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二)
字數:3058 加入書籤
後來虞翻調任富春縣長。孫策去世的消息傳來,各縣官吏都想離開屬地去奔喪,虞翻勸阻說:“恐怕鄰縣的山民會趁機作亂,要是我們都離開城池遠奔奔喪,必然會發生意外。” 於是他留在任上,穿著喪服辦公守喪。其他縣都效仿他的做法,全境因此保持安寧。《吳書》記載:孫策去世後,孫權接管政事。定武中郎將孫暠是孫策的堂兄,駐守烏程,整頓兵馬,想奪取會稽郡。會稽郡得知消息後,讓百姓守城等待繼位君主的命令,同時派人勸諭孫暠。《會稽典錄》記載虞翻勸說孫暠:“討逆將軍孫策英年早逝,如今掌管事務統領部眾的,應當是孝廉孫權。我已經和全郡官吏士人環城堅守,必定會拚出性命,為孝廉清除禍害,希望您好好考慮。” 孫暠於是退兵。臣鬆之按:這兩種書記載孫策去世時,虞翻還擔任功曹,與本傳記載不同。)後來虞翻被州府推舉為茂才,漢朝征召他為侍禦史,曹操任司空時也征召他,他都沒有接受。《吳書》記載:虞翻聽說曹操征召,說:“盜蹠想用剩餘財物玷汙良家子弟嗎?” 於是拒絕接受。)虞翻給少府孔融寫信,還附上自己所著的《易注》。孔融回信說:“聽說延陵季子精通樂律,如今看到您研究《易經》的成果,才知道東南地區的珍寶,不隻是會稽的竹箭啊。又看您觀察天象雲氣,推測寒暑變化,推斷禍福吉凶,都與神靈相合,可以說是探索深奧道理、通曉變化規律的人了。” 會稽東部都尉張紘也給孔融寫信說:“虞仲翔之前常被議論者非議,但他如同美玉為質,經過雕琢打磨更加光彩,這些非議不足以損害他。”
孫權任命虞翻為騎都尉。虞翻多次直言進諫,違逆孫權心意,孫權很不高興。加上他性格不合世俗,常被人誹謗詆毀,最終因罪被貶到丹楊涇縣。呂蒙謀劃攻取關羽時,稱病返回建業,因為虞翻懂醫術,就請求讓他跟隨自己,其實是想借此機會讓虞翻得到釋放。後來呂蒙率軍西進,南郡太守麋芳打開城門投降。呂蒙還沒占據郡城,就在沙灘上設宴奏樂,虞翻對呂蒙說:“現在真心歸降的隻有麋將軍一人,城中的人怎能完全相信?為什麽不趕緊進城控製城門鑰匙呢?” 呂蒙立即采納了他的建議。當時城中果然有人埋伏作亂,全靠虞翻的計謀才沒能得逞。關羽戰敗後,孫權讓虞翻占卜,得到兌下坎上的 “節” 卦,第五爻變動成為 “臨” 卦,虞翻說:“不出兩天,關羽必定斷頭。” 結果真如他所說。孫權說:“你雖然比不上伏羲,但可以和東方朔相比了。”
魏將於禁被關羽俘獲,關押在城中,孫權到後釋放了他,還請他見麵。有一天,孫權騎馬外出,拉著於禁並肩而行,虞翻嗬斥於禁說:“你這個投降的俘虜,竟敢和我們君主並馬而行!” 說著就舉起馬鞭要打於禁,孫權連忙嗬斥製止。後來孫權在樓船上宴請群臣,於禁聽到音樂聲流下眼淚,虞翻又說:“你想用偽裝的悲痛求得赦免嗎?” 孫權聽了心裏很不舒服。《吳書》記載:後來孫權與魏國和好,想遣送於禁返回北方,虞翻又勸諫說:“於禁戰敗損失幾萬大軍,自己成了俘虜,又不能以死明誌。北方熟悉軍政,得到於禁必定不會像我們預想的那樣。遣送他回去雖然沒什麽損失,但就像放走盜賊,不如斬殺他來告誡三軍,表明做臣子有二心的下場。” 孫權沒有聽從。群臣送別於禁時,虞翻對於禁說:“你不要以為吳國沒有能人,隻是我的計謀沒被采用罷了。” 於禁雖然被虞翻厭惡,卻仍然極力稱讚他,魏文帝曹丕還常為虞翻設置虛位表示敬意。)孫權成為吳王後,在宴會結束時,親自起身勸酒,虞翻趴在地上裝醉,不接酒杯。孫權離開後,他立刻坐了起來。孫權因此大怒,拔劍就要砍他,在座的人都惶恐不安,隻有大農劉基起身抱住孫權勸諫說:“大王在飲酒三杯後殺賢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誰會知道?況且大王因為能容納賢才聚集眾人,所以海內之人望風歸附,現在一旦拋棄這個名聲,值得嗎?” 孫權說:“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個虞翻又算什麽?” 劉基說:“曹操輕易殺害士人,天下人都非議他。大王親自施行德義,想要和堯舜比美,怎麽能把自己和他相比呢?” 虞翻因此得以免死。孫權於是告誡左右侍從,從今往後酒後說要殺人,都不能當真執行。
虞翻曾經乘船出行,與麋芳相遇,麋芳船上的人大多想讓虞翻回避,先導人員喊:“回避將軍的船!” 虞翻厲聲說:“失去忠誠和信用,憑什麽侍奉君主?傾覆了人家兩座城池,還敢稱將軍,合適嗎?” 麋芳關上船窗不回應,急忙讓船避開。後來虞翻乘車出行,又經過麋芳的營門,官吏關閉營門,車子無法通過。虞翻又發怒說:“該關閉時反而打開,該打開時反而關閉,難道符合事理嗎?” 麋芳聽到後,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
虞翻性格粗獷直率,多次因為喝酒惹出麻煩。有一次孫權和張昭談論神仙之事,虞翻指著張昭說:“你們都是死人,卻在這裏空談神仙,世上哪有什麽仙人!” 孫權對他的積怨由來已久,這次終於爆發,於是把虞翻流放到交州。即便身處流放之地,虞翻講學的熱情也從未減退,門下弟子常常有幾百人。《虞翻別傳》記載:孫權稱帝後,虞翻趁機上書說:“陛下具備聖明的德行,懷有舜、禹那樣的孝心,順應天命時機,拯救天下百姓。臣聽聞陛下接受天命登基,獨自歡欣鼓舞。可惜臣因罪被流放,與朝廷隔絕,沒有機會朝拜慶賀,仰望皇宮,心中又喜又悲。臣自我反省,性命比雀鼠還輕,本性如毫厘般微小,犯下的罪過極大,本應處死,卻承蒙陛下九年的寬恕,本該受死卻屢次得以存活,才能苟延殘喘至今。臣已年過六十,反思過錯心中憂憤,如今形容憔悴,頭發花白牙齒脫落,雖未死去,卻哀傷終將默默無聞地離世,看不見皇宮百官的盛況,看不到皇家車馬的華美,聽不到百姓對陛下的歌頌,聽不到鍾鼓和諧的樂章,隻能永遠沉淪在海邊,屍骨拋在偏遠之地,心中不勝悲傷思念。如今陛下登基的大慶典如此喜樂,讓臣暫時忘記了罪責。”)他還為《老子》《論語》《國語》作注,這些著作都流傳於世。《虞翻別傳》記載:虞翻當初完成《易注》時,上奏說:“臣聽說六經的根基,莫過於陰陽之道,所以伏羲仰望天空的星象,創立八卦,觀察變化把六爻發展為六十四卦,用來通達神明之意,類比萬物之情。臣的高祖父曾任零陵太守虞光,年輕時研究《孟氏易》;曾祖父曾任平輿縣令虞成,繼承了他的學業;到祖父虞鳳時,對易學的研究最為精深;臣已故的父親曾任日南太守虞歆,從虞鳳那裏繼承學業,家中保存著祖傳的舊書,易學在我家已經傳承了五代。前人講解易學,大多沉迷於章句之學,即使有隱秘的說法,也與經文主旨相距甚遠。臣生逢亂世,在軍旅中長大,在戰鼓聲中研習經書,在戰馬之上探討學問,承蒙先師的教誨,依據經文撰寫注釋。另外臣郡裏的官吏陳桃夢見臣與道士相遇,道士披散頭發穿著鹿皮裘,展示《易經》的六爻,撥弄其中三爻讓臣喝下,臣請求全部吞下。道士說易學之道在於天意,三爻就足夠了。難道是臣受命於天,應當通曉經學嗎?臣閱覽各家注解都脫離不了世俗之見,釋義有不符合實際之處,就全部加以改定,以求得正確的理解。孔子說:‘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聖人麵南而坐治理天下,大概取法於離卦,這實在是天子應當調和陰陽、招來麒麟鳳凰的方法啊。臣恭敬地校正書稿副本呈上,希望陛下不要降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