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鄧張宗楊傳(二)

字數:3885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他就率領部下一萬多人,和妻子兒女反綁著手來到鄧綱那裏投降。鄧綱全部解開他們的綁繩,安撫接納了他們,對張嬰說“你們一旦解散,將會無依無靠,我會列出你們的名字上報朝廷,你們一定會受到封賞。” 張嬰說“我們請求回到原來的家鄉務農,不想用不好的名聲玷汙這清明的時代。” 鄧綱因為他們非常真誠,就順從了每個人的意願,親自為他們安排住處。子弟中想做官的,根據才能任用,想當百姓的,就鼓勵他們從事農桑,田地產業都很豐收,南方地區安定太平。論功勞,鄧綱應當被封侯,卻被梁冀阻止,所以沒能封侯。天子讚賞他的功勞,征召他想加以任用。張嬰等人上書,請求讓他在廣陵再留兩年。建康元年,鄧綱在任上去世,時年三十六歲。張嬰等三百多人,都穿著喪服、拄著拐杖送鄧綱的靈柩到洛陽,安葬完畢後,為他建起墳墓、立起祠堂,四季供奉祭祀,思念仰慕之情如同失去父母。天子也不停地追念他,下詔褒獎讚揚,任命他的一個兒子為郎官。
    到了三國時期,先主劉備平定益州後,兼任益州牧,張翼擔任書佐。建安末年,他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江陽縣長,後調任涪陵縣令,又升遷為梓潼太守,多次升遷後任廣漢、蜀郡太守。建興九年,他擔任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張翼生性執法嚴厲,沒能得到少數民族的歡心。首領劉胄反叛作亂,張翼出兵討伐劉胄。劉胄還沒被打敗,恰逢張翼被征召要返回朝廷,部下都認為他應該趕緊騎馬回去請罪,張翼說“不是這樣的。我因為蠻夷蠢蠢欲動,自己不稱職才被召回,但是接替我的人還沒到,我正親臨戰場,應當運送糧食、囤積穀物,作為消滅賊寇的物資,怎麽能因為被罷免的緣故而荒廢國家的事務呢?” 於是他繼續治理事務毫不懈怠,等到接替的人來了才出發。馬忠憑借他打下的基礎打敗並消滅了劉胄,丞相諸葛亮聽說後很讚賞他。
    諸葛亮出兵武功,任命張翼為前軍都督,兼任扶風太守。諸葛亮去世後,張翼被任命為前領軍,朝廷追論他討伐劉胄的功勞,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延熙元年,他入朝擔任尚書,逐漸升遷為建威督,被授予假節的權力,進封都亭侯,擔任征西大將軍。延熙十八年,他和衛將軍薑維一起回到成都。薑維提議再次出兵,隻有張翼在朝廷上爭辯,認為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薑維不聽,率領張翼等人出征,提升張翼為鎮南大將軍。薑維到達狄道,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的部眾死在洮水的有上萬人。張翼說“可以停止了,不應該再進軍了,再進軍或許會毀掉這大功。” 薑維大怒,說他這是 “畫蛇添足”。薑維最終在狄道包圍了王經,但沒能攻下城池。自從張翼提出不同意見後,薑維心裏就和他不和睦,但常常強迫他一起行動,張翼也不得已隻好前往。
    景耀二年,張翼升遷為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他和薑維都在劍閣,一起到涪縣向鍾會投降。第二年正月,他跟隨鍾會到成都,被亂兵殺死。《華陽國誌》記載張翼的兒子張微,專心好學,官至廣漢太守。
    宗預,字德豔,南陽安眾人。建安年間,他跟著張飛進入蜀地。建興初年,丞相諸葛亮任命他為主簿,後來又升遷為參軍右中郎將。
    諸葛亮去世後,吳國擔心魏國可能會趁著蜀國衰弱的時候攻打蜀國,於是增加了巴丘的守軍一萬人,一來是想在蜀國遇襲時能出兵救援,二來也是想在形勢變化時趁機分割蜀國的土地。蜀國得知這個消息後,也增加了永安的守軍,以防備意外情況發生。宗預奉命出使吳國,孫權見到他後問道“東吳和西蜀,就像一家人一樣,可我卻聽說西蜀又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軍,這是為什麽呢?” 宗預回答說“我認為東吳增加巴丘的守軍,西蜀增加白帝城的守軍,都是根據局勢發展理應如此的做法,實在沒必要互相追問。” 孫權聽了大笑起來,很欣賞他這種剛直不阿的態度,對他十分優待,敬重程度僅次於鄧芝、費禕。後來,宗預升任侍中,又轉任尚書。
    延熙十年,宗預擔任屯騎校尉。當時車騎將軍鄧芝從江州回到朝廷,來朝見時對宗預說“按照禮儀,人到了六十歲就不應該再從軍了,可你剛接受兵權,這是為什麽呢?” 宗預回懟道“你都七十歲了還沒放棄兵權,我六十歲接受兵權又有什麽不行的呢?” 要知道鄧芝性格驕傲,連大將軍費禕等人都要讓他三分,唯獨宗預不肯向他屈服。
    後來宗預再次出使東吳,臨別時孫權握著他的手,流著淚說“您每次奉命出使,都為兩國的友好關係立下功勞。如今您年紀大了,我也衰老了,恐怕以後再也見不到了!” 說完就送給宗預一斛大珍珠。宗預在臨別時對孫權說“蜀地偏僻狹小,雖說我們是鄰國,但東西雙方相互依存,吳國不能沒有蜀國,蜀國也不能沒有吳國,君臣之間相互依靠,希望陛下能慎重考慮。” 又說自己 “年老多病,恐怕再也不能侍奉陛下了”。不過,孫盛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帝王的基業要依靠道義來鞏固,要是隻靠欺詐和武力,即便一時強大最終也會失敗。何況蜀吳兩國地處偏遠,僅憑山水的險阻,就想結盟萬裏、長久相互依存,這是不現實的。過去很多結盟的勢力都沒能互相救助,最終走向覆滅,就是因為道德根基不牢固,而且各方強弱不一、心思各異。所以說 “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這話多少有些諂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宗預回到蜀國後,升任後將軍,督守永安,隨後又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他因為生病被召回成都,之後擔任鎮軍大將軍,兼任兗州刺史。當時都護諸葛瞻剛開始主持朝政,廖化路過宗預家,想和他一起去諸葛瞻府上拜訪。宗預說“我們都已經年過七十了,得到的官職和待遇早就超過應得的了,現在就差一死了,何必還要去求那些年輕人,屈尊去登門拜訪呢?” 最終沒有去。
    廖化,字元儉,本名叫廖淳,襄陽人。他早年擔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兵敗後,廖化歸屬於吳國。但他一心想回到先主劉備身邊,於是想出了詐死的辦法。當時的人都信以為真,他就趁著這個機會,帶著老母親不分晝夜地向西趕路。巧的是,正遇上先主劉備東征,在秭歸與他相遇。劉備見了他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後,廖化擔任丞相參軍,後來又擔任督廣武,逐漸升遷至右車騎將軍,被授予假節的權力,兼任並州刺史,封為中鄉侯,以果斷勇猛著稱。他的官位和張翼並列,卻在宗預之上。
    《漢晉春秋》中記載景耀五年,薑維率領部眾出兵狄道,廖化說“‘用兵不知收斂,必定會引火燒身’,這話正是說的伯約啊。他的智謀不比敵人高明,兵力又比敵軍少,卻不停地用兵,這樣怎麽能立足呢?《詩經》裏說‘災難不落在我之前,也不落在我之後’,說的就是現在這種情況啊。”
    鹹熙元年春天,廖化和宗預一起被遷徙到洛陽,在途中生病去世。
    楊戲,字文然,犍為武陽人。他年輕時和巴西人程祁(字公弘)、巴郡人楊汰(字季儒)、蜀郡人張表(字伯達)一同聞名。楊戲常常推崇程祁,認為他是幾人中最優秀的,丞相諸葛亮也十分賞識他。
    楊戲二十多歲時,從州書佐升任督軍從事,負責掌管刑獄事務。他依據法律判決疑難案件,被認為公正恰當,府中征召他擔任屬主簿。諸葛亮去世後,他擔任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他擔任治中從事史。蔣琬以大將軍的身份開設府署,又征召他為東曹掾,後來升遷為南中郎參軍,輔佐庲降都督,兼任建寧太守。後來他因為生病被征召回成都,被任命為護軍監軍,又出京兼任梓潼太守,之後入朝擔任射聲校尉。他在任職的地方,為政清廉簡約,不煩擾百姓。
    延熙二十年,楊戲跟隨大將軍薑維出兵到芒水。楊戲心裏向來不服薑維,酒後談笑時,常常說出傲慢輕侮的話。薑維表麵寬容,內心卻多猜忌,實在受不了楊戲的態度。軍隊返回後,有關官員迎合薑維的心意上奏彈劾楊戲,楊戲被免官成為平民。後來在景耀四年去世。
    楊戲性格雖然怠慢簡略,卻從不曾用甜言蜜語討好別人,待人接物也從不超出情理。他寫文書、下指令,很少有寫滿一紙的時候。但他對舊友十分真誠,心懷厚道。他和巴西人韓儼、黎韜從小就關係親密,後來韓儼因重病纏身而困頓不堪,黎韜因品行不端被人嫌棄,楊戲卻一直照料接濟他們,情誼和當初一樣。而且當時的人大多認為譙周沒有濟世之才,很少有人敬重他,隻有楊戲看重他,曾稱讚說“我們這些後代人,終究比不上這位大個子啊。” 有見識的人因此很敬重楊戲。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