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孫破虜討逆傳(七)

字數:3331   加入書籤

A+A-


    孫策秘密訓練軍隊,部署將領,襲擊許都的計劃還沒實施,就被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殺了。在這之前,孫策殺了許貢,許貢的小兒子和門客逃到江邊躲藏起來。孫策獨自騎馬出去,突然和這些門客相遇,門客們打傷了孫策。
    《江表傳》記載廣陵太守陳登把治所設在射陽,陳登是陳瑀的堂侄。孫策之前向西征討時,陳登暗地裏又派密使,把印信交給嚴白虎的殘餘黨羽,企圖給孫策製造後患,以此報複陳瑀被打敗的恥辱。孫策返回後,又去討伐陳登。軍隊到了丹徒,需要等待運送糧草。孫策生性喜歡打獵,多次率領步兵騎兵外出。有一次,孫策騎馬追趕鹿,他所騎的馬精良駿逸,隨從的騎兵根本跟不上。
    起初,吳郡太守許貢給漢獻帝上奏章說“孫策勇猛雄健,和項籍差不多,應該給予他尊貴的寵信,把他召回京城。如果他接到詔令不得不回去,要是把他放到外麵,必定會成為世間的禍患。” 孫策的偵察官吏截獲了許貢的表章,拿給孫策看。孫策請許貢來見麵,用表章的事責備他。許貢推辭說沒有上過這表章,孫策當即命令武士把他絞死了。許貢的奴仆門客潛藏在民間,想為許貢報仇。打獵那天,突然出現的三個人就是許貢的門客。孫策問“你們是什麽人?” 他們回答說“我們是韓當的士兵,在這裏射鹿罷了。” 孫策說“韓當的士兵我都認識,從沒見過你們。” 於是就射箭射中一人,那人隨著弓弦聲倒下。剩下的兩個人又怕又急,就舉弓射向孫策,射中了他的臉頰。後麵的騎兵很快趕到,把這兩個人都殺了。
    《九州春秋》說孫策聽說曹操向北征討柳城,就發動了江南的全部兵馬,自稱為大司馬,將要向北襲擊許都,他仗著自己勇猛,出行不設防備,所以才遭遇了禍難。
    孫盛的《異同評》說所有這些史書的記載,各有各的失誤。孫策雖然在長江以外地區威名遠揚,攻占了六個郡,但黃祖在他的上遊,陳登在他的心腹地區進行離間,而且一些地勢險要的強大宗族,還沒有全部歸順降服,曹操、袁紹像老虎一樣爭鬥,勢力大得能傾倒山海,孫策哪有空閑率領軍隊遠征汝水、潁水一帶,把皇帝遷到吳、越地區呢?這大概是平庸之人能看明白的,何況孫策是通曉事態形勢的人呢?又查證袁紹在建安五年到達黎陽,而孫策在四月遇害,可《三國誌》說孫策聽說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互對抗,這是錯誤的。討伐陳登的說法,是有依據的。另外《江表傳》說孫策全都認識韓當的軍士,懷疑這三個人是欺詐,就射殺了一人。三軍將士中或許有新歸附的,孫策作為大將,怎麽能全都認識呢?因為不認識,就射殺他們,這不是合理的說法。再者孫策被殺是在建安五年,柳城之戰在建安十二年,《九州春秋》的錯誤尤其嚴重。
    臣裴鬆之按語《傅子》也說曹操征討柳城時,孫策將要襲擊許都。記載成這樣,多麽粗疏啊!不過孫盛所譏諷的,也不全對。黃祖剛被孫策打敗,驚魂未定,而且劉表君臣本來就沒有兼並的誌向,雖然在長江上遊,怎麽能謀劃奪取吳郡、會稽呢?孫策的這一舉動,按道理應該先圖謀陳登,隻是出兵的地方,不隻是陳登那裏。當時強大的宗族和勇猛的將領,像祖郎、嚴虎之類的,都已被擒獲消滅幹淨,剩下的山越,大概不值得擔心。既然這樣,那麽孫策的謀劃,不能說是沒有空閑。要是孫策的誌向能夠實現,大權在握,淮河、泗水之間,到處都可以建都,何必一定要把心思全放在長江以外,難道會把皇帝遷到揚州、越地嗎?根據《魏武紀》,武帝在建安四年就已出兵駐守官渡,這在孫策沒死之前,就已經和袁紹交戰很久了,那麽《三國誌》的說法不算錯誤。許貢的門客,是沒什麽名聲的小人物,卻能感念賞識恩遇,為了道義忘記生死,突然奮起反抗,有和古代英烈相當的氣節。《詩經》說“君子有美德,小人會依附。” 許貢的門客大概就是這樣的人。
    孫策傷勢很重,請來張昭等人對他們說“中原正陷入混亂,憑借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地勢,完全可以觀察天下的成敗。你們好好輔佐我的弟弟!” 他叫孫權過來,把印信綬帶佩在他身上,對他說“率領江東的兵眾,在兩軍陣前決斷機宜,和天下人爭奪天下,你比不上我;推舉賢能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讓他們各自盡心盡力,來保住江東,我比不上你。” 到了夜裏,孫策就去世了,當時二十六歲。
    《吳曆》說孫策被刺傷後,醫生說可以治好,要好好調養護理,一百天內不要活動。孫策拿起鏡子照自己,對身邊的人說“臉成了這樣,還能再建功立業嗎?” 他捶打幾案,情緒十分激動,傷口全都裂開了,當天夜裏就去世了。
    《搜神記》說孫策殺了於吉之後,每次獨自坐著,總好像看見於吉在自己身邊,心裏非常厭惡,精神很不正常。後來傷口剛剛治好一些,他拿起鏡子照自己,看見於吉在鏡子裏,回頭看卻不見人,像這樣反複好幾次,於是他推翻鏡子大聲喊叫,傷口全都崩裂開來,一會兒就死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孫權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封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後來改封為上虞侯。孫紹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奉繼承爵位。孫皓在位時,有謠言說孫奉應當被立為君主,孫奉就被誅殺了。
    評論說孫堅勇猛堅毅,從寒微的地位崛起,勸說張溫誅殺董卓,修複被破壞的帝王陵墓,有忠誠雄壯的氣節。孫策英氣傑出,勇猛銳利在當世無人能比,他訪求奇才異能之士,誌向是超越中原。然而他們都輕率急躁,因自身的行為導致失敗而喪命。況且割據江東,是孫策奠定的基礎,可孫權對他的尊崇不夠,他的兒子也隻得到侯爵,從道義上來說是欠缺的。
    孫盛說孫氏兄弟都有高明的謀略,超出常人。創建基業,建立事業,是孫策的功勞,他從臨終那天起,就把遺命托付給孫權。意氣相投的人之間,尚且有刎頸之交,何況是有深厚天倫之愛的兄弟,以孫策這樣豪邁通達、有卓越見識的人,怎麽會吝惜對過去的名號,違背最真實的本心呢?或許是他長遠考慮到盛衰變化的定數,而慎重對待名號爵位吧?端正根本確定名號,是國家重要的防範措施;杜絕懷疑猜忌,是消除禍亂的好辦法。所以魯隱公注重道義,最終卻招致羽父的災禍;宋宣公心懷仁愛,最終卻有殤公的悲哀。他們都隻心存小善,卻不懂得治理國家的謀略;追求當時的聲譽,卻不考慮為後代留下謀劃。可以說是輕視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在遵行大道方麵是不夠的。孫氏趁著天下紛亂的時機,能夠施展他們縱橫天下的誌向,基業不是憑借積累的德行奠定的,國家也沒有像磐石那樣堅固,形勢統一那麽福祿就可以保持到底,感情不和那麽禍亂就會像塵土一樣興起,怎麽能不在禍亂發生前就加以防範,在將來可能出現的危難前就做好考慮呢?真了不起啊!孫策作為開創事業的君主,是吳國的開國之主;將相們在朝任職,都是他原來的部下,可他的繼承人兒子年幼懦弱,不能承擔重任,要是尊奉扶持他的兒子,就會有魯桓公、田巿那樣的禍難發生,要是尊崇孫策的兒子,就會有與夷、子馮那樣的災禍興起。因此端正根本確定名號,使地位貴賤差別很大,這樣以後國家就不會有傲慢放縱的罪責,後代也不會有猜忌的嫌疑,眾人不會有異端的言論,不法之徒會杜絕覬覦的念頭;從感情上來說雖然有所違背,從事情本身來說雖然顯得欠缺,但對於總括遠大的謀劃,永遠保住屏障一樣的江山,可以說是在事情沒有發生前就做好了準備,在禍亂沒有出現前就進行了治理。陳氏的評論,是不夠通達的。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