長大。二十歲左右出了名,逐漸升到選曹郎,為人莊重,有威嚴的儀表,還會不少技藝,懂得些占卜方術。費禕很看重他,所以破格讓他接替董允在宮中任職。呂乂死後,陳祗又以侍中身份代理尚書令,加官鎮軍將軍。大將軍薑維雖然官位在陳祗之上,可常常率領軍隊在外,很少參與朝政。陳祗對上迎合後主的心意,對下勾結宦官,很受信任寵愛,權力比薑維還大。
    景耀元年,陳祗去世,後主特別悲痛,說起他就流淚,還下詔書說“陳祗擔任官職十二年,溫和善良又守規矩,辦事幹練嚴肅有條理,待人平和講道義,對萬物有益,各項事業都處理得很出色。他壽命不長,我很哀悼。活著時有好名聲,死後就該加美好的諡號,諡為忠侯。” 還賞賜他的兒子陳粲關內侯的爵位,提拔次子陳裕為黃門侍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自從陳祗受寵後,後主越來越怨恨董允,覺得董允輕視自己,這都是因為陳祗討好後主,黃皓又不斷挑撥離間的緣故。董允的孫子董宏,在晉朝做巴西太守。(裴鬆之認為陳群的兒子陳泰,陸遜的兒子陸抗,傳記都把兒子附在父親後麵,不另外寫姓氏,還有王肅、杜恕、張承、顧劭這些人,都是這樣,隻有董允不是,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或許是因為董允名聲地位高,事跡超過父親吧?夏侯玄、陳表都有出眾的才華,卻也像陳泰他們那樣附在父親傳後,《魏書》把這卷總名叫《諸夏侯曹傳》,所以不再另外加以評論。陳武和陳表都做到偏將軍,因為官位差不多,所以也附在一起。)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他的父親呂常,當年送老將軍劉焉進蜀地,正趕上天下大亂,道路阻斷,再也沒能回中原。呂乂從小沒了爹娘,就喜歡讀書彈琴。
    劉備平定益州後,設了個鹽府校尉,專門管鹽鐵買賣賺錢。後來校尉王連請呂乂和南陽人杜祺、南鄉人劉幹等人,一起當典曹都尉,負責具體事務。呂乂後來升為新都、綿竹縣令,這地方的百姓打心眼兒裏念他好,說他是全益州各縣令裏最拔尖的。
    後來呂乂調任巴西太守。丞相諸葛亮年年出兵打仗,向各郡調兵,大多郡縣都湊不齊人,呂乂卻招募了五千士兵送到諸葛亮軍營。他還耐心安撫士兵,嚴格管理,沒一個人逃跑。之後他又轉任漢中太守,還兼著督農的活兒,專門負責給軍隊供應糧草。
    諸葛亮去世後,呂乂一步步升到廣漢、蜀郡太守。蜀郡是大都會,人口密密麻麻,而且諸葛亮死後,不少士兵逃跑,還互相冒名頂替,耍的花樣層出不窮。呂乂一到任就立了規矩防著這些事,又開誠布公地勸導百姓,幾年下來,有一萬多漏網的、逃跑的人主動站出來登記。
    後來呂乂進朝廷當尚書,接替董允做尚書令。他處理公務從不拖延,門口也沒排隊等著的客人。呂乂在朝廷內外都任過職,自己過日子特別儉省,為人謙和安靜,不愛說話,處理政務簡單不繁瑣,被稱為清廉能幹。但他執法太嚴,喜歡用那些隻會寫公文的俗吏,所以當了大官後,名聲反倒不如在郡縣時響亮了。延熙十四年,呂乂去世。他的兒子呂辰,景耀年間當成都令;呂辰的弟弟呂雅,做謁者。呂雅為人清正嚴厲,有文才,寫了十五篇《格論》。
    杜祺後來當過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劉幹官做到巴西太守,都和呂乂關係要好,在當時也有點名氣。但論起儉樸守法,都比不上呂乂。
    評論說董和像《詩經》裏那隻潔白的羔羊,堅守本分;劉巴一身清白高尚的氣節;馬良忠誠老實,稱得上優秀人才;陳震忠心耿耿,越老越堅定;董允糾正君主過失,正義都寫在臉上 —— 這些都是蜀國的好臣子。呂乂在郡縣當官時名聲響亮,到了朝廷反而口碑下降,也算得上是黃霸、薛宣那樣的人物,有長處也有短板。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