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破虜討逆傳(三)

字數:3614   加入書籤

A+A-


    《山陽公載記》說,袁術準備稱帝時,聽說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就扣押了孫堅的夫人,把玉璽搶了過去。《江表傳》說,根據《漢獻帝起居注》記載 “天子從黃河邊返回,在樓閣上得到六枚玉璽”,而且太康初年孫皓投降時送來了六枚金璽,沒有玉的,可見傳國玉璽是假的。虞喜《誌林》說,天子的六枚玉璽,上麵的文字分別是 “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這六枚玉璽用途不同,所以文字不一樣。《獻帝起居注》說 “從黃河邊返回,在樓閣上得到六枚玉璽”,說的就是這個。傳國玉璽是漢高祖佩戴的秦皇帝璽,代代相傳,稱為傳國璽。傳國璽並不在六枚玉璽之內,怎麽能混為一談呢?應劭的《漢官》、皇甫謐的《世紀》,論述六枚玉璽,文字含義都和這相符。漢朝宮廷的傳國璽,上麵的文字是 “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且康” 和 “永昌”,兩個字有出入,不知道這兩家誰說的對。金玉的精華,通常都有光氣,再加上是神器秘寶,光輝就更顯著了,這大概是一代罕見的奇觀,未來的奇聞,卻因為無法解釋,就硬說是假的,這不是誣陷嗎!陳壽在《破虜傳》裏也刪掉了這段,都是被《起居注》迷惑,不知道六枚玉璽名稱不同,加上傳國璽一共是七枚。吳國當時沒有雕刻玉的技術,所以天子用金做璽。璽雖然是金的,上麵的文字和玉璽沒區別。吳國投降時送來的是天子的六枚金璽,之前得到的玉璽,是古人遺留的印,不能用來發號施令。把天子的玉璽說成沒有,是因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臣裴鬆之認為,孫堅在興起義兵的人中最有忠烈的名聲,如果他得到漢朝的神器卻隱瞞不說,這就是心懷不軌,怎麽能稱得上是忠臣呢?吳國的史書想把這當成國家的榮耀,卻不知道這損害了孫堅的美德。如果真有這回事,他把玉璽傳給子孫,就算不在六枚玉璽之內,也不是普通人能擁有的,孫皓投降時,也不該隻送六枚玉璽,而把傳國璽藏起來。“受命於天” 的印璽,怎麽會出現在歸降的地方呢?要是像虞喜說的,這玉璽現在還在孫家。老百姓藏塊寶玉都還說有罪,更何況是這種國寶呢!
    孫堅做完這些事,就率軍返回,駐紮在魯陽。《吳錄》記載,當時關東的州郡,都忙著互相吞並來壯大自己。袁紹派會稽人周喁擔任豫州刺史,來襲擊奪取豫州。孫堅感慨地歎息說“我們一同發起義兵,是要拯救國家。逆賊眼看就要被打敗,大家卻這樣互相爭鬥,我還能和誰一起盡力呢!” 說完流下了眼淚。
    周喁,字仁明,是周昕的弟弟。《會稽典錄》說,當初曹操發起義兵,派人邀請周喁,周喁馬上召集了兩千士兵,跟隨曹操征戰,擔任軍師。後來和孫堅爭奪豫州,多次戰敗。恰逢他的二兄九江太守周昂被袁術攻打,周喁前去援助。結果軍隊戰敗,回到家鄉,被許貢殺害。
    初平三年,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去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孫堅打敗了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就包圍了襄陽。之後,孫堅獨自騎馬在峴山巡查,被黃祖的士兵射死了。
    關於孫堅的死因,不同史料記載略有不同。《典略》說孫堅率領全部人馬攻打劉表,劉表緊閉城門,夜裏派將領黃祖偷偷出城調兵。黃祖帶兵想返回時,孫堅迎麵和他交戰。黃祖戰敗逃跑,躲進峴山。孫堅乘勝連夜追擊黃祖,黃祖的部下從竹林樹木間暗中射箭,射死了孫堅。《吳錄》記載孫堅死時三十七歲。《英雄記》則稱孫堅在初平四年正月初七去世。又說劉表的將領呂公帶兵沿著山向孫堅逼近,孫堅率領輕騎兵沿著山去討伐呂公。呂公的士兵扔下石頭,砸中了孫堅的頭,孫堅當場腦漿迸出死了。
    孫堅哥哥的兒子孫賁,率領將士們投靠了袁術,袁術又上表推薦孫賁擔任豫州刺史。
    孫堅有四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權稱帝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吳錄》說尊奉孫堅的宗廟為始祖廟,他的墓叫高陵。《誌林》記載孫堅有五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是吳氏所生;小兒子孫朗,是庶出,又名孫仁。
    孫策,字伯符。孫堅剛開始發起義兵時,孫策帶著母親遷居到舒縣,和周瑜結為好友,還招收聚集了一些士大夫,長江、淮河一帶的人都來歸附他。《江表傳》說孫堅被朱俊上表推薦擔任佐軍後,把家留在了壽春。孫策十幾歲時,就已經結交了一些有名望的人,名聲傳揚開來。有個叫周瑜的人,和孫策同歲,也才智出眾、年少有成,聽說了孫策的名聲,從舒縣來拜訪他。兩人當即結下深厚的友誼,情誼如同《易經》中所說的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瑜勸孫策遷居到舒縣,孫策答應了。
    孫堅去世後,孫策把他的靈柩送回曲阿安葬。之後,孫策就渡江住在了江都。《魏書》說孫策應當繼承爵位,卻把它讓給了弟弟孫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徐州牧陶謙非常忌恨孫策。孫策的舅舅吳景,當時擔任丹楊太守,孫策就帶著母親遷居到曲阿,和呂範、孫河一起投靠吳景,趁機招募到幾百人。興平元年,孫策投靠了袁術。袁術覺得他很不一般,把孫堅原來的部下還給了孫策。
    《吳曆》記載當初孫策在江都時,張紘正在為母親守喪。孫策多次去拜訪張紘,向他谘詢天下大事,說“如今漢朝國運衰落,天下動蕩不安,英雄豪傑各自聚集兵眾謀取私利,沒有能扶助危難、平定叛亂的人。先父和袁氏一起打敗董卓,功業還沒完成,就不幸被黃祖害死。我雖然愚昧年幼,卻有小小的誌向,想向袁揚州要回先父剩下的士兵,到丹楊投靠舅舅,招收聚集流散的兵眾,向東占據吳郡、會稽郡,報仇雪恨,做朝廷的外藩。您覺得怎麽樣?” 張紘回答說“我向來沒什麽才能,現在又在守喪期間,沒法為您的遠大謀略出什麽力。” 孫策說“您的名聲傳揚四方,遠近的人都向往歸附您。現在事情的謀劃,全取決於您,您怎麽能不費心思指點我,滿足我對您的崇高期望呢?如果我的小誌向能實現,大仇能得報,這都是您的功勞,也是我心中所期望的。” 說著就淚流滿麵,但神情依然堅定。張紘見孫策內心忠誠豪壯,言辭慷慨激昂,被他的誌向和話語感動,就回答說“從前周朝衰落,齊國、晉國一同興起;王室安定後,諸侯就來朝貢盡職。現在您繼承先父的事業,有勇猛威武的名聲,如果投奔丹楊,在吳郡、會稽招收士兵,那麽荊州、揚州就能統一,仇人也能報仇。占據長江天險,發揚聲威和德行,鏟除那些奸邪之人,輔佐漢室,功業能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比,哪裏隻是做個外藩呢?現在天下大亂,災難眾多,如果您能功成名就,我會和誌同道合的人一起南渡長江輔佐您。” 孫策說“一旦和您意見相合,就有了永遠牢固的緣分,現在我就出發了,把老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托付給您,我就沒有回頭的憂慮了。”
    《江表傳》說孫策直接到壽春去見袁術,流著淚說“我死去的父親從前從長沙出兵討伐董卓,和您在南陽相會,結為同盟好友;不幸遭遇災禍,功業沒能完成。我感念先父過去的恩情,想親自來依附您,希望您能體察我的誠意。” 袁術非常看重他,但還是不肯把他父親的軍隊還給孫策。袁術對孫策說“我剛開始任用您的舅舅做丹楊太守,您賢能的堂兄孫賁做都尉,那裏是出精兵的地方,您可以回去依靠他們招募士兵。” 孫策於是到丹楊投靠舅舅,招募到幾百人,卻被涇縣的頭領祖郎襲擊,差點陷入危險的境地。於是孫策又去見袁術,袁術把孫堅剩下的一千多士兵還給了孫策。
    太傅馬日磾拿著符節安撫關東地區,在壽春以禮征召孫策,上表推薦他擔任懷義校尉,袁術的大將喬蕤、張勳都真心敬重孫策。袁術常常感歎說“要是我有像孫郎這樣的兒子,死了又有什麽遺憾呢!” 孫策手下的騎士犯了罪,逃到袁術的軍營裏,躲在馬房裏。孫策派人進去把他殺了,事情辦完後,才去拜見袁術請罪。袁術說“士兵喜歡叛變,我們應當一起痛恨他們,你有什麽可請罪的呢?” 從此軍中的人更加畏懼孫策。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