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三)

字數:3706   加入書籤

A+A-


    虞翻又上奏說:“經書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易經》。從漢初以來,天下的英才中,讀懂《易經》的人寥寥無幾。到漢靈帝時,潁川人荀諝號稱通曉《易經》,臣得到他的注釋,雖然比俗儒高明一些,但他解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時,顛倒錯亂,讓人完全無法理解。孔子讚歎《易經》說:‘懂得變化之道的人,大概懂得神明的作為吧!’這是讚美大衍四象的創作,而荀諝卻把它作為章節開頭,實在令人可笑。還有南郡太守馬融,雖以才華著稱,但他對《易經》的解釋,又比不上荀諝。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未必可以一起達到道的境界’,難道不是這樣嗎!至於北海人鄭玄、南陽人宋忠,雖然各自為經書作注,宋忠稍遜於鄭玄,但都沒有真正入門,他們的注解難以流傳後世。” 他還上奏指出鄭玄注解《尚書》的錯誤之處:“臣聽說周公製定禮儀來區分上下等級,孔子說‘有了君臣,然後才有上下等級;有了上下等級,然後禮義才能有所安置’,所以尊崇君主、卑視臣子,是禮儀的關鍵。臣看到已故的征士北海人鄭玄所注的《尚書》,把《顧命》中康王手持的瑁,因古字‘月’與‘同’相似,就錯誤地寫成‘同’,發現錯誤後既不改正,又解釋為酒杯,說這是酒杯;成王病重時靠著幾案,‘洮頮’本是洗臉的意思,鄭玄卻認為是浣洗衣物之事,憑空把‘洮’字改成‘濯’,以附和自己的錯誤說法;另外古大篆‘丱’字應當讀作‘柳’,古字‘柳’和‘丱’是同一個字,鄭玄卻認為是‘昧’;‘分北三苗’中的‘北’,古字是‘別’的意思,鄭玄又解釋為北方,說北就像別一樣。諸如此類,實在令人奇怪。《周禮?玉人》記載天子手持瑁來朝見諸侯,鄭玄卻說是酒杯;天子洗臉,他說是浣洗衣物;古篆‘丱’字,反而認為是‘昧’。這嚴重違背了孔子‘不懂就應存疑’的道理。在這幾件事上,錯誤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應當命令學官訂正這三處錯誤。另外馬融的注釋也認為‘同’是大同天下的意思,現在經文增加‘金’字旁寫成‘銅’字,解釋說這是天子的副璽,雖然都不正確,但還是比鄭玄的解釋好一些。然而這些錯誤不加以訂正,臣死後,即使百代之後有人發現,也會因心懷謙讓而沒人上奏更正。另外鄭玄注解的五經,違背經義特別嚴重的有一百六十七處,不能不加以訂正。這些錯誤在學校中流傳,影響將來的學子,臣對此感到羞恥。” 虞翻被流放到南方後,曾感歎說:“恨自己性情粗疏,不會逢迎討好,因冒犯主上而獲罪,應當永遠埋沒在海邊。活著沒有可以交談的人,死後隻有青蠅來憑吊,隻要天下有一個人了解我,也就足夠沒有遺憾了。” 他以典籍自我安慰,依據《易經》設置卦象,用來占卜吉凶。又因為宋忠對玄學的解釋有很多錯誤,重新創立解說方法,還撰寫《明楊》《釋宋》來理清其中的疑難之處。臣鬆之按:虞翻說 “古大篆‘丱’字應當讀作‘柳’,古字‘柳’和‘丱’是同一個字”,我認為虞翻的說法是正確的。所以 “劉”“留”“聊”“柳” 都用這個字,因為它們讀音相同,與日辰的 “卯” 字讀音相同但字形不同。不過《漢書?王莽傳》論述 “卯金刀”,把 “劉” 字拆成日辰的 “卯”,現在還不能詳細訂正。但世人常常混淆這些字,所以虞翻才這樣說。荀諝,是荀爽的別名。)
    早年,山陰人丁覽、太末人徐陵,有的隻是普通縣吏,有的根本沒被世人認識,虞翻見他們第一麵,就和他們結為好友,後來這兩人都成了有名望的人。《會稽典錄》記載:丁覽,字孝連,八歲就成了孤兒,家境又貧寒,卻能潔身自好、堅守品行,做人做事一絲不苟,把財物讓給堂弟,因重義謙讓被人稱讚。在郡府做官做到功曹,代理始平縣長。他為人精細正直、品行高潔,家中沒有雜亂的賓客。孫權非常器重優待他,還沒來得及提拔任用,就趕上他病逝,孫權十分痛惜,特意優待他的家人。丁覽的兒子丁固,字子賤,本名叫丁密,因避滕密的名諱,改名叫丁固。丁固還在繈褓中時,闞澤見了就覺得他不一般,說:“這孩子將來必定能做到公輔之職。” 丁固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獨自和母親生活,家境貧寒卻堅守節操,侍奉母親和顏悅色、恭敬有禮,族中弟弟孤苦弱小,他就和弟弟同甘共苦。虞翻給同僚寫信說:“丁子賤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能繼承先輩事業,就像山野裏沒有遺漏的柴火,他的美德實在太優秀了。有美德的先輩之後,隻有這位君子值得稱讚。” 丁固後來曆任顯要職位,孫休在位時擔任左禦史大夫,孫皓即位後,升任司徒。孫皓暴虐無道,丁固和陸凱、孟宗同心協力為國擔憂,七十六歲時去世。他的兒子丁彌,字欽遠,在晉朝做官,官至梁州刺史。孫子丁潭,官至光祿大夫。徐陵,字元大,曆任三個縣的縣長,在任上都有好名聲,後來升任零陵太守。當時朝廷正準備任命他為列卿,所以虞翻寫信說:“元大受到上卿的待遇,當年叔向在晉國,也比不上現在的他。” 徐陵就是這樣被看重。徐陵去世後,他家的僮仆、賓客和土地有的被人侵占掠奪,駱統為徐家打官司,請求按照丁覽、卜清等人的待遇處理,孫權批準了。)
    徐陵的兒子徐平,字伯先,小時候就有名氣,虞翻很喜歡他,多次稱讚他。諸葛恪擔任丹楊太守,討伐山越時,認為徐平威嚴持重、有謀略,可以為自己效力,就請求讓徐平擔任郡丞,後來逐漸升任武昌左部督。徐平待人真誠,士兵們都願意為他盡力。起初,徐平做諸葛恪的從事時,諸葛恪對他很冷淡,等到諸葛恪輔佐朝政,對徐平更加疏遠。諸葛恪被殺後,他的兒子諸葛建逃跑,被徐平的部下抓獲,徐平讓人把他放走,後來諸葛建被別的軍隊抓獲。徐平的兩個妻子回娘家後,他對她們恭敬供養,情意超過了尋常禮節。他行事講義氣、待人厚道,都是這類情況。
    虞翻在南方流放十多年,七十歲時去世。《吳書》記載:虞翻雖然被流放,心裏卻始終不忘國家,常常擔憂五溪地區應該征討,又認為遼東與中原隔海隔絕,即使聽任那裏的人前來歸附,也不值得奪取,現在耗費百姓財物去求取馬匹,既對國家不利,又恐怕沒有收獲。想勸諫又不敢,就寫表章給呂岱看,呂岱沒有回複,虞翻因為被人嫉恨誣告,又被貶到蒼梧郡猛陵縣。《江表傳》記載:後來孫權派遣將士到遼東,在海上遭遇大風,很多人失蹤傷亡,孫權後悔這件事,就下令說:“從前趙簡子說各位大臣的唯唯諾諾,不如周舍的直言爭辯。虞翻忠誠正直,善於暢所欲言,是國家的周舍啊。之前如果讓虞翻在這裏,這場戰役就不會發生了。” 立刻下令詢問交州,虞翻如果還活著,供給他人船,遣送回都城;如果已經去世,就送喪回故鄉,讓他的兒子出來做官。恰逢虞翻已經去世。)他的靈柩被送回故鄉安葬,妻子兒女也得以返回。《會稽典錄》記載:孫亮在位時,山陰人朱育,年輕時喜歡研究奇字,凡是他特別精通的,都依照字形模仿類比,創造奇異的文字一千多個。在郡府做門下書佐。太守濮陽興在元旦宴請掾吏時,談話間問道:“我從前聽說朱潁川向鄭召公問士人,韓吳郡向劉聖博問士人,王景興向虞仲翔問士人,曾見過鄭、劉二人的回答卻沒見過虞仲翔的回答。我欽佩國中賢才,渴望看到這樣的盛事已經很久了,書佐你知道嗎?” 朱育回答說:“過去學習過。當初初平末年,王府君憑著深遠精妙的才能,越級升任會稽太守,思慕賢才、嘉許善人,樂於收錄有名的俊傑,問功曹虞翻說:‘聽說玉石出自昆山,珍珠產在南海,遠方異域,各有珍寶。而且曾聽說士人讚歎貴郡,曆來有很多英俊人才,隻是因為遠離京城,有才德卻沒機會顯露罷了。功曹你向來喜歡博覽古籍,知道這些人才嗎?’虞翻回答說:‘會稽上對應牽牛星宿,下正當少陽之位,東邊瀕臨大海,西邊連通五湖,南邊開闊沒有邊際,北邊以浙江為渚,南山盤踞,實在是州中的重鎮,從前大禹會見群臣,就因此命名。山上有豐富的金木鳥獸,水中有魚鹽珠蚌等物產,山海的精華靈氣,善於孕育傑出人才,所以忠臣接連出現,孝子遍布鄉裏,下至賢女,沒有不被養育的。’王府君笑著說:‘地勢確實如此,士女的名聲能詳細說說嗎?’虞翻回答說:‘不敢說遠的,略說近處的吧。過去孝子句章人董黯,盡心侍奉母親、和顏悅色地供養,辦喪事極盡哀傷,獨自在山林荒野中,鳥獸都來親近,因母親受辱心懷怨恨,白日報仇,海內聞名,光明顯著。太中大夫山陰人陳囂,打魚時能感化盜賊,居家時能謙讓鄰居,被侵犯就退讓藩籬,最終形成義裏,收養車嫗,行為足以激勵世俗,自從揚子雲等人上書推薦他,事跡鮮明地流傳後世。太尉山陰人鄭公,清正耿直,不畏強權。魯相山陰人鍾離意,稟性卓異,對家孝順、對朝忠誠,做縣令、相國,所到之處都留下恩惠,所以治理有君子的謀略,魯國有丹書的信譽。還有陳宮、費齊都符合天意,功德政績,記載在漢朝典籍中,有道術的山陰人趙曄,被征召的上虞人王充,都有淵博的才華、深厚的德行,學問探究道的本源,著書立說,篇章接連百篇,解釋經傳中長久的疑難,解開當世的糾結,有的上窮陰陽的奧秘,下抒人情的終極。交址刺史上虞人綦毋俊,救助一郡百姓,辭讓爵位土地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