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三嗣主傳(七)

字數:3789   加入書籤

A+A-


    天紀元年(公元 277 年)夏天,夏口督孫慎率軍突襲晉國的江夏、汝南兩郡,沿途燒殺搶掠,百姓深受其害。
    這一年,還有件大事震動朝野 —— 一直得寵的騶子張俶,因為多年來誣陷忠良、作惡多端,終於東窗事發,被處死了。(《江表傳》裏說張俶的父親本是會稽山陰縣的差役,早就知道兒子不是好東西,曾給孫皓上表說“要是您用張俶當司直,將來他犯了罪,求您別牽連我。” 孫皓當時答應了。後來張俶提議設二十名彈曲官,專門督查官員違法亂紀,這下可好,官場裏愛憎相攻,互相誣告成了家常便飯。彈曲官隻聽張俶的話,把人抓進監獄後,不問青紅皂白,全靠賄賂定案,弄得百姓走投無路。張俶自己更是荒淫無度,娶了三十多個小老婆,還隨便殺無辜的人。最後罪行全被揭發,父子倆都被車裂處死。)
    天紀二年(公元 278 年)秋七月,孫皓又封了成紀、宣威等十一個王,每個王配給三千士兵,還宣布大赦天下。
    天紀三年(公元 279 年)夏天,郭馬在廣州發動叛亂。郭馬本是合浦太守修允的部曲督,後來修允調任桂林太守,路上得了重病,留在廣州養病,先派郭馬帶五百士兵去桂林安撫當地夷人。沒成想修允病死了,他的部下按規矩要分給別人統領。郭馬這些人都是跟著修家幾代人的老兵,不願意分開,心裏正不痛快。偏巧孫皓這時候又要核查廣州的戶口,郭馬就跟部將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人趁機煽動兵民,聚眾造反,殺了廣州督虞授。郭馬自稱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讓殷興當廣州刺史,吳述當南海太守,何典攻打蒼梧,王族攻打始興。(《漢晉春秋》記載早先吳國就有讖語說 “吳國敗亡,禍起南方,亡吳的是公孫氏”。孫皓聽說後,把從文官到士兵所有姓公孫的,全遷到廣州,不準他們留在江邊。這會兒聽說郭馬叛亂,嚇得直哆嗦“這是老天爺要亡我啊!”)
    八月,孫皓任命軍師張悌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執金吾滕循本要當司空,還沒正式任命,就改任鎮南將軍,持節兼任廣州牧,率一萬人從東路討伐郭馬,結果在始興遇上王族的軍隊,過不去了。另一邊,郭馬殺了南海太守劉略,趕走了廣州刺史徐旗。孫皓又派徐陵督陶濬帶七千人從西路進軍,還命令交州牧陶璜率領本部兵馬,加上合浦、鬱林等郡的軍隊,約定和東西兩路兵馬合力夾擊郭馬。
    就在這亂糟糟的時候,怪事也接二連三。有個叫黃耇的工匠家,院子裏的棗樹上長出了鬼目菜,藤蔓順著樹幹爬了一丈多,莖有四寸粗、三分厚。還有個叫吳平的工匠家,長出了買菜,高一米多,莖三分厚,形狀像枇杷,頂部寬一尺八寸,底部莖粗五寸,兩邊長著綠葉。東觀的官員查圖冊,說鬼目是芝草,買菜是平慮草,孫皓就封黃耇為侍芝郎,吳平為平慮郎,都給了銀印青綬的官銜。
    冬天,晉國派鎮東大將軍司馬伷攻向塗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攻向牛渚,建威將軍王戎攻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攻向夏口,鎮南將軍杜預攻向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水軍沿江東下,太尉賈充任大都督,統籌調度,各路兵馬齊頭並進。陶濬到了武昌,聽說晉國大軍壓境,嚇得駐軍不前。
    其實孫皓早就把吳國折騰得氣數將盡了。他每次宴會群臣,都要把人灌得酩酊大醉,卻留十個黃門郎不喝酒,讓他們整天站著當 “司過吏”。宴會一結束,這些人就匯報誰眼神不對、誰說錯了話,哪怕芝麻大的錯都不放過。犯了大錯的當場處死,小錯也得治罪。後宮都有幾千人了,還在不斷選美女入宮,不合心意的就殺了扔進水裏衝走,甚至有剝人臉、鑿人眼的酷刑。奸臣岑昬靠著陰險諂媚得寵,官居九卿,整天興修勞民傷財的工程,老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上下離心離德,沒人願意為孫皓賣命 —— 實在是他作惡太多,大家都受不了了。
    (吳國滅亡後,晉國侍中庾峻等人問孫皓的侍中李仁“聽說吳主剝人臉、砍人腳,有這回事嗎?” 李仁說“都是傳話的人誇大了。君子怕處在下遊,因為天下的壞事都會往他身上推。就算真有這事,也沒什麽奇怪的。從前唐虞有五刑,三代有七種刑罰,肉刑本來就不算酷虐。吳主身為一國之主,掌握生殺大權,罪人犯法受罰,有什麽大不了的?受堯處罰的人不會沒怨氣,受桀獎賞的人不會不羨慕,這是人之常情啊。” 庾峻又問“說歸命侯(孫皓降晉後的封號)見人瞪他,就鑿掉人家的眼睛,真的嗎?” 李仁說“也沒這回事,是傳言錯了。《曲禮》說看天子要看到衣領以下,看諸侯看到下巴以下,看大夫看到腰帶以上,看士人平視,視線不能超過五步;看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超過腰帶就是傲慢,低於腰帶就是憂慮,斜視就是邪僻。按禮節看人的規矩都這麽嚴,何況對君主呢?對君主瞪眼,就是傲慢無禮,不把君主當回事,自然是犯罪,後果難料。就算真有這事,又有什麽錯?” 李仁這些話,庾峻等人居然覺得有道理,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天紀四年(公元 280 年)春天,孫皓又封了中山、代等十一個王,宣布大赦天下,可這根本擋不住晉軍的攻勢。晉國將領王濬、唐彬的大軍所到之處,吳軍像土塊崩塌、瓦片碎裂一樣潰敗,根本沒人能抵擋。杜預在江陵斬殺了吳軍都督伍延,王渾則在前線斬殺了吳國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人,晉軍一路作戰都取得了勝利。
    《幹寶晉紀》記載吳國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楊太守沈瑩率領三萬士兵渡過長江,在楊荷橋包圍了晉國的成陽都尉張喬。張喬手下隻有七千士兵,關閉營柵堅守,還舉起白旗請求投降。吳國副軍師諸葛靚想把這些降兵全部殺掉,張悌勸阻說“強敵就在前麵,不該先在這種小事上耗費精力,而且殺害降兵不吉利。” 諸葛靚反駁道“這些人是因為救兵沒到、兵力不足,才假裝投降拖延時間,根本不是真心歸順。趁他們現在沒有戰心把他們全活埋了,能提振我軍士氣。要是放他們過去,將來肯定是後患。” 張悌不聽,安撫了降兵後繼續進軍。
    吳軍與晉國的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的軍隊擺開陣勢對峙。沈瑩率領丹楊郡五千名精銳士兵,這些士兵都手持刀盾,號稱 “青巾兵”,之前多次衝破敵軍堅固的陣勢。這次沈瑩帶著青巾兵衝擊淮南的晉軍,連續三次衝鋒都沒能動搖晉軍陣地。撤退時吳軍陣腳大亂,晉將薛勝、蔣班趁機發起進攻,吳軍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崩潰,將帥根本控製不住局麵。之前假裝投降的張喬又從後麵夾擊,在版橋大敗吳軍,活捉了張悌、孫震、沈瑩等人。
    《襄陽記》裏說張悌字巨先,是襄陽人,年輕時就以善辯明理聞名,孫休在位時擔任屯騎校尉。魏國討伐蜀國時,吳國人問張悌“司馬氏掌權以來,多次發生大動亂,雖然智謀能力出眾,但百姓並不歸順。現在又耗盡資力遠征巴蜀,士兵疲勞百姓困苦卻不知體恤,失敗都來不及應對,怎麽能成功呢?從前夫差討伐齊國,不是不能取勝,最終亡國的原因,就是不擔心根本問題,何況他們是在爭奪土地呢!”
    張悌回答“不是這樣的。曹操雖然功勞蓋過中原,威名震動四海,但崇尚欺詐權術,征戰不停,百姓畏懼他的威勢,卻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叡繼承他的位置後,行事殘暴,對內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對外提防英雄豪傑,四處征戰,沒有一年安寧,他們失去民心已經很久了。司馬懿父子親自掌權後,屢立大功,廢除苛刻的政令而施行公平恩惠的政策,為百姓謀劃並解決疾苦,民心歸順他們也已經很久了。所以淮南三次叛亂而心腹地區不受幹擾,曹髦被殺,四方也沒有動亂,打敗強敵像折斷枯木一樣容易,消除異己像翻轉手掌一樣輕鬆,任用賢能之人,讓他們各盡其心,不是智勇雙全的人,誰能做到這樣?他們的威勢已經樹立,根基已經穩固,民心已經歸順,計謀已經成功。現在蜀國宦官專權,國家沒有正常政令,卻窮兵黷武,百姓疲勞士兵疲憊,一心爭奪外部利益,不整治防守戰備。雙方強弱不同,晉國的智謀算計也更勝一籌,趁蜀國危難討伐,大概能攻克吧!就算不能攻克,也不過是無功而返,終究沒有敗退的擔憂和全軍覆沒的顧慮,為什麽不可以呢?從前楚國劍鋒利而秦昭襄王害怕,孟明視被重用而晉國人擔憂,他們得誌,就是我們的大患。” 吳國人嘲笑他的話,後來蜀國果然投降了魏國。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