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一)

字數:4197   加入書籤

A+A-


    杜微,字國輔,是梓潼涪縣人。他年輕時在廣漢跟著任安學習。劉璋曾征召他做從事,可他因為生病辭了官。等到劉備平定蜀地後,杜微常常裝聾,關著門不出來。
    建興二年,丞相諸葛亮兼任益州牧,選拔任用的都是些有德行的舊臣,任命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杜微為主簿。杜微堅決推辭,諸葛亮派人用轎子把他接了來。到了之後,諸葛亮接見他,杜微親自道歉。諸葛亮考慮到杜微聽不見別人說話,就在座位上給他寫了封信“早就聽說您品德高尚,渴望見到您很久了,隻是正邪不同道,一直沒機會拜見。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這些人,常常讚歎您的高尚誌向,見了您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親切。我憑借空虛的才德,統領益州,德行淺薄卻責任重大,心裏滿是憂慮。主公今年剛十八歲,天生仁愛聰慧,尊重品德高尚的人,親近士人。天下人都思念漢室,希望能和您一起順應天意民心,輔佐這位賢明的君主,成就複興漢室的大功,把功勳寫在史書上。我原以為賢能的人和愚昧的人沒法共事,所以自己斷絕了念頭,隻是守著本分罷了,沒想到您能委屈自己前來。”
    杜微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回去,諸葛亮又寫信回複說“曹丕篡奪皇位,殺害君主,自立為帝,就像土做的龍、草紮的狗一樣徒有虛名。我想和各位賢人借著他的邪惡虛偽,用正道消滅他。奇怪的是您還沒給我什麽教誨,就想回到山野裏去。曹丕又大興勞役,進攻吳、楚。現在趁著曹丕事務繁多,我們暫且封閉邊境,努力發展農業,養育百姓和萬物,同時整治武器裝備,等待他遭受挫折,然後討伐他,就能不打仗、不勞累百姓而平定天下。您隻需用德行輔佐時局就行,不會讓您承擔軍事事務,為什麽急著想要離開呢!” 諸葛亮就是這樣敬重杜微。後來任命杜微為諫議大夫,以順從他的誌向。
    五梁,字德山,是犍為南安人,以儒學和節操著稱。他從議郎升任諫議大夫、五官中郎將。
    周群,字仲直,是巴西閬中人。他的父親周舒,字叔布,年輕時在廣漢楊厚那裏學習技藝,名聲僅次於董扶、任安。多次被征召,最終也沒去。當時有人問“《春秋讖》裏說‘代漢者當塗高’,這是什麽意思?” 周舒說“當塗高,就是魏。” 鄉裏的學者私下裏流傳他的話。
    周群年輕時跟著父親周舒學習,專心研究占候之術。他在院子裏建了座小樓,家裏富裕,有很多奴仆,常常讓奴仆在樓上輪流值班觀察天災,剛看到一點氣象,就告訴周群,周群自己就上樓觀察,不管早晚。所以隻要有氣象變化,沒有他看不到的,因此他說的話大多應驗。
    州牧劉璋征召他擔任師友從事。《續漢書》記載建安七年,越巂有個男子變成了女人,當時周群說哀帝時也有過這種事,是改朝換代的征兆。到建安二十五年,獻帝果然被封到山陽。建安十二年十月,有彗星出現在鶉尾,鶉尾是荊州的分野,周群認為荊州牧將會死去並失去土地。第二年秋天,劉表去世,曹操平定荊州。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彗星出現在五諸侯星旁,周群認為西方那些割據土地的人都會失去土地。當時,劉璋占據益州,張魯占據漢中,韓遂占據涼州,宋建占據枹罕。第二年冬天,曹操派遣偏將攻打涼州。建安十九年,擒獲宋建,韓遂逃到羌中被殺。這年秋天,劉璋失去益州。建安二十年秋天,曹操攻打漢中,張魯投降。
    劉備平定蜀地後,任命周群為儒林校尉。劉備想和曹操爭奪漢中,問周群,周群回答說“能得到那塊土地,但得不到那裏的百姓。如果派出偏軍,一定不利,應當謹慎戒備!” 當時州後部司馬蜀郡人張裕也通曉占候之術,而且天賦超過周群。張裕,字南和。他勸諫劉備說“不能爭奪漢中,軍隊一定會不利。” 劉備最終沒有采納張裕的話,果然得到了土地卻沒得到百姓。派遣將軍吳蘭、雷銅等人進入武都,都全軍覆沒沒有回來,完全像周群說的那樣。於是推舉周群為茂才。
    張裕還私下裏跟人說“庚子年的時候,天下會改朝換代,劉家的氣運到頭了。主公得到益州,九年之後,在寅卯年之間就會失去它。” 有人把他的話偷偷報告給了劉備。
    當初,劉備和劉璋在涪縣會麵,張裕作為劉璋的從事,在旁邊陪著。張裕胡子很多,劉備就嘲諷他說“以前我住在涿縣,那兒姓毛的特別多,東西南北到處都是姓毛的,涿縣縣令說‘這些毛姓人家圍繞著涿縣居住啊’!” 張裕馬上回嘴說“從前有個做上黨潞縣縣長的,後來調任涿縣縣令,卸任回家後,當時有人給他寫信,想寫潞縣就漏了涿縣,想寫涿縣又漏了潞縣,於是就寫‘潞涿君’。” 劉備沒有胡子,所以張裕用這話來回應他。劉備一直記恨張裕不恭敬,再加上對他泄露預言的事很氣憤,就借著張裕勸諫爭奪漢中不準的由頭,把他關進監獄,打算處死他。諸葛亮上表請求赦免張裕的罪過,劉備回答說“芳香的蘭花長在門口,也不得不鋤掉。” 張裕最終在鬧市被處死並暴屍街頭。後來魏國建立,劉備去世,都像張裕預言的那樣。張裕還通曉相麵之術,每次拿起鏡子照自己的臉,知道自己會被處死,總會把鏡子扔到地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周群去世後,他的兒子周巨繼承了他的占候之術。
    杜瓊,字伯瑜,是蜀郡成都人。年輕時跟從任安學習,深入研究任安的學問。劉璋時期被征召為從事。劉備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任命杜瓊為議曹從事。後主劉禪即位後,杜瓊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後來升任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他為人沉靜寡言,關起門來守住自己,不參與世事。蔣琬、費禕等人都很器重他。雖然學業精深,但他從不觀察天文發表議論。後輩大儒譙周常常問他原因,杜瓊回答說“要明白這種學問很難,必須親自觀察,識別它的形態顏色,不能輕信別人。早晚辛苦勞累,然後才能懂得,又擔心泄露出去,不如不知道,所以就不再觀察了。” 譙周趁機問“從前周徵君認為當塗高是指魏,這是什麽意思呢?” 杜瓊回答說“魏,是宮殿大門兩邊高台的名稱,正當道路而且高大,聖人是根據類似的事物來表達的。” 又問譙周“難道還有什麽奇怪的嗎?” 譙周說“不明白。” 杜瓊又說“古代稱呼官職不說曹;從漢朝以來,稱呼官職都要說曹,比如叫屬曹、侍曹,這大概是天意吧。” 杜瓊八十多歲,延熙十三年去世。他著有《韓詩章句》十多萬字,不教給兒子們,他的讖緯之學沒有繼承人。
    譙周根據杜瓊的話,又觸類旁通加以發揮“《春秋傳》記載晉穆侯給太子取名叫仇,弟弟叫成師。師服說‘國君給兒子取這樣的名字真奇怪啊!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現在國君給太子取名仇,弟弟叫成師,這開始預示著禍亂了,哥哥恐怕要被取代吧?’後來果然像師服說的那樣。到漢靈帝給兩個兒子取名史侯、董侯,後來都被立為皇帝,之後又都被降為諸侯,和師服說的情況相似。先主名備,意思是‘具備’,後主名禪,意思是‘傳授’,這好像是說劉家的天下已經具備了,應當傳授給別人了;這意思比穆侯、靈帝給兒子取名更明顯。” 後來宦官黃皓在朝廷內弄權,景耀五年,皇宮裏的大樹無故自己折斷,譙周對此深感憂慮,又沒人可以說,就在柱子上寫道“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複?” 意思是曹代表眾多,魏代表廣大,眾多而且廣大,天下將會歸為一統。具備了又傳授出去,還怎麽再恢複呢?蜀國滅亡後,人們都認為譙周的話應驗了。譙周說“這雖然是我自己推究出來的,但也是有依據的,是從杜君的話引申擴展而來的,並沒有什麽獨特的靈感和超常的見解。”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他曾拜劉熙為師,精通鄭氏之學,研究《易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等典籍。建安年間,許慈和許靖等人一起從交州進入蜀地。
    當時還有個魏郡人叫胡潛,字公興,不清楚他為什麽會在益州。胡潛的學問雖然不算廣博,但卻才華出眾、記憶力超強,關於祖宗傳下來的典章製度、喪葬禮儀以及五服的規定,他都了如指掌,隨便抬手比劃就能說個明白。
    劉備平定蜀地後,因為之前經曆了長期戰亂,學術事業衰敗荒廢,於是就召集典籍,篩選整理各種學說,許慈和胡潛都被任命為學士,和孟光、來敏等人一起掌管古代文獻。
    那時候各項事務都處於初創階段,動不動就會有各種疑難爭議。許慈和胡潛卻互生嫌隙,相互攻擊,常常惡語相向,爭執時情緒激動,聲色俱厲。兩人連書籍都不肯互通有無,還時常動手打鬥,用武力相互威脅(“攇” 讀虛晚反)。他們抬高自己、嫉妒別人的程度,都到了這種地步。
    劉備對他們這種樣子感到惋惜,於是趁著百官大會的時候,讓藝人假扮成他們兩人的樣子,模仿他們爭吵打鬥的情景。酒喝到興頭上,音樂響起,藝人們就開始表演嬉鬧。表演剛開始還是用言辭相互詰難,到最後竟然用刀杖相互攻擊,劉備想用這種方式來感化他們。
    胡潛去世得比較早,許慈在後主時期逐漸升遷到大長秋,後來去世了(孫盛說蜀地人才較少,所以許慈、胡潛等人都被記載下來)。許慈的兒子許勳繼承了他的學業,後來也成了博士。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