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黃李呂馬王張傳(一)

字數:4865   加入書籤

A+A-


    黃權,字公衡,是巴西閬中人。他年輕時在郡裏當差,益州牧劉璋征召他做主簿。當時別駕張鬆提議,應該迎接先主劉備來蜀地,讓劉備去討伐張魯。黃權勸諫說“左將軍劉備有勇猛的名聲,現在把他請來,要是像對待部下那樣對待他,他肯定不滿意;要是用賓客的禮節招待他,可一個國家容不下兩個君主。要是客人像泰山一樣安穩,那主人就會像堆起來的雞蛋一樣危險。咱們不如隻管封鎖邊境,等待天下太平。”
    劉璋不聽黃權的勸告,最終還是派使者去迎接劉備,還把黃權調出去當廣漢縣長。後來劉備襲擊奪取益州,手下將領分頭攻占各郡縣,各郡縣都望風歸附,黃權卻關閉城門堅守,一直等到劉璋投降後,才去拜見劉備投降。劉備任命黃權為偏將軍。(徐眾評論說黃權既向主人忠心勸諫,又關閉城門抵抗堅守,符合侍奉君主的禮節。周武王攻下朝歌後,為比幹的墓培土,在商容的住處立碑表彰,就是為了大力彰顯忠賢之人,明確表明所推崇的宗旨。先主任命黃權為將軍,做得不錯,但還是不夠,不足以彰顯他忠義的高尚氣節,也不能大力鼓勵人們行善的心。)
    等到曹操打敗張魯,張魯逃到巴中,黃權進言說“要是失去漢中,那麽三巴地區就會衰敗,這就好比割掉了蜀地的胳膊大腿啊。” 於是先主任命黃權為護軍,率領眾將領去迎接張魯。張魯已經返回南鄭,向北投降了曹操,但黃權最終還是打敗了杜濩、樸胡,協助斬殺了夏侯淵,占據了漢中,這些都是黃權最初的謀劃。
    先主成為漢中王,還兼任益州牧,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等到先主稱帝,準備向東討伐吳國,黃權勸諫說“吳人作戰勇猛,而且他們的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後退難,我請求擔任先鋒去試探敵人,陛下最好在後麵坐鎮。” 先主不聽,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統領江北的軍隊來防備魏軍;先主自己在長江以南。後來吳將軍陸議(陸遜)順流而下截斷包圍,南岸的蜀軍大敗,先主率軍撤退。而道路被隔絕,黃權沒法返回,所以率領部下投降了魏國。有關部門執行法令,報告說要逮捕黃權的妻子兒女。先主說“是我辜負了黃權,黃權沒有辜負我啊。” 對待他的家人還像以前一樣。(臣鬆之認為漢武帝因為虛假的話,滅了李陵的家族,劉主拒絕司法部門的意見,寬恕了黃權的家人,兩位君主的得失差距太大了。《詩經》說 “快樂的君子,能保佑你的後代”,說的就是劉主吧。)
    魏文帝對黃權說“你舍棄叛逆者,前來歸順,是想追隨陳平、韓信嗎?” 黃權回答說“我過分受到劉主的特殊待遇,投降吳國不行,返回蜀國沒有路,所以才歸順您。而且敗軍之將,能免於一死就是幸運了,哪有什麽古人可羨慕的呢!” 文帝很欣賞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授侍中,讓他陪同乘車。從蜀國投降過來的人有的說黃權的妻子兒女被誅殺了,黃權知道這是假話,沒有馬上發喪。(《漢魏春秋》說文帝下令讓黃權發喪,黃權回答說“我和劉備、諸葛亮真誠相待,他們了解我的本意。這事還不確定,請求等以後再問清楚。”)後來得到確切消息,果然像黃權說的那樣。等到先主去世的消息傳來,魏國的大臣們都表示祝賀,隻有黃權沒有這樣做。
    文帝看黃權有器量,想試試嚇唬他,派身邊的人去召見黃權,人還沒到,卻多次催促,使者騎著馬跑來跑去,在路上絡繹不絕,黃權的下屬侍從沒有不嚇得魂飛魄散的,可黃權的舉動和臉色卻像平常一樣。後來黃權兼任益州刺史,移居到河南。大將軍司馬宣王(司馬懿)非常器重他,問黃權說“蜀中有像你這樣的人有幾個?” 黃權笑著回答說“沒想到明公這麽看重我啊!” 宣王給諸葛亮寫信說“黃公衡是個爽快人,每次坐下起身都在感歎稱讚您,說起來就沒個完。”
    景初三年,也就是蜀延熙二年,黃權升任車騎將軍、儀同三司。(《蜀記》說魏明帝問黃權“天下三分,應當以哪裏為正統?” 黃權回答說“應當以天文為正統。從前火星停留在心宿而文皇帝(曹丕)去世,吳、蜀兩國的君主卻平安無事,這就是征兆。”)第二年黃權去世,諡號景侯。他的兒子黃邕繼承爵位。黃邕沒有兒子,爵位就斷絕了。
    黃權留在蜀國的兒子黃崇,擔任尚書郎,跟隨衛將軍諸葛瞻抵禦鄧艾。到了涪縣,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前進,黃崇多次勸諸葛瞻應該快速進軍占據險要地勢,不要讓敵人進入平地。諸葛瞻還是沒有采納,黃崇急得流了淚。等到鄧艾長驅直入,諸葛瞻退守到綿竹作戰,黃崇率領激勵士兵,決心戰死,在戰場上被殺。
    李恢,字德昂,是建寧俞元人。他早年在郡裏做督郵,姑父爨習擔任建伶縣令,因為犯了過錯,李恢也受牽連被免官。太守董和考慮到爨習是當地的大族,就把這事壓了下來,沒有上報處理。(《華陽國誌》記載爨習後來官至領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後來,董和把李恢推薦到州裏。李恢在去州裏的路上,聽說先主劉備從葭萌回軍攻打劉璋。他斷定劉璋必敗、劉備能成大事,就假稱自己是郡裏的使者,向北去拜見劉備,兩人在綿竹相遇。劉備很賞識他,讓他跟著自己到了雒城,又派他去漢中結交馬超,馬超最終聽從了劉備的號令。
    成都平定後,劉備兼任益州牧,任命李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來李恢被逃亡的罪犯誣告,說他謀反,有關部門把他抓起來押送過去,劉備查明他是清白的,還提拔他為別駕從事。
    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去世,劉備問李恢“誰能接替他呢?” 李恢回答說“人的才能各有長短,所以孔子說‘用人要根據他的才能’。而且賢明的君主在上,臣子就會盡心竭力。當年先零之戰,趙充國就說‘不如讓老臣去’。我私下裏不自量力,希望陛下考察我。” 劉備笑著說“我的本意,也早就落在你身上了。” 於是任命李恢為庲降都督,讓他持節兼任交州刺史,駐守在平夷縣。(臣鬆之詢問蜀地的人,說庲降是個地名,距離蜀地兩千多裏,當時還沒有寧州,那一帶被稱為南中,設立這個職位來總管那裏的事務。晉朝泰始年間,才分設為寧州。)
    先主劉備去世後,高定在越巂肆意妄為,雍闓在建寧專橫跋扈,朱褒在牂牁發動叛亂。丞相諸葛亮南征,先從越巂進軍,而李恢沿著道路向建寧進發。沿途各縣的叛軍互相勾結,在昆明包圍了李恢的軍隊。當時李恢兵力很少,敵人卻多好幾倍,又沒能和諸葛亮取得聯係。他就騙南人說“官軍糧草耗盡,打算規劃撤退,我長期在外麵遠離家鄉,現在才能回去,不能再往北走了,想回來和你們一起謀劃,所以把實情告訴你們。” 南人信了他的話,包圍防守就鬆懈了。
    這時李恢趁機出兵反擊,大敗叛軍,追擊逃敵,向南到了盤江,向東連接牂牁,和諸葛亮的軍隊形成呼應。南中平定後,李恢的戰功最大,被封為漢興亭侯,加授安漢將軍。後來軍隊撤回,南夷又反叛,殺害了守將。李恢親自前去討伐,鏟除了所有叛亂分子,把他們的首領遷到成都,從叟、濮部族征收耕牛、戰馬、金銀、犀牛皮等,補充軍資,當時軍費沒有短缺。
    建興七年,因為交州歸屬吳國,李恢被解除了刺史職務,改任建寧太守,回到了自己的本郡。後來他移居漢中,建興九年去世。他的兒子李遺繼承了爵位。李恢的侄子李球,擔任羽林右部督,跟隨諸葛瞻抵禦鄧艾,在戰場上戰死,犧牲在綿竹。
    呂凱,字季平,是永昌郡不韋縣人。(孫盛《蜀世譜》記載當初,秦朝把呂不韋的子弟宗族遷徙到蜀漢。漢武帝時期,開拓西南夷,設置郡縣,又遷徙呂氏族人來充實這裏,因此取名不韋縣。)他在郡裏擔任五官掾功曹。
    當時,雍闓等人聽說先主劉備在永安去世,變得越發驕橫狡猾。都護李嚴給雍闓寫了六封信,解釋利害關係,雍闓卻隻回複了一封,信中說“聽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君王,如今天下三分,正統的曆法有三種,所以遠方的人惶恐疑惑,不知道該歸順誰。” 他的桀驁傲慢到了這種地步。雍闓又投降了吳國,吳國在遠處任命他為永昌太守。
    永昌郡位於益州郡的西邊,道路堵塞,與蜀地隔絕,而且郡太守又換了人,呂凱和府丞蜀郡人王伉帶領並激勵官吏百姓,關閉邊境抵禦雍闓。雍闓多次向永昌發送檄文,說些勸降的話。呂凱回複檄文說“上天降下禍亂,奸雄趁機作亂,天下人對此切齒痛恨,各國都為之悲悼,臣子百姓無論大小,沒有不想竭盡心力,哪怕肝腦塗地,也要鏟除國家的禍患。我想將軍世代蒙受漢朝的恩德,本應當親自聚集黨羽部眾,帶頭行動,對上報答國家,對下不辜負先人,把功勞記載在竹簡絹帛上,留下千古美名。沒想到你卻臣服於吳越的吳國,背棄根本追求末節呢?
    從前舜為百姓的事操勞,在蒼梧去世,書籍讚美他,名聲流傳無窮。在先主去世的江浦之地,有什麽值得悲傷的!周文王、周武王接受天命,周成王才平定天下。先帝興起,天下人聞風歸附,宰相聰明睿智,上天降下安康。可將軍看不到盛衰的規律、成敗的征兆,就像在原野上踩野火,在河冰上行走,等火滅冰化,你將依附什麽呢?
    從前將軍的先祖雍侯,製造怨恨卻被封賞,竇融知道漢朝會興盛,歸附世祖光武帝,他們都在後世留下美名,世人歌頌他們的美德。如今諸葛丞相才華出眾,能洞察還未顯露的事情,接受先帝的遺命輔佐幼主,幫助國家複興,對眾人沒有猜忌,記錄功勞忘記過錯。將軍如果能徹底改變想法,轉變行為,不難追上古人,我們這小小的地方哪裏值得你去統治呢!
    聽說楚國對周天子不恭敬,齊桓公就去譴責它;夫差冒用帝王稱號,晉國人就不尊崇他,何況臣服於非正統的君主,誰會歸順他呢?我想到古代的道義,臣子沒有跨越國境的交往,所以前後隻有你派人來,我卻沒有回訪。又收到你的告示,我發憤得忘了吃飯,所以簡略地陳述我的想法,希望將軍明察。”
    呂凱的威嚴和恩德在郡內深入人心,被郡裏的人信任,所以能保全自己的氣節。
    等到丞相諸葛亮南征討伐雍闓,軍隊已經出發在路上,而雍闓已經被高定的部下殺死。諸葛亮到達南方,上奏表說“永昌郡官吏呂凱、府丞王伉等人,在偏遠的地方堅守忠誠,已有十多年,雍闓、高定在他們的東北方逼近,而呂凱等人堅守道義,不與他們交往。我沒想到永昌的風俗如此敦厚正直!” 於是任命呂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後來呂凱被反叛的夷人殺害,他的兒子呂祥繼承爵位。而王伉也被封為亭侯,擔任永昌太守。(《蜀世譜》記載呂祥後來擔任晉朝的南夷校尉,呂祥的兒子和孫子世代擔任永昌太守。李雄攻破寧州,呂氏族人不肯歸附,帶領全郡堅守。王伉等人也堅守正直的氣節。)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