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三)
字數:3177 加入書籤
李譔,字欽仲,是梓潼涪縣人。父親李仁,字德賢,和同縣的尹默一起到荊州遊學,跟隨司馬徽、宋忠等人學習。李譔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學業,又跟隨尹默研討義理,五經、諸子百家的著作,沒有不廣泛閱讀的。此外,他還廣泛愛好技藝,算術、占卜、醫藥、弓弩、機械的巧妙之處,都能用心鑽研。
李譔起初擔任州書佐、尚書令史。延熙元年,後主立太子,任命李譔為太子庶子,後來升任太子仆,轉任中散中大夫、右中郎將,仍然侍奉太子。太子喜歡他知識淵博,對他很是欣賞。但李譔舉止輕浮,喜歡開玩笑逗樂,所以世人不看重他。
李譔著有《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等書,都依照賈逵、馬融的學說,和鄭玄的學說不同。他和王氏的學說隔絕,起初沒有見過王氏的論述,但旨意大多相同。李譔在景耀年間去世。
當時還有漢中的陳術,字申伯,也博學多聞,著有《釋問》七篇、《益部耆舊傳》以及《誌》,曾擔任過三個郡的太守。
譙周,字允南,是巴西西充國人。他的父親譙岍,字榮始,研究《尚書》,還通曉各種經書以及圖讖、緯書。州郡征召他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州裏就臨時任命他為師友從事。譙周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哥哥一起生活。長大後,他沉迷於古代典籍,專心治學,家裏貧窮卻從不關心置辦產業,常常誦讀典籍,高興得獨自發笑,連睡覺吃飯都忘了。他深入研究六經,尤其擅長書寫。還比較通曉天文,但並不在這方麵用心;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他心中所關注的,就不會全部閱讀。譙周身高八尺,體態容貌樸素,性格真誠不掩飾自己,沒有隨機應變的辯論才能,不過內心聰慧,有深刻的見識。
建興年間,丞相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蜀記》記載譙周第一次見諸葛亮時,身邊的人都笑他。出去後,有關官員請求追究那些發笑的人,諸葛亮說“我尚且不能忍受,何況身邊的人呢!” 諸葛亮在敵軍陣地去世,譙周在家中聽到消息,立刻趕去奔喪,不久有詔書禁止人們前往,隻有譙周因為走得快而到達。大將軍蔣琬兼任刺史時,調譙周擔任典學從事,總管州裏的學者。
後主立太子後,任命譙周為太子仆,又轉任家令。當時後主常常外出遊覽觀賞,增加歌舞音樂。譙周上疏勸諫說“從前王莽失敗後,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州郡,想要奪取天下,在這時,賢能才智之士思考向往歸附的人,未必看對方勢力的大小,隻看對方德行的厚薄。所以當時更始帝、公孫述以及其他擁有大量人馬的人,大多勢力已經很強大了,然而他們都放縱情欲,懶得做善事,隻顧遊獵飲食,不體恤百姓和財物。世祖剛進入河北時,馮異等人勸他說‘應當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於是世祖致力於審理冤案,節儉飲食,一舉一動都遵守法度,所以北方各州的人都歌頌讚歎,名聲傳到遠方。於是鄧禹從南陽趕來追隨他,吳漢、寇恂沒見過世祖,遠遠聽說他的德行,就用權謀計策發動漁陽、上穀的精銳騎兵在廣阿迎接他。其他那些聞風仰慕世祖德行的人,如邳肜、耿純、劉植等人,甚至有帶著病、抬著棺材、背著孩子趕來的,多得數不清,所以世祖能由弱變強,消滅王郎,吞並銅馬軍,打敗赤眉軍而成就帝王大業。等到在洛陽時,世祖曾經想稍微外出一下,車馬已經備好,銚期勸諫說‘天下還沒安定,我實在不希望陛下隨便多次外出。’世祖立刻回車返回。等到征討隗囂時,潁川發生盜賊叛亂,世祖回到洛陽,隻派寇恂前往,寇恂說‘潁川因為陛下遠征,所以奸猾之徒叛亂,他們不知道陛下回來,恐怕不會馬上投降;陛下親自去,潁川的盜賊必定會立刻投降。’世祖於是到了潁川,結果真像寇恂說的那樣。所以不是緊急的事,想稍微外出都不敢,至於緊急的事,想安閑自在也不行,所以帝王想做善事就是這樣!所以經傳上說‘百姓不會白白歸附’,確實是因為德行要放在前麵啊。如今漢朝遭遇厄運,天下分成三個部分,這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期盼歸附的時代。陛下天生極其孝順,服喪超過三年,說起先帝就流淚,即使是曾參、閔子騫也不過如此。尊敬賢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盡力做事,超過了周成王、周康王時代。所以國內團結一心,大小官員都努力做事,這是我難以說盡的。然而我有個極大的願望,希望陛下再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拉重物的人,擔心用力不夠;克服大困難的人,擔心好辦法不多,而且侍奉宗廟,不隻是為了求福,是用來帶領百姓尊敬君主的。至於四季的祭祀,有時陛下不去參加,而遊覽池苑,有時卻還出去,我愚笨遲鈍,私下裏心裏不安。肩負著憂慮和責任的人,沒有空閑盡情享樂,先帝的誌向還沒實現,實在不是盡情享樂的時候。希望陛下減少樂官、後宮新增設的人員器物,隻奉行先帝所設置的,給子孫留下節儉的榜樣。” 後來譙周被調任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時軍隊多次出征,百姓困苦不堪,譙周和尚書令陳祗討論其中的利弊,退朝後把這些內容寫下來,稱為《仇國論》。
文中寫道“因餘國小,肇建國大,兩國在世上相互爭奪,成為仇敵。因餘國中有位高賢卿,問伏愚子‘如今國家大事尚未安定,上下都勞心費力,古時候能以弱勝強的,所用的方法是什麽呢?’伏愚子說‘我聽說,處於強大而無禍患境地的國家,常常會很傲慢;處於弱小而有憂慮的國家,常常會想著行善。傲慢多了就會產生動亂,想著行善就會使國家安定,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修養百姓,以少勝多;勾踐體恤民眾,以弱勝強,這就是他們的方法。’高賢卿說‘從前項羽強大,劉邦弱小,相互征戰,沒有一天安寧。然而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各自想讓百姓休養生息。張良認為百姓心意安定後,就難以動搖了,隨即率軍追擊項羽,最終消滅了項氏,難道一定要按照周文王的做法嗎?肇建國正有弊病,我們趁這個空隙,攻占他們的邊境,希望加重他們的弊病而消滅他們。’伏愚子說‘在殷、周時期,王侯世代尊貴,君臣關係長久穩固,百姓習慣了專一的君主。根基深厚的難以拔除,占據穩固地位的難以遷移。在那個時候,即使是漢高祖,又怎能仗劍策馬奪取天下呢?在秦朝廢除諸侯、設置郡守之後,百姓苦於秦朝的徭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換一個君主,有的一個月換一個主公,百姓像鳥受驚、獸害怕一樣,不知道該跟隨誰。於是豪強們相互爭奪,像虎狼一樣分割天下,行動迅速的收獲多,行動遲緩的就被吞並。如今我們和肇建國都已經傳國換代,既不是秦朝末年那樣動蕩不安的時代,實際上有六國並立的形勢,所以可以做周文王,難以做漢高祖。百姓疲勞就會產生騷擾的預兆,上層傲慢、下層殘暴就會出現瓦解的跡象。俗話說“射箭多次失誤,不如看準了再發射。” 所以聰明的人不會因為小利而轉移目光,不會因為似是而非的情況而改變步伐,時機成熟後再行動,條件具備後再起兵。所以商湯、周武王的軍隊不用再次作戰就能取勝,實在是重視百姓的勞苦,審時度勢啊。如果一味地濫用武力,發動戰爭,就會出現土崩瓦解的形勢,要是不幸遇到災難,即使有聰明的人也無法謀劃了。至於那些奇變縱橫、出入無阻、衝波截轍、超穀越山、不用船隻就能渡過盟津的做法,我這愚笨的人實在做不到。’”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