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張顧諸葛步傳(七)

字數:2748   加入書籤

A+A-


    又說“設置獎賞來彰顯善舉,設立刑罰來威懾奸邪,任用賢能之人,嚴明法令製度,那麽什麽功業不能成就,什麽事情不能辨明,什麽意見不能聽到,什麽情況不能看清呢?如果現在的郡守縣令,都任用得當,互相配合治理,像這樣,各種政務怎會不安康呢?我聽說各縣都有備用官吏,官吏太多百姓煩擾,習俗因此敗壞。隻是小人趁機奉命行事,不致力於奉公卻作威作福,對了解下情沒有益處,反而成為百姓的禍害,我認為可以全部撤銷。” 孫權也有所醒悟,於是誅殺了呂壹。
    步騭前後推薦賢才、解救危難,上書幾十次。孫權雖然不能全部采納,但時常采用他的建議,很多人因此得到幫助。(《吳錄》記載步騭上表說“北方投降的人王潛等人說,北方正在部署軍隊,圖謀向東進軍,製作了很多布袋,想用沙子堵塞長江,大舉進攻荊州。防備不預先設置,難以應對突發事件,應該對此加以防備。” 孫權說“這些人勢力衰弱,怎能有這樣的圖謀?一定不敢來。如果不像我說的那樣,我就用一千頭牛,為您做東設宴。” 後來呂範、諸葛恪說起步騭的話,說“每次讀步騭的表章,總會失笑。這條江從開天辟地就有了,哪有用沙囊堵塞的道理呢!”)
    赤烏九年,步騭接替陸遜擔任丞相。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堅持教誨門生,手不釋卷,衣著居所都像普通儒生一樣簡樸。但他家中妻妾卻穿著奢華的綢緞服飾,這一點常被人議論指責。步騭在西陵駐守二十年,周邊的敵國也敬重他的威望信譽。他性格寬厚豁達,很得人心,喜怒不形於色,卻能讓內外都保持嚴肅整肅的秩序。
    赤烏十一年,步騭去世,兒子步協繼承爵位,統領步騭原來的軍隊,被加授撫軍將軍。步協去世後,兒子步璣繼承侯爵。步協的弟弟步闡,繼承家業擔任西陵督,加授昭武將軍,封為西亭侯。鳳皇元年,步闡被征召為繞帳督。步家幾代人駐守西陵,步闡突然被征召調離,自認是失職,又害怕遭人讒言陷害,於是占據西陵城投降晉國。他派步璣和弟弟步璿到洛陽做人質,晉國任命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儀同三司,加授侍中,持符節兼任交州牧,封為宜都公;任命步璣為監江陵諸軍事、左將軍,加授散騎常侍,兼任廬陵太守,改封為江陵侯;步璿為給事中、宣威將軍,封為都鄉侯。晉國命令車騎將軍羊祜、荊州刺史楊肇前去救援步闡。孫皓派陸抗向西進軍征討,羊祜等人被迫撤退。陸抗攻破西陵城,斬殺步闡等人,步氏家族幾乎滅絕,隻有步璿得以延續香火。
    潁川人周昭著書稱讚步騭和嚴畯等人說“古今賢士大夫之所以名聲受損、身死家破、危害國家,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歸結起來,主要的通病有四種。一是急於議論指責他人,二是爭奪名位權勢,三是看重朋黨勾結,四是追求速成求功。急於議論會傷害他人,爭名奪利會敗壞友情,結黨營私會蒙蔽君主,急功近利會喪失德行。這四種毛病不除掉,就不可能保全自身。當代君子能不這樣做的,也常有其人,難道隻有古人嗎!但論及其中最傑出的,不如顧豫章(顧邵)、諸葛使君(諸葛瑾)、步丞相(步騭)、嚴衛尉(嚴畯)、張奮威(張承)這些人美好。《論語》說‘孔子溫和謙遜善於引導他人’,又說‘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惡行’,顧豫章就有這樣的品德。‘看上去莊重威嚴,接近後卻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則嚴厲不苟’,諸葛使君體現了這種風範。‘恭敬而安穩,威嚴卻不凶猛’,步丞相踐行了這種準則。治學不求俸祿,心中沒有不正當的欲望,嚴衛尉、張奮威遵循了這種操守。這五位君子,雖然品德確實有差異,貢獻大小不同,但在取舍的大原則上,都不犯那四種毛病,是一致的。從前丁諝出身孤寒,吾粲來自牧童,顧豫章提拔他們的長處,讓他們與陸遜、全琮等人並列,因此人才沒有被埋沒,社會風俗也變得淳厚。諸葛使君、步丞相、嚴衛尉三位,過去以平民身份彼此友善,議論他們的人各自評判他們的優劣。起初,人們先推崇嚴衛尉,再是步丞相,然後才是諸葛使君;後來他們一同侍奉賢明君主,處理政務,才能表現各有不同,先後名次就與當初相反了,這是世俗之人根據功勞厚薄判定的。至於三位君子的友情,始終沒有損害,難道不是古人那樣的交情嗎!另外魯橫江(魯肅)從前率領萬兵,駐守陸口,這是當時的美差,有能力沒能力的人,誰不向往呢?魯肅去世後,嚴衛尉本應被選中接任,他卻自認沒有將帥之才,堅決推辭,最終沒有接受。後來調任九卿,升任尚書令,榮譽不足以炫耀自己,俸祿不夠自己享用。而諸葛、步二位,都位居上將,富貴到了極點。嚴衛尉既沒有奢求,另二位也不稱讚推薦他,各自堅守誌向,保全名聲和好品行。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爭執,合群而不結黨。’他們身上就有這種風氣。張奮威的名聲,也在三位君子之後,鎮守一方,擔任上將之職,與諸葛使君、步丞相沒有不同。但經曆國事、論起功勞,確實有先後之分,所以爵位榮耀有差別。而張奮威處於這種情況,能明確自己的職責,心中沒有違背道義的欲望,行事沒有過分的追求,每次登上朝堂,都循禮而動,言辭正直懇切,無不心懷忠誠。諸葛恪雖是親近顯貴之人,他卻直言擔憂其敗亡;蔡文至雖是疏遠微賤之人,他卻談論稱讚其賢能。女兒嫁給太子,接受禮遇時卻像參加吊唁一樣謙遜;慷慨的誌趣,隻專注於人才,事情的成敗得失,都如他所預料,可以說是堅守道義、洞察時機的好古之士了。至於治理國家、統率軍隊,在奔波之際建立霸王功業,這五人不算過人。但他們純粹堅守道義,追求不苟且所得,在當世升降沉浮中保全名節品行,遠超世俗,實在值得學習。所以粗略論述他們的事跡,以展示給後世君子。” 周昭,字恭遠,與韋曜、薛瑩、華核共同撰寫《吳書》,後來擔任中書郎,因事入獄,華核上表營救,孫休沒有同意,最終被處死。
    評論說張昭接受遺命輔佐孫權,功勳卓著,忠誠正直,行事不為自己謀利;卻因嚴厲被人畏懼,因清高被人疏遠,既沒擔任宰相,又沒登上師保之位,隻是在街巷中從容養老而已,由此可見孫權比不上孫策。顧雍依靠清白的家業,加上治理才能和器量,所以能登上最高的榮位。諸葛瑾、步騭都因品德度量和行為規範被當世器重。張承、顧邵是虛心待人的長者,喜愛推崇人才,周昭的評論,對他們稱讚有加,所以詳細記錄在這裏。顧譚在朝廷進獻忠言,有忠貞的氣節。張休、顧承修養誌向,都接近善道。因愛憎互相攻擊,最終流放南方,可悲啊!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