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四)

字數:4112   加入書籤

A+A-


    後來譙周升任光祿大夫,地位僅次於九卿。他雖然不參與政事,但憑借儒家品行受到禮遇,當時朝廷有重大商議,總是依據經書來回答,後輩好事的人也會向他請教疑難問題。
    景耀六年冬天,魏國大將軍鄧艾攻克江由,長驅直入。而蜀國原本認為敵軍不會輕易到來,沒有做守城的調度。等到聽說鄧艾已經進入陰平,百姓動蕩不安,都逃到山野,無法禁止。後主讓群臣商議,卻想不出辦法。
    有人認為蜀國和吳國原本是盟國,應該投奔吳國;有人認為南中七郡,地勢險要,容易堅守,應該投奔南中。隻有譙周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寄身他國還能做天子的。如今如果進入吳國,必定要臣服於它。而且政治治理沒有差別,強大的能吞並弱小的,這是自然的道理。由此說來,魏國能吞並吳國,吳國不能吞並魏國是很明顯的。同樣是向小國稱臣,和向大國稱臣相比,哪一個更好呢?遭受兩次屈辱和遭受一次屈辱,哪一個更恥辱呢?況且如果想投奔南中,就應當早做打算,這樣才能成功。如今大敵已經臨近,災禍即將到來,手下人的心思,沒有一個可以保證。恐怕出發的時候,就會發生意外變故,還能到達南中嗎?”
    群臣中有人責難譙周說“如今鄧艾已經離得不遠,恐怕不會接受投降,該怎麽辦呢?” 譙周說“如今東吳還沒有臣服,從形勢來看,魏國不得不接受投降,接受投降後,也不得不以禮相待。如果陛下投降魏國,魏國不分割土地封給陛下,我請求親自到京都,用古代的道義去爭辯。” 眾人沒有能反駁譙周道理的。
    可後主還是猶豫著想去南中,譙周又上了道奏疏“有人勸陛下往南逃,我覺得這想法不妥。南中那地方本是偏遠的夷人聚居地,平時就沒給朝廷多少供奉,還動不動就叛亂。當年丞相諸葛亮南征,是靠著大軍壓境,把他們逼到絕境才勉強歸順的。打那以後,他們得給朝廷交賦稅、出人力供軍隊使用,早就一肚子怨氣,這些人其實是國家的隱患啊。現在咱們走投無路想去投靠他們,恐怕他們立馬就會反了,這是第一條。
    再說魏軍打來,不光是要滅蜀,要是見陛下往南跑,肯定會趁著咱們勢弱,馬不停蹄地追過來,這是第二條。
    真到了南中,外麵得派兵抵擋住魏軍,裏麵還得維持陛下和百官的吃穿用度,開銷肯定小不了。可那地方除了刮搜夷人的東西,再沒別的來路,這麽折騰下去,夷人非反不可,而且會反得更快,這是第三條。
    從前王郎在邯鄲稱帝,世祖(劉秀)在信都,被王郎逼得夠嗆,想逃回關中。邳肜勸他‘您要是往西跑,邯鄲城裏的百姓誰肯丟下父母、背離城主,跟著您千裏奔波?到時候大家肯定得跑光。’世祖聽了他的話,最後才攻破邯鄲。現在魏軍一來,陛下往南逃,我真怕邳肜當年的話應驗在今天,這是第四條。
    希望陛下早點拿定主意投降魏國,還能保住爵位和封地;要是非得往南跑,到了山窮水盡再投降,那災禍可就大了。《易經》說‘亢龍有悔,是因為隻知道得到不知道失去,隻知道存在不知道滅亡。能看清得失存亡還不偏離正道的,隻有聖人啊!’這是說聖人知道天命,不會固執強求。所以堯、舜因為兒子不成器,知道上天另有安排,就把天下傳給別人;兒子就算沒出息,隻要災禍還沒露頭,就主動把位子讓出去,何況現在災禍已經找上門了呢!從前微子是商王的兄弟,光著膀子、嘴裏叼著玉璧向周武王投降,這哪是他樂意的,實在是沒辦法啊。”
    後主這才聽了譙周的主意。劉家能平安無事,整個蜀國也免受戰火,全靠譙周的謀劃。
    (孫綽評論說譙周勸後主投降魏國,這事做得對嗎?我認為自己身為天子卻去乞求投降保命,這恥辱也太深重了!為國家犧牲就該犧牲,為國家滅亡就該滅亡。先主(劉備)認定曹魏是篡逆,跟他們不共戴天。現在把過錯推給父親,低頭去侍奉仇人,這隻能叫苟且偷生,哪是什麽正大光明的道理!
    孫盛說按《春秋》的規矩,國君要為國家而死,卿大夫要為職守而死,何況是天子,怎麽能受他人的侮辱呢!譙周讓萬乘之君苟且偷生,不顧禮法貪圖利益,指望能撈點小恩小惠,真是糊塗啊。而且從形勢來看,他的道理也說不通。為什麽呢?劉禪雖然平庸,可沒桀、紂那麽殘暴;戰事雖然老打敗仗,國家也沒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就算不能君臣一起堅守,拚個魚死網破,至少可以退到東邊地盤再做打算。當時羅憲帶著重兵守白帝城,霍弋領著強兵鎮夜郎。蜀地地勢險要狹窄,山水阻隔,懸崖激流,不是步兵能輕易通過的。要是集中船隻,守住江州,從南中調兵,再向吳國求援,這樣薑維、廖化等將領自然會趕來,吳國的援軍也會火速趕到,怎麽會沒地方可去,非要想著亡國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魏軍這次來,是全國出動,想追咱們吧,沒那麽多船隻;想駐守吧,時間長了士兵疲憊,麻煩事也多。而且形勢總有變化,隻要慢慢發動那些想反抗的百姓,去攻打驕惰的魏軍,就像越王勾踐打敗闔閭、田單打敗騎劫那樣,何必急著把自己變成俘虜,給敵人留下千古恨呢?諸葛亮說過“事情要是成不了也就罷了,怎麽能再做人家的下屬!” 這話多有骨氣,能讓懦夫振作起來。看古代燕、齊、荊、越這些國家戰敗後,有的國家覆滅君主被殺,有的君主像魚鳥一樣逃竄,可最終還能建功立業,恢複國家,這難道是靠上天幫忙,其實還是人謀劃的結果。要是當時抱著苟活的想法,聽了譙周的話,怎麽能重建國家,留下好名聲呢?劉禪本來就是昏君,譙周實在是個庸臣,跟申包胥、田單、範蠡、文種比起來,差得太遠了!)
    當時晉文王司馬昭擔任魏國相國,因為譙周有保全蜀國的功勞,封他為陽城亭侯。又下詔書征召譙周,譙周出發到漢中後,因為生病無法前進。鹹熙二年夏天,巴郡人文立從洛陽返回蜀地,路過時去見譙周。譙周談話間,在木板上寫下字給文立看“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 說的是司馬氏,“月酉” 指的是八月,到了八月,晉文王司馬昭果然去世了。
    (《華陽國誌》記載文立,字廣休,年輕時研究《毛詩》《三禮》,還廣泛通曉各種書籍。刺史費禕任命他為從事,後來入朝擔任尚書郎,又被費禕征召為大將軍東曹掾,逐漸升遷為尚書。蜀國被魏國吞並後,設立梁州,文立首先擔任別駕從事,被推舉為秀才。晉泰始二年,被任命為濟陰太守,升遷為太子中庶子。文立上書說“過去蜀國的大官以及盡忠殉國者的子孫,雖然在郡國做官,有的沒有才能,和普通百姓一樣處境艱難;另外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子孫流落到京城一帶,應該分別根據他們的才能安排任用,來安慰巴、蜀百姓的心,讓吳國人產生歸附的願望。” 這些事情都得到了施行。文立轉任散騎常侍,提出可行的建議,廢除不可行的做法,彌補了很多朝政的不足。逐漸升遷為衛尉,朝中大臣佩服他的賢能文雅,是當時有名的卿大夫。鹹寧末年去世。文立的章奏、詩賦、論頌等共有幾十篇。)
    晉朝建立後,多次下詔讓譙周所在地的官府發送他到京城。譙周於是帶病乘車前往洛陽,泰始三年到達。因為生病不能起身,朝廷派人到他住處任命他為騎都尉,譙周於是自己陳述沒有功勞卻受封,請求歸還爵位和封地,朝廷都沒有同意。
    泰始五年,我曾經擔任本郡的中正,清理審定事務完畢,請求休假回家,前去和譙周告別。譙周對我說“從前孔子七十二歲、劉向和揚雄七十一歲去世,如今我年紀超過七十,希望能仰慕孔子的遺風,可以和劉向、揚雄看齊,恐怕過不了明年,必定就會去世,不能再相見了。” 我懷疑譙周憑借術數知道自己的死期,借著這話來說。泰始六年秋天,朝廷任命譙周為散騎常侍,他病重不能接受任命,到冬天就去世了。
    (《晉陽秋》記載詔書說“我非常哀悼他,賜給朝服一套,衣服一件,錢十五萬。” 譙周的兒子譙熙上書說,譙周臨終時囑咐譙熙“我長期患病,未曾朝見皇帝,如果國家恩賜朝服衣物,不要穿在我身上。應當把我送回舊墓安葬,道路艱險難行,預先製作輕便的棺材。殯葬之事完畢後,把朝廷所賜的東西歸還。” 朝廷下詔歸還衣服,供給棺材的費用。)
    譙周所有的著述,編撰審定了《法訓》《五經論》《古史考》之類的共一百多篇。
    (《益部耆舊傳》記載益州刺史董榮在州學裏繪製了譙周的畫像,命令從事李通讚頌他說“謙遜的譙侯,喜好古道,闡述儒學,珍視道統,心懷真誠,洞察世事的盛衰,美好的名聲和事跡,全都記載在書中。我們的君主敬重賢才,對你沒有不稱讚的,把你和前代的賢人相比,用丹青繪製你的畫像。唉,後代的人啊,要以這個明顯的榜樣為借鑒。”)
    譙周有三個兒子譙熙、譙賢、譙同。小兒子譙同很喜好譙周的學業,也以忠誠篤實、質樸的品行行事,被推舉為孝廉,任命為錫縣縣令、東宮洗馬,朝廷征召他卻不赴任。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