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七)

字數:2575   加入書籤

A+A-


    雍門周撥動琴弦又加以勸說;(桓譚《新論》說雍門周帶著琴來見孟嚐君,孟嚐君說“先生彈琴,也能讓我悲傷嗎?” 雍門周回答說“我能讓人悲傷的情況是,從前富貴後來貧賤,從前富裕現在貧窮,被排擠在偏僻的小巷,不與四鄰交往;不如身材高大美好,心懷質樸真誠,卻遭到讒言誹謗,心懷怨恨卻不被信任;不如曾經交好相愛,沒有怨恨卻生生分離,遠赴遙遠的國家,沒有相見的日期;不如年幼沒有父母,成年沒有妻兒,出門以荒野沼澤為鄰居,進門以洞穴為家,早晚都處於困境,沒有地方借貸像這樣的人,隻要聽到飛鳥的鳴叫,秋風吹動樹枝的聲音,就會傷心了,我一旦為他彈琴並長長歎息,沒有不悲傷流淚的。如今像您,居住在高大的房屋裏,房屋相連,密室幽深,下麵掛著絲帳,迎來清風;歌舞藝人在麵前表演,諂媚的人在身邊侍奉,奏響激越的楚地樂曲,舞動鄭國的美女,美妙的聲音愉悅耳朵,豔麗的姿色迷惑眼睛;玩水就乘龍舟,插著羽毛裝飾的旗子,在深不可測的水裏垂釣;野外遊玩就登上平原,在廣闊的園囿裏馳騁,強弓射下高空的飛鳥,勇士格鬥猛獸;設置酒宴娛樂,沉醉忘記返回在這個時候,看天地還不如一根手指,即使有擅長彈琴的人,也不能打動您。” 孟嚐君說“確實是這樣!” 雍門周說“但我私下裏認為您有值得悲傷的事。以諸侯的身份卻被秦國圍困的是您,聯合五國攻打楚國的也是您。天下不曾太平,不服從合縱就服從連橫;合縱成功就楚王稱霸,連橫成功就秦王稱帝。以秦、楚的強大來報複弱小的薛地,就像用鋒利的斧頭砍伐蘑菇,有見識的人,沒有不為您擔心的。天道不會永遠興盛,寒暑交替變化,千秋萬歲之後,宗廟一定不會再得到祭祀;高台已經倒塌,曲池已經填平,墳墓上長滿荊棘,狐狸在裏麵做窩,遊玩的孩子、放牧的少年在上麵徘徊並歌唱說‘孟嚐君的尊貴,也不過是這樣啊!’” 於是孟嚐君長歎一聲,淚水在睫毛上還沒流下來。雍門周拿起琴彈奏,慢慢撥動宮、徵的音調,叩擊角、羽的音節,最後組成樂曲,孟嚐君於是抽噎著靠近他說“先生彈琴,讓我像亡國的人一樣。”)
    韓哀握住韁繩而聞名;(《呂氏春秋》說韓哀創造了駕車的方法。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說到了駕馭良馬,陪乘在早晨,王良拿著韁繩,韓哀附在車旁,縱馬奔馳,快得像影子飄過,經過都城越過國家,快得像越過土塊,追逐飛奔的雷電,趕上逝去的清風,周遊八方極遠的地方,萬裏之遙片刻就到,多麽遼闊啊!這是人馬相互配合得好。)盧敖在玄闕翱翔,若士聳身在青天。(《淮南子》說盧敖在北海遊玩,經過太陰,進入玄闕,到了蒙轂山上,看見一個士人,眼睛深陷,鼻子高挺,脖子彎曲,肩膀像鷹一樣,上身豐滿下身瘦削,神態軒昂正迎著風舞動,看見盧敖,傲慢地放下手臂,逃到石碑下麵。盧敖俯身去看,他正在卷著龜殼吃合梨。盧敖於是和他說話說“隻有我是背離眾人,在天地四方之外盡情遊覽的人,除了我還有誰呢!我年幼時就喜歡遊玩,長大也不放棄,周遊四方極遠的地方,隻有北方的太陰沒有看過,如今終於在這裏見到先生,您大概可以和我交朋友吧!” 那個士人笑著說“嘿!你是中原的人,難道肯遠到這裏來?這裏就像有日月的光芒和眾多的星辰,陰陽運行,四季更替,這裏和那些不知名的地方相比,就像房屋的角落。像我向南遊到罔 {罒良} 的原野,向北休息在沈墨的地方,向西走到昏暗的邊境,向東穿過混沌的光芒,這裏下麵沒有地上麵沒有天,聽也聽不到,看也模糊不清,這裏之外還有深遠的水麵,我還有一舉就能到千萬裏之外的地方沒去。如今你遊玩才到這裏,就說盡情遊覽,難道不是差得太遠了嗎!不過你就留在這裏吧,我和汗漫在九天之上約會,我不能久留。” 若士舉起手臂聳身,於是進入雲中。盧敖抬頭看他,看不見了才停下來,說“我和先生相比,就像天鵝和土中的蟲子,整天行走不離開咫尺之間,卻自以為遠,不也是很可悲嗎!”)我實在不能和這幾個人的技藝相比,所以就靜靜地堅守自己,求得安寧。(《釋譏》到此結束)
    景耀六年,後主聽從譙周的建議,派使者向鄧艾請降,那份降書就是郤正寫的。
    第二年正月,鍾會在成都發動叛亂,後主被迫向東遷往洛陽。當時局勢混亂倉促,蜀國的大臣們沒幾個能隨行的,隻有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張通,舍棄了妻子兒女,獨自一人跟著後主。後主全靠郤正的引導,才懂得了各種禮儀規矩,言行舉止沒出什麽差錯,他不禁感慨歎息,後悔沒能早點了解郤正。當時的人都對郤正讚賞有加。後來朝廷賜給郤正關內侯的爵位。
    泰始年間,郤正被任命為安陽令,又升任巴西太守。泰始八年,朝廷下詔書說“郤正從前在成都,身處動蕩卻堅守道義,不違背忠節,等到被任用後,又盡心辦事,有治理的功績,任命他為巴西太守。” 鹹寧四年,郤正去世。他所著述的詩、論、賦等,加起來有近百篇。
    評論說杜微修養自身、隱居避世,不被當世所役使,差不多有伯夷、商山四皓那樣的風範。周群觀測天象有應驗,杜瓊沉默謹慎周密,是儒生中純正的人。許慈、孟光、來敏、李譔,都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尹默精通《左氏春秋》,他們雖然不以品德功業著稱,但確實都是一時的學者。譙周言辭道理淵博貫通,是當世的大儒,有董仲舒、揚雄那樣的風範;郤正文章辭采華麗,有張衡、蔡邕的風格,加上他們的品行舉止,君子認為有可取之處。這兩個人在晉朝任職的時間短,在蜀國的事跡多,所以寫在這篇傳記裏。
    (張璠認為譙周提出投降魏國的計策,大概是因為他向來料到劉禪懦弱,內心沒有凶狠暴戾的想法,所以才能施行。如果遇到暴躁放肆的君主,就算沒有別的計謀,也會因為顧惜名節、鄙棄恥辱,或許會發怒胡亂殺人,來樹立一時的威嚴,滿足自己一時的心意,那樣也會招致滅亡的災禍。)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