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張嚴程闞薛傳(一)

字數:4080   加入書籤

A+A-


    張紘,字子綱,是廣陵郡人。他年輕時到京城遊學深造,(《吳書》記載張紘進入太學後,師從博士韓宗,鑽研《京氏易》《歐陽尚書》,後來又在陳留郡外黃縣跟隨濮陽闓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學成後回到家鄉,被推舉為茂才,三公官府也征召他做官,他都沒有就任。(《吳書》記載大將軍何進、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個官府都征召他擔任屬官,他都稱病不去。)後來天下大亂,張紘到江東躲避戰亂。孫策開創基業時,張紘前來投奔並效命於他。孫策上表推薦他擔任正議校尉,(《吳書》記載張紘和張昭一起為孫策出謀劃策,孫策常常讓他們一人留守後方,一人隨軍征討。後來呂布偷襲奪取徐州,自己擔任徐州牧,不想讓張紘繼續輔佐孫策,就追著推舉張紘為茂才,發公文要調遣張紘回去。張紘內心厭惡呂布,以屈身侍奉他為恥,孫策也非常看重愛惜張紘,想讓他留在身邊輔佐自己。孫策回複呂布的文書,拒絕派遣張紘,說“海裏出產的明珠,在哪裏都能成為寶物;楚國雖然有賢才,卻被晉國任用。傑出的君子,到哪裏都會被珍視,何必一定要回到本州呢?”)跟隨孫策討伐丹楊郡。孫策親自衝到戰陣前線,張紘勸諫說“主將是謀劃策略的核心,是全軍性命所係的關鍵,不應該輕率行動,親自去對抗小股賊寇。希望您能重視上天賦予的資質,不辜負天下人的期望,不要讓國內上下人心惶惶。”
    建安四年,孫策派張紘捧著奏章前往許都的皇宮,張紘被留在許都擔任侍禦史。少府孔融等人都和他親近交好。(《吳書》記載張紘到許都後,和朝中的公卿大臣以及舊友講述孫策卓越非凡的才能謀略,說他平定三郡,政令推行如同風吹草伏般順利,再加上孫策對朝廷忠誠恭敬、懇切真誠,一心向著王室。當時曹操擔任司空,想施加恩寵厚待,來取悅遠方的人,於是用褒獎的文書推崇孫策,給他改號加封,還征召張紘擔任自己的屬官,考核列為優等,補任侍禦史,後來又任命張紘為九江太守。張紘心中留戀孫策的舊恩,想要回去複命,就以生病為由堅決推辭。)曹操聽說孫策去世,想趁著喪事討伐吳國。張紘勸諫,認為趁著別人辦喪事進攻,不符合古代的道義,如果不能取勝,就會結成仇敵、放棄友好關係,不如趁機厚待孫權。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即上表推薦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太守。曹操想讓張紘輔佐孫權向朝廷歸附,就派張紘出任會稽東部都尉。(《吳書》記載孫權剛繼承大業時,年紀還輕,太夫人因為外部多難,深為憂慮操勞,多次下優待的詔令表示感謝,囑托張紘要盡輔佐的責任。張紘總是上書答謝,思考著彌補政務的缺失、監察政務的得失。每當有特殊事件、秘密計謀以及章表文書,還有與各地交往聯係的事務,孫權常常讓張紘和張昭起草撰寫。張紘認為破虜將軍孫堅有打敗董卓、扶持漢室的功勳,討逆將軍孫策平定江東地區、建立大業,應該撰寫紀頌來彰顯他們的公義。寫成之後,呈給孫權,孫權閱讀後悲痛感動,說“您真是了解我家的家世啊。” 於是派張紘到會稽東部都尉的任所。有人因為張紘原本接受北方的任命,懷疑他的誌向不止於此,孫權卻不放在心上。起初,琅邪人趙昱擔任廣陵太守時,舉薦張紘為孝廉,趙昱後來被笮融殺害,張紘非常悲傷憤慨,卻沒有力量討伐笮融。趙昱家斷絕了後代,等到張紘在東部都尉任上時,派主簿到琅邪郡設置祭祀,並且尋找趙昱的親戚做他的後代,還寫信囑托琅邪相臧宣,臧宣讓趙氏宗族中一個五歲的男孩繼承趙昱的祭祀,孫權聽說後嘉獎了張紘。等到討伐江夏時,因為東部都尉事務較少,孫權命令張紘留守,遠程兼任原來的職務。孔融給張紘寫信說“聽說大軍西征,您留下來鎮守。沒有留守的人,誰來保衛國家呢?您在後方穩固防守、擊退敵人,這也是大功啊。難道您還有李廣那樣的豪氣,倉促之間更增怒氣,想和單於一戰,來發泄心中的餘憤嗎?南北平定之後,天下將沒有戰事,就像孫叔敖放下兵器,絳侯周勃、灌嬰從事祭祀那樣,太平盛世也會在今日到來,隻是我們被分隔兩地,沒有機會見麵,真是令人憂愁歎息啊。道路筆直、前途清明,我們相見難道還會困難嗎?” 孫權因為張紘有鎮守的功勞,想論功行賞。張紘卻極力謙遜退讓,不敢承受恩寵,孫權沒有強迫他改變心意。張紘常常在侍奉孫權飲宴時,用含蓄的話語、隱秘的示意,對孫權進行規勸諷諫。《江表傳》記載起初,孫權對群臣大多稱呼他們的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呼張紘為東部,以此表示對他們兩人的敬重。)
    後來孫權任命張紘為長史,讓他跟隨自己征討合肥。(《吳書》記載合肥城久攻不下,張紘進獻計策說“古代圍攻城池,會打開一麵缺口,來動搖守城敵軍的軍心。現在我們把城池圍得水泄不通,進攻又十分急切,實在擔心敵軍會拚盡全力死戰。陷入絕境的敵人,本來就難以一下子攻克,趁著敵軍援兵還沒到,可稍微放寬包圍,來觀察他們的變化。” 參與商議的人意見不一。恰逢敵軍騎兵援兵趕到,多次到城下馳騁挑戰。)孫權率領輕騎兵準備前去衝擊敵軍,張紘勸諫說“兵器是凶險的器具,戰爭是危險的事情。現在您憑著旺盛的氣勢,輕視強橫的敵人,全軍上下沒有不感到寒心的,即使能斬殺敵將、拔取敵旗,威震敵陣,這也是偏將的職責,不是主將應該做的事。希望您能收斂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胸懷稱霸天下的大計。” 孫權采納了張紘的建議,停止了衝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撤軍返回後,第二年孫權準備再次出兵,張紘又勸諫說“自古以來承受天命的帝王,即使有上天神靈在上麵輔佐,禮樂教化在下麵傳播,也還要依靠軍事功績來彰顯功勳。但用兵貴在順應時機行動,之後才能樹立威勢。現在您正處在天下大亂的時代,有扶助危難的功勞,應該暫且讓軍隊休整,擴大農業種植,任用賢能之人,致力於推行寬厚恩惠的政策,順應天命進行討伐,這樣不用勞師動眾就能平定天下。” 於是孫權停止出兵,沒有行動。
    張紘建議應該把都城遷到秣陵,孫權聽從了他的意見。(《江表傳》記載張紘對孫權說“秣陵是楚武王設置的地方,原名金陵。這裏地勢山岡丘陵連接石頭城,詢問年老的人,他們說從前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這個縣,望氣的人說金陵地形有帝王都城的氣象,所以秦始皇下令挖斷連綿的山岡,改名為秣陵。現在那些遺跡都還存在,此地有帝王之氣,這是上天的旨意,適合作為都城。” 孫權認為他的建議很好,當時沒能采納。後來劉備向東來到吳地,在秣陵住宿,巡視地形後,也勸孫權遷都到這裏。孫權說“有智慧的人意見相同。” 於是遷都秣陵。《獻帝春秋》說劉備到京城後,對孫權說“吳郡離這裏幾百裏,一旦有緊急情況,趕來救援很困難,將軍沒有考慮過駐守京城嗎?” 孫權說“秣陵有一百多裏的小江,可以停泊大船,我正治理水軍,會遷移到那裏駐守。” 劉備說“蕪湖靠近濡須,也是個好地方。” 孫權說“我想謀取徐州,應該靠近下遊。” 臣鬆之認為秣陵和蕪湖,距離相差無幾,對於向北進軍的便利來說,也沒有什麽不同。卻說想謀取徐州,貪圖秣陵靠近下遊,這不合情理。各種書籍都說劉備勸孫權遷都秣陵,而這裏唯獨說孫權自己想遷都,又是虛假錯誤的記載。)
    孫權命令張紘返回吳郡迎接家人,張紘在路上生病去世。臨終前,他給兒子張靖留下遺書說“自古以來擁有國家的人,都想施行德政來和盛世相比,至於治理的結果,大多不盡如人意。不是沒有忠臣賢佐,而是他們不明白治國的根本,因為君主不能克製自己的私情,不能采納他們的意見。人之常情是害怕困難而趨向容易,喜歡相同的意見而厭惡不同的意見,這和治國之道是相反的。經傳上說‘從善如登高山,從惡如垮台’,說的是行善的艱難。君主繼承世代相傳的基業,占據天然的優勢,掌握八種權柄的威勢,樂於接受順從自己的歡樂,(《周禮?太宰職》說用八種權柄輔助帝王駕馭群臣。一是爵位,用來駕馭尊貴之人;二是俸祿,用來駕馭富足之人;三是賞賜,用來駕馭受寵之人;四是安置,用來駕馭行為;五是生存,用來駕馭福運;六是剝奪,用來駕馭貧困;七是廢除,用來駕馭有罪之人;八是誅殺,用來駕馭有過失之人。)不需要向別人借取;而忠臣懷著難以被采納的治國之術,說出逆耳的忠言,他們的意見不被采納,不也是應該的嗎!意見不合就會產生裂痕,巧言善辯的人趁機挑撥,君主被小忠小信迷惑,留戀恩愛之情,賢能和愚昧的人混雜在一起,長幼秩序混亂,這一切的由來,都是私情擾亂了治國之道。所以英明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尋求賢才如饑似渴,接受勸諫從不厭煩,克製私情減少欲望,用道義割舍恩情,對上沒有偏頗錯誤的授官,對下沒有非分的期望。應該加以三思,包容缺點過錯,來成就仁愛包容的大德。” 張紘去世時六十歲。孫權看到遺書後流下眼淚。
    張紘著有詩、賦、銘、誄等十多篇作品。(《吳書》記載張紘看到楠榴枕,喜愛上麵的花紋,為此作賦。陳琳在北方見到這篇賦,拿給別人看說“這是我同鄉張子綱寫的。” 後來張紘看到陳琳作的《武庫賦》《應機論》,給陳琳寫信深表讚歎。陳琳回信說“自從我在河北,與天下人隔絕,這裏的人大多不擅長文章,容易成為文壇領袖,所以讓我受到這種過分的讚譽,不是實際情況。現在王朗在這裏,您和張子布在那裏,這就是所說的小巫見大巫,神氣都沒有了。” 張紘既愛好文學,又擅長楷書篆書,給孔融寫信,都是自己書寫。孔融給張紘回信說“先前勞煩您親手寫信,大多是篆書。每次翻開篇章看到字跡,就高興地獨自發笑,就像又見到您本人一樣。”)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