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鄧張宗楊傳(三)
字數:3930 加入書籤
張表,字伯達,蜀郡人。他儀表堂堂,風度翩翩,很有氣派。早年和楊戲、程祁、楊汰等人一同聞名,起初的名聲和地位與楊戲不相上下。後來他仕途順遂,官至尚書,還擔任過庲降後將軍,在楊戲去世之前就離世了。
程祁、楊汰都去世得比較早,沒能在曆史上留下太多事跡。
楊戲的同縣後輩中有個叫李密的人,字令伯。《華陽國誌》記載,李密的祖父李先,曾任朱提太守。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改嫁他人。李密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
李密從小就刻苦學習,精通《春秋左氏傳》,學識淵博,而且機智敏捷,能言善辯。他侍奉祖母以孝順聞名,祖母生病時,他總是痛哭流涕地在旁邊悉心照料,日夜不離左右,連睡覺都不脫衣服。祖母的飲食和湯藥,他必定要先親口嚐過才讓祖母用。
本郡的官府多次以禮征召他,他都沒有應召。後來州裏征召他擔任從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等職,還曾奉命出使吳國。吳主問他蜀國的馬匹有多少,他回答說“官府使用有剩餘,民間也足夠用。” 吳主和大臣們廣泛談論道義,說寧願做別人的弟弟,李密卻說“我願意做別人的哥哥。” 吳主問“為什麽想做哥哥呢?” 李密說“做哥哥供養長輩的日子更長。” 吳主和大臣們都稱讚他說得好。
蜀國滅亡後,征西將軍鄧艾聽說了他的名聲,邀請他擔任主簿,還寫信招他見麵,他都沒有去。因為祖母年紀大了,他一心想著在身邊好好侍奉,讓祖母心情愉悅。
晉武帝立太子後,征召李密擔任太子洗馬,詔書多次下達,郡縣官吏也催促他上路。於是李密上書晉武帝,也就是著名的《陳情表》。他在表中寫道“我命運坎坷,從小就遭遇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舅舅逼迫母親改嫁。祖母劉氏憐憫我孤苦弱小,親自撫養我長大。我小時候經常生病,九歲還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兄弟,家門衰敗,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外麵沒有關係親近的親戚,家裏沒有照看門戶的童仆,我孤身一人,隻有自己的影子相伴。祖母劉氏很早就身患疾病,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的湯藥,從來沒有離開過。
到了聖明的朝代,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之前太守逵推舉我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我為秀才,我因為祖母無人供養,都推辭沒有赴任。陛下特意下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恩,任命我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微賤的人,能侍奉太子,這恩情就算肝腦塗地也報答不了。我曾上表說明情況,推辭不去就職。但詔書言辭急切嚴厲,責備我拖延怠慢,郡縣官吏逼迫,催促我上路,州官也上門來催,比星火還急。我想奉命趕路,可祖母劉氏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想順從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又得不到朝廷的允許,我真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的人,尚且受到憐憫,何況我孤苦到了極點。而且我年輕時在蜀國做官,擔任過郎官等職,本來就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並不看重名聲氣節。現在我是亡國的俘虜,極其卑微淺陋,卻受到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有什麽非分的想法呢?隻是因為祖母劉氏已如西山落日,氣息微弱,生命垂危,隨時都可能離世。我沒有祖母,就不會有今天;祖母沒有我,也無法安度晚年。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所以我實在不敢離開她去遠方做官。
我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這樣看來,我為陛下盡忠的日子還很長,而報答贍養祖母的日子卻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般的私情,希望能允許我為祖母養老送終。我的辛酸苦楚,不僅蜀地的百姓和兩州的長官知道,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的誠心,滿足我這小小的願望,或許祖母能僥幸安度晚年。我活著會不惜生命為國效力,死後也要結草銜環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惶恐的心情叩請陛下!”
晉武帝看了李密的上表後說“李密不是徒有虛名啊。” 他讚賞李密的真誠,賞賜給李密兩個奴婢,還下令郡縣負責供養李密的祖母。
祖母去世後,李密守喪期滿,從尚書郎調任河內溫縣縣令。他治理地方政令嚴明,教化有方。中山王等各位藩王每次經過溫縣,總要要求當地供給物資,溫縣的官吏和百姓都為此感到苦惱。李密到任後,有一次中山王路過溫縣,想要糧草和柴草,李密寫信引用漢高祖劉邦路過沛縣時,以賓客之禮對待當地老幼,對家鄉的供給一點也不打擾的事例,說“我想賢明的君王會以孝道為準則,一舉一動都能借鑒前人的教訓,我們縣裏的人都盼望著您,會唱歌跳舞來歡迎,像這樣瑣碎的索取,我還沒聽說過有這樣的命令。” 從那以後,各位藩王路過溫縣,再也不敢有所打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隴西王司馬子舒非常敬重李密,和他結為好友,而權貴之家卻害怕李密的公正耿直。後來李密離職,擔任州大中正,他性格方正耿直,不會違心去迎合有權有勢的人。後來因為不合荀勖、張華的心意,被降職為漢中太守,很多藩王都認為他受了冤枉。一年後,李密離職,六十四歲時去世。他著有理論方麵的文章十篇,安東將軍胡熊和皇甫士安都很欣賞這些著作。
楊戲在延熙四年撰寫了《季漢輔臣讚》,其中所讚頌敘述的人物,現在大多記載在《蜀書》中,所以把它記錄在下麵。從這以後去世的人,就不再追贈諡號,所以有的人物應該被稱讚記載,卻沒有收錄在這篇文章裏。那些楊戲所讚頌但現在沒有為他們作傳的人,我都在他們的讚辭下麵注釋說明了事情的原委,這樣可以大致了解他們的情況。
從前周文王歌頌德政,周武王歌頌興起,那些聞名於世的君主,立身行道,不隻是在一時,還因為開創基業、奠定根基,使功業在後世發揚光大。自從我們東漢末年,朝廷綱紀鬆弛,皇權旁落,豪強紛紛崛起,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當世的君主有所感觸並憂慮此事,最初在燕、代地區就以仁德的名聲廣受讚譽,在齊、魯一帶就使英武的風氣傳播開來,在荊、郢地區建立基業就使君臣歸心,在吳、越地區尋求援助就使賢能和愚昧的人都依賴其風氣,在巴、蜀地區施展威力就使萬裏之內都為之震動,在庸、漢地區整治軍隊就使大股賊寇收斂蹤跡,所以才能繼承漢高祖開創的基業,恢複大漢的宗廟祭祀。然而奸邪凶惡的人陰險狡詐,上天的懲罰還未施加,就像周武王在孟津檢閱軍隊卻未立即討伐,又需要在鳴條作戰一樣。上天賜予的福祿有終結的時候,君主突然生病。雖然最終天下歸於一統,萬國聯合順從,這是當時的賢才輔佐擁戴,以及君主的美德所招致的,人才濟濟,很有可觀之處。於是一並記述這些美好的風氣,讓後人聽聞。其文辭如下
讚昭烈皇帝
皇帝留下的福澤,滋養了八方百姓。先主另自出自中山國,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精華。順應時運降生,像巨龍昂首般傑出興起。最初在燕、代地區活動,在豫州、荊州一帶稱王。吳、越地區依賴他,望風請求結盟。占據巴、蜀地區,兼並庸、漢之地。天地恢複正常秩序,宗廟祭祀得以安寧。繼承先帝的基業,傳播美德名聲。華夏百姓思念他的美好,他的聲望如同西伯侯。為後世開創福運,使基業曆經多年而興盛。
讚諸葛丞相
忠武將軍英才高超,在江邊獻上策略。聯合吳、蜀兩國,權衡當世的真情實況。接受遺命輔佐幼主,整頓武備,整治文教。施行道德教化,治理萬物,改變風氣。賢能和愚昧的人都盡心竭力,忘卻自身利益。使國內安定,四方邊遠地區得以安撫。多次親臨敵陣,確實顯示了他的威力。精心研究國家大事,遺憾的是未能平定天下。
讚許司徒
司徒清風亮節,能谘詢善道、明辨是非。懂得愛護人才、理順人倫關係,言辭如同孔子的教誨般鏗鏘有力。
讚關雲長、張益德
關羽、張飛威武雄壯,挺身而出匡救時局。輔佐擁戴君主,氣勢雄壯如猛虎般剛烈。像屏障一樣護衛在君主左右,行動迅速如閃電,在艱難之時救助時局,輔佐君主成就大業,功績可與韓信、耿弇相比,名聲和德行都不相上下。但他們在待人接物上不講禮儀,都招致了奸邪小人的陷害,可惜因為輕率的考慮,為匡扶國家而喪生。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