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二)

字數:3203   加入書籤

A+A-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是漢朝太尉孟鬱的族人(《續漢書》記載孟鬱是中常侍孟賁的弟弟)。
    漢靈帝末年,孟光擔任講部吏。漢獻帝遷都長安時,他逃到了蜀地,劉焉父子把他當作賓客來禮遇。孟光知識淵博,通曉古事,沒有什麽書是他沒讀過的,尤其專注於《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三史,擅長研究漢朝的舊典。他喜歡《公羊春秋》,卻常常譏諷指責《左氏春秋》,每次和來敏爭論這兩部書的優劣時,總是聲音洪亮,情緒激動(“譊” 讀奴交反,“讙” 讀休袁反,“咋” 讀徂格反)。
    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命孟光為議郎,和許慈等人一起掌管製度製定。後主劉禪即位後,孟光先後擔任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後來升任大司農。
    延熙九年秋天,朝廷大赦天下,孟光在眾人麵前責備大將軍費禕說“大赦這種做法,就像偏袒一方的偏頗政策,不是清明時代應該有的。隻有到了衰敗困窘到極點,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可以暫且施行。如今主上仁慈賢明,百官都稱職,哪有什麽迫在眉睫的危險、讓人倒懸的緊急情況,卻要多次施行這種非同尋常的恩典,來讓那些為非作歹的壞人得到好處呢?而且現在正是鷹隼開始捕獵的時候,卻要赦免有罪的人,這既違背了上天的時令,又不符合人間的常理。我這老頭子年紀大了,糊塗不明事理,不懂治國的根本,但我私下覺得這種做法難以長久施行,這難道是百姓所敬仰的崇高美德,是我們對賢明君主的期望嗎?” 費禕隻是連忙道歉,顯得十分局促不安。
    孟光指責時弊,往往都是這樣一針見血,所以那些執政的重臣心裏都不太喜歡他,他的爵位也一直得不到提升。孟光常常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因而被當時的人所嫌棄。太常廣漢人钅覃承(《華陽國誌》記載钅覃承字公文,曾任郡守、少府)、光祿勳河東人裴俊等人,年齡和資曆都在孟光之後,卻能職位高升,排在孟光之上,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傅暢裴氏家記》記載裴俊字奉先,是魏國尚書令裴潛的弟弟。裴俊的姐夫是蜀中的長史,裴俊去送他,當時才十多歲,後來遭遇漢朝末年的大亂,就再也沒能回去。裴俊長大後很有名氣,被蜀地的人所推崇。他的兒子裴越,字令緒,在蜀地擔任督軍。蜀地被攻破後,裴越遷回洛陽,被任命為議郎)。
    後輩文人秘書郎郤正多次向孟光請教,孟光問郤正太子學習的書籍以及太子的性情愛好,郤正回答說“太子侍奉雙親虔誠恭敬,從早到晚都不懈怠,有古代世子的風範;接待百官時,一舉一動都出於仁愛寬恕之心。” 孟光說“像你說的這些,都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品質。我現在問的,是想知道太子的權謀策略和智謀才略怎麽樣。” 郤正說“世子的本分,在於繼承父誌,讓父母歡心,既不能隨意有所作為,而且智謀才略藏在心裏,權謀策略要根據時機發揮,有沒有這些,怎麽能預先知道呢?”
    孟光明白郤正說話謹慎得當,不隨便亂講,就說“我喜歡直言,無所顧忌,常常指摘時政的利弊,被世人嫌棄。我看你的意思也不太喜歡我說的話,但我說的話是有次第條理的。現在天下還沒平定,智謀才略是最要緊的,雖然智謀有天生的成分,但也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太子讀書,難道應該像我們這樣竭力廣博地學習知識來等待別人谘詢,像博士那樣通過占卜講經考試來求取爵位嗎?應當致力於最緊要的事。” 郤正深感孟光的話有道理。
    後來孟光因事被免官,九十多歲時去世了。
    來敏,字敬達,是義陽新野人,他是來歙的後代。父親來豔,在漢朝擔任司空。華嶠所著的《後漢書》中記載來豔喜愛學習,能放下架子對待士人,還開設館舍招收學生。他年輕時就擔任了顯赫的官職,漢靈帝時期官至司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來敏跟著姐姐和姐夫逃到荊州。他的姐夫黃琬是劉璋祖母的侄子,所以劉璋派人迎接黃琬的妻子,來敏就和姐姐一起進入蜀地,常常作為劉璋的賓客。來敏廣泛閱讀書籍,擅長《左氏春秋》,尤其精通《倉頡篇》《爾雅》等字書的訓詁,喜歡校正文字。
    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命來敏為典學校尉。等到立太子時,又讓他擔任太子家令。後主劉禪即位後,來敏擔任虎賁中郎將。丞相諸葛亮駐守漢中時,請求任命來敏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後來他因事被罷官。《諸葛亮集》中有諸葛亮的教令說“將軍來敏對上級官員公然說‘新人有什麽功勞德行,要奪走我的榮譽和資曆給他們呢?大家都憎恨我,為什麽會這樣’?來敏年老狂妄悖理,說出這樣的怨言。從前成都剛平定的時候,議事的人認為來敏會擾亂眾人,先帝因為是剛平定的時候,所以就包容了他,沒有按禮儀任用。後來劉子初選拔他擔任太子家令,先帝心裏不高興卻不忍心拒絕。後主即位後,我不善於了解人,就又提拔他為將軍祭酒,違背了議事人的明見,背離了先帝對他的疏遠排斥,自認為能通過敦促勸勉來改變淺薄的習俗,用道義來率領眾人。如今既然做不到,就上表請求免去他的職務,讓他閉門思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諸葛亮去世後,來敏回到成都擔任大長秋,不久又被免職,後來多次升遷至光祿大夫,又因為過錯被罷黜。來敏前後多次被貶官削職,都是因為說話沒有節製,行為舉動違背常規。當時孟光也因為在朝廷關鍵事務上不夠謹慎,常常議論時政,但還是比來敏要好一些,兩人都憑借年長資深的學者身份被世人以禮相待。而來敏是荊楚地區的名門望族,又是東宮的舊臣,受到特別的優待,所以被罷官後還能重新起用。後來朝廷任命來敏為執慎將軍,想讓他因為這個官職而嚴格警戒自己。來敏九十七歲時,在景耀年間去世。他的兒子來忠,也廣泛博覽儒家經典,有來敏的風範,和尚書向充等人都能協助大將軍薑維。薑維很賞識他,任命他為參軍。
    尹默,字思潛,是梓潼涪縣人。益州地區的人大多看重今文經學而不推崇章句之學,尹默知道這樣學識不夠廣博,就遠遊到荊州,跟隨司馬德操、宋仲子等人學習古學。尹默通曉各種經史典籍,又專門精通《左氏春秋》,從劉歆的條例,到鄭眾、賈逵父子、陳元、服虔的注說,他都大致能背誦闡述,不需要再查閱書本。
    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任命尹默為勸學從事。等到立太子時,讓尹默擔任太子仆,用《左氏春秋》教授後主劉禪。後主即位後,任命尹默為諫議大夫。丞相諸葛亮駐守漢中時,請求任命他為軍祭酒。諸葛亮去世後,尹默回到成都,被任命為太中大夫,後來去世。他的兒子尹宗繼承了他的學業,擔任博士。宋仲子後來到了魏國,《魏略》記載他的兒子和魏諷一起謀反,被處死。魏太子在給王朗的信中說“從前石厚和州籲交往,父親石碏知道他們會作亂;韓子親近田蘇,穆子知道他喜愛仁義所以君子外出遊玩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向,居住一定要接近賢士,這確實是有道理的。唉!宋忠沒有石碏那樣先見的明智,年老時遭遇這樣的災禍。現在即使想實行大義滅親的誅殺,樹立純粹臣子的節操,還能做到嗎!”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