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五)
字數:3397 加入書籤
(譙周的長子是譙熙。譙熙的兒子譙秀,字元彥。《晉陽秋》記載譙秀性情清靜,不和世人交往,知道天下將要大亂,預先斷絕和外界的聯係,連堂兄弟和親戚鄰裏都不相見。州郡征召他,到李雄占據蜀地時,用安車征召譙秀,另外李雄的叔父李驤、李驤的兒子李壽征召他,他都不答應。常常頭戴鹿皮帽,在山野中親自耕種。永和三年,安西將軍桓溫平定蜀地,上表推薦譙秀說“我聽說大道崩壞後,高尚的風範就會顯現;道德喪失、時代混亂時,忠貞的節義就會彰顯。所以有人像許由那樣洗耳、像伯夷那樣投淵,來發揚高遠的風尚,也有人堅守本心、矯正行為,來恪守君、父、師的節義。因此前代的君主,沒有不推崇這種準則的,以此來使風俗淳厚、教化百姓,平息競相追逐名利的風氣。想到大晉順應天命統治天下,國運並非總是通暢,時常有艱難困頓之時,中原地區化為廢墟,天下分裂為三部分,像兔網在林中消失、白駒在空穀絕跡一樣,賢才隱沒,這是有識之士所痛心的,是《大雅》所歎息的。陛下聖明的德行繼承興盛的事業,正要恢複天下的秩序。我從前奉命行事,到西方蜀地,平定了叛亂,想宣揚朝廷的教化;尋訪當地的老人,搜尋隱逸的賢才,希望能像在羿、浞的廢墟中找到武羅,在亡齊的境內想起王蠋那樣。我聽說巴西人譙秀,操守堅貞,心懷美德而隱居,在汙濁的世間保持清白。當時皇權衰落,世道混亂,百姓遭受顛沛流離的苦難,中原地區的人有眷戀的哀傷,隱居的賢才沒有升遷的希望;凶惡的命令多次招致他,奸邪的威勢不斷逼迫他,身處險境,危在旦夕,卻能堅守氣節,像玉石一樣挺立,發誓不投降受辱,閉門隱居,不麵對偽朝廷,既避免了像龔勝那樣守節而死的災禍,又沒有像薛方那樣用詭辯應對的譏諷;即使是東園公、綺裏季隱居商、洛,管寧沉默於遼海,和譙秀相比,大概也沒有超過他的地方。如今西蜀地區,都把他的事跡當作美談。表彰有德行的人、禮遇賢才,是教化的首要之事,推崇特殊的節義,是聖哲的重要事務。如今天下還沒安定,惡人當道,幸存的百姓苟且輕薄,正義的聲音聽不到,更應該起用有道義的人,來糾正隱逸逃避的弊端。如果譙秀能得到朝廷微薄的禮物征召,足以安定頹敗的風氣,規範浮囂的習俗;使偏遠地區的人仰慕朝廷的教化,天下人都知道朝廷的德化了。” 到蕭敬叛亂時,譙秀到宕渠川中避難,依靠他的同鄉和宗族有幾百人。譙秀八十歲了,眾人因為他年老,想代替他挑擔子,譙秀拒絕說“每個人都有老弱的家人,應當先營救他們。我的力氣還能承受這些,不能因為我這將死的年紀拖累各位。” 十多年後,譙秀在家中去世。)
郤正,字令先,是河南偃師人。他的祖父郤儉,在漢靈帝末年擔任益州刺史,後來被盜賊殺害。當時天下大亂,所以郤正的父親郤揖就留在了蜀地。郤揖曾是將軍孟達的營都督,後來跟隨孟達投降了魏國,在魏國擔任中書令史。郤正原本名叫郤纂。
他小時候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孤身一人生活,但安於貧困,勤奮好學,廣泛閱讀各種典籍。剛成年時就能夠寫文章,進入朝廷擔任秘書吏,後來轉任令史,又升任郎官,一直做到秘書令。他生性淡泊,不看重榮華利祿,卻格外癡迷文章,從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班固、傅毅、張衡、蔡邕這些人的遺留文篇辭賦,到當代的優秀書籍和精辟論著,隻要益州有的,他都深入鑽研探求,大致都看過。
自從在宮中任職,他和宦官黃皓住處相鄰,打交道有三十年之久。黃皓從地位低微一直到權貴,操縱玩弄權勢,郤正既不被黃皓喜愛,也不被黃皓憎惡,因此官職不超過六百石,卻也避免了憂患。
郤正依照前代儒家的準則,借助文章表達自己的心意,寫了一篇名為《釋譏》的文章,這篇文章可以和崔駰的《達旨》相媲美。文章是這樣寫的
有人譏諷我說“從前的記載中說,事情和時代並存,名聲和功勞相伴,既然如此,那麽名聲和事情,是前代賢哲所急於追求的。所以創立製度、樹立規範,沒有適當的時代就不能建立;流傳稱頌、留下名聲,沒有功勞就不會被記載。名聲必須依靠功勞才能顯揚,事情也要等待時機才能進行或停止,身死名滅,是君子所感到恥辱的。因此通達事理的人研究道義,探索深奧微妙的道理,觀察上天運行的征兆,考察人事的盛衰,能言善辯的人四處遊說,聰明的人順應時機,謀劃的人施展謀略,武士們奮勇施展威力,眾人像雲合霧集一樣聚集,像風激電飛一樣行動,衡量時機、揣度適宜的做法,以此獲取世間的資用,在小處委屈自己而在大處伸展抱負,顧全公義而忽略私利,即使有一尺的彎曲,最終也會有八尺的伸直,終究能發揚光輝。如今魏、蜀、吳三方鼎立,天下沒有安定,廣闊的四海之內,百姓遭受禍亂失敗,可歎道義沉淪阻塞,憐憫百姓遭受顛沛流離,這實在是聖賢拯救天下、烈士建立功勳的時代。您憑借高超爽朗的才能,美玉般的品質,廣泛閱覽、深入觀察,留心於道德學術,無論多遠的地方、多幽深的道理沒有不能到達、不能了解的;挺身而出、接受使命,從事這些隱秘的事務,在宮廷中猶豫不決,執掌喉舌之職,經過九次考核也沒有變動,隻有入朝任職而沒有外出,探究古今的真偽,審察當時事務的得失。雖然時常獻上一個計策,偶爾進獻一句言論,解除那官職的職責,安慰自己無功受祿的愧疚,本來就沒能竭盡忠誠,傾盡肺腑之言,排除方術而進入正直之道,造福那些百姓,使我們這些鄙陋的人都能有所聽聞。何不放下衡木、放鬆韁繩,回轉車軌、改變道路,駕著安穩的車子隨意行駛,讓馬隨意奔走,審察涉水過河的深淺而投身渡過,占據平坦的大道而顯赫,播撒秋蘭的香氣來使世人芬芳,符合我們這些人看典籍的期望,不也是很盛大的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我聽後歎息說“唉,竟然有這樣的說法啊!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麵貌一樣,您雖然光彩華麗,既美好又豔麗,但見識狹隘、目光短淺,固守自己的見解,不可以談論天下的形勢,也不能相信您對萬事的精通。”
那人輕率地揚起下巴說“這是什麽話!這是什麽話!”
我回答說“虞帝把當麵順從當作警戒,孔子把取悅自己當作過錯,像您說的這些話,確實是我所思考的,我將為您論述解釋。從前在遠古時代,蒙昧剛剛開始,三皇順應符命,五帝承接符瑞,到了夏、商時期,前代的典籍都有記載。周朝衰落、道德缺失,霸主們輔佐扶持,秦朝殘暴肆虐,吞並天下,在這時縱橫家興起,狡詐的人像星星一樣多,邪惡的人紛紛行動,智巧的心思萌生;有的人掩飾真實來對付虛偽,有的人懷著邪惡來求取榮華,有的人用詭詐的手段來迎合上司,有的人炫耀技藝來自我誇耀;背離正直、崇尚邪惡,拋棄正直、親近奸佞,忠誠沒有固定的名分,道義沒有不變的準則。所以商鞅的法令走到盡頭而邪惡興起,李斯的主張失敗而奸邪形成,呂不韋權勢盛大而宗族滅亡,韓非能言善辯而自身遭受刑罰。這是什麽原因呢?是利益擾亂了他們的內心,寵信迷惑了他們的眼睛,顯赫的官服,華麗的車馬服飾,僥幸苟且得到,就像翻轉傾斜一樣不穩定,放縱邪欲、沉迷不悟,肆意妄為、為所欲為,車馬的鈴鐺還沒調和好,人卻已經倒在車轅旁邊,庭院還沒踏上,房屋的棟梁就已經折斷、椽子就已經傾覆。上天收回它的精華,大地縮減它的恩澤,人們哀悼他的自身,鬼神削除他的福分。起初登上高岡,最終卻墜落進幽深的山穀,早晨還飽含榮華滋潤,傍晚就變成了幹枯的魂魄。因此賢人君子,深思遠慮,害怕那些災禍罪過,超脫世俗而高高舉起,寧願像烏龜一樣在泥塗中拖著尾巴,也不願玷汙世俗的美好聲譽。他們難道是輕視君主、怠慢百姓,而忽視當時的事務嗎?大概是《易經》中記載了行動和靜止的警戒,《詩經》中有恭敬安分的感歎,這是神靈的聽聞和道義使他們這樣的啊。”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