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陸遜傳(四)
字數:3630 加入書籤
不過陸遜對那些活捉的俘虜倒是很寬厚,專門安排人看管保護,不讓士兵欺負他們。如果俘虜有家屬一起來的,就允許他們團聚;要是有人在戰亂中丟了妻子兒女,陸遜就給他們發放衣服糧食,好好安慰一番,再送他們回去。後來還有不少人被陸遜的仁厚打動,帶著家人一起來投奔他。就連江夏郡的功曹趙濯、弋陽郡的守將裴生,還有少數民族首領梅頤等人,都帶著自己的部下來歸附。陸遜拿出自己的財物,全力接濟照顧他們。(臣鬆之又反駁這就好比把樹林砍光、把鳥巢掀翻,卻隻保全幾隻幼鳥,這種小恩小惠,根本彌補不了之前的大暴行!)
當時曹魏的江夏太守逯式(逯,讀音同 “錄”)手裏掌握著兵馬,經常在邊境騷擾東吳,而且他和曹魏的老將領文聘的兒子文休,早就有矛盾。陸遜聽說這件事後,就想了個計策他假裝寫了一封給逯式的回信,信裏說“收到你的信,知道你和文休的仇怨很深,已經到了不能共存的地步,你想前來歸附,我已經把你的信秘密呈報給主公,並且召集了人馬準備迎接你。你要悄悄做好準備,再和我約定具體的歸附時間。” 寫完後,陸遜把信放在吳魏邊境,故意讓逯式的士兵撿到。士兵把信交給逯式,逯式一看嚇得魂都沒了,趕緊把妻子兒女送回洛陽當人質。從此手下的官吏士兵都不再親近信任他,最後逯式果然被曹魏罷免了官職。(臣鬆之對此也有看法邊境將領騷擾敵方,本來就是常事,就算逯式被罷免,換個人來也還是會這麽做。隻要對方不是野心極大、會造成大威脅的人,根本沒必要為此耍這種小手段。把這種事當成高明的計策,實在不值得推崇。)
嘉禾六年,東吳中郎將周祗請求到鄱陽郡招募士兵,孫權把這件事交給陸遜商議。陸遜認為鄱陽郡的百姓容易動亂、難以安撫,不能去那裏招募,否則恐怕會引發叛亂。可周祗堅持要去,結果沒過多久,鄱陽郡百姓吳遽等人果然起兵造反,殺了周祗,還攻占了好幾個縣城。豫章、廬陵兩郡那些原本就不安分的人,也紛紛響應吳遽叛亂。
陸遜一聽到消息,立刻親自率軍討伐,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吳遽等人隻好投降。陸遜從投降的人中挑選出八千多名精銳士兵,豫章、廬陵、鄱陽三郡又恢複了安定。
當時東吳有個叫呂壹的中書典校官,偷偷玩弄權術,擅自作威作福,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陸遜和太常潘濬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兩人每次談到呂壹的惡行,都忍不住流淚。後來孫權終於醒悟,處死了呂壹,還深刻地反省自己,這件事在《孫權傳》裏有詳細記載。
那會兒還有謝淵、謝厷(ng)等人,各自向孫權提出建議,想興辦一些有利的事業、改革現有製度。(《會稽典錄》記載謝淵,字休德,年輕時就注重品德修養,親自耕種田地,就算遇到困難也不顯露愁容,也不改變自己的誌向,因此出了名。後來被推舉為孝廉,逐漸升到建武將軍,就算在軍營裏,也很重視人才。駱統的兒子駱秀,被人誹謗,大家都懷疑他,沒人能證明他的清白。謝淵聽說後歎息道“駱統(字公緒)英年早逝,是同僚們都惋惜的人。聽說他的兒子品行端正、能言善辯,卻遭到不實的誹謗,我本來指望各位能果斷地為他澄清,可大家都猶豫不決,真讓人失望。” 後來駱秀最終得以洗清冤屈,沒留下任何汙點,最後成為有名望的人,這都是謝淵的功勞。《吳曆》說謝厷口才好、有謀略。)
孫權把這些建議交給陸遜,讓他發表意見。陸遜說“國家以百姓為根本,國力強盛要靠百姓的力量,財富也要從百姓身上獲取。從來沒有百姓富足而國家弱小,或者百姓貧困而國家強盛的道理。所以治理國家的人,得到百姓支持就能安定,失去百姓支持就會動亂。如果不能讓百姓得到好處,卻要求他們盡全力為國家效力,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詩經》裏說‘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就能得到上天賜予的福祿’。懇請陛下施加聖恩,安撫救濟百姓,等幾年之後,國家的財力稍微充足了,再考慮興辦這些事業。”
赤烏七年,陸遜接替顧雍擔任丞相。孫權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裏麵說“朕沒什麽德行,卻順應天命登上皇位,可天下還沒統一,壞人到處都是,朕日夜都在擔憂,連睡覺都不安穩。您天生聰明睿智,品德高尚顯耀,一直擔任上大將軍,輔佐國家平定危難。立下超凡功勞的人,理應得到盛大的恩寵;身懷文武之才的人,必然要承擔國家的重任。從前伊尹輔佐商湯興盛,呂尚幫助周朝強大,朝廷內外的重要職務,您其實一人都擔起來了。現在任命您為丞相,派持節守太常傅常去授予您印璽綬帶。希望您能進一步彰顯美德,繼續成就美好的功績,恭敬地服從君王命令,平定安撫天下四方。啊!您要總管三公的事務,教導文武百官,能不謹慎嗎?請您努力吧!您之前擔任的州牧、都護,以及掌管武昌事務的職務,還像以前一樣兼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這之前,太子和魯王兩宮都還沒確定最終地位,朝廷內外的官員,很多都打發自己的子弟去宮裏侍奉太子或魯王,想借此攀附權貴。全琮把這事告訴了陸遜,陸遜卻說“子弟們要是真有才華,根本不用愁沒機會被任用,不該私下托關係去謀求榮華富貴;要是沒什麽本事,這麽做最終隻會招來災禍。而且我聽說太子和魯王勢力相當,遲早會產生矛盾、互相爭鬥,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啊。” 全琮的兒子全寄,後來果然依附魯王,還經常在背後挑撥離間,製造太子和魯王的矛盾。陸遜特意寫信給全琮,說“您不學金日磾(漢武帝時賢臣,堅決不縱容兒子犯錯)管教兒子,反而一直縱容全寄,最後肯定會給您家帶來災禍。” 全琮不僅沒聽進去,反而因為這事和陸遜產生了隔閡。
後來朝廷裏開始有太子地位不穩的議論,陸遜趕緊上疏勸諫“太子是皇位的正統繼承人,地位應該像磐石一樣穩固;魯王是藩屬之臣,待遇和地位應該和太子有差別,這樣兩人各得其所,朝廷上下才能安定。臣恭敬地叩頭流血,把這些話稟報給陛下。” 他接連上了三四封奏疏,還請求親自到都城,想當麵和孫權辯論嫡庶的區別,來糾正朝廷的過失。可孫權根本沒答應他的請求,反而把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都因為親近依附太子的罪名,無辜流放外地。太子太傅吾粲,也因為多次和陸遜通信,被抓進監獄處死。孫權還多次派宮中使者去責備陸遜,陸遜又氣又恨,最後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三歲。他家裏沒有多餘的財物,一生清廉。
早些年,暨豔提出整頓官員選拔製度的議論,陸遜就勸過他,說這麽做肯定會招來災禍。他還對諸葛恪說“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會恭敬地和他們一起進步;在我之下的人,我就盡力扶持他們。可現在看您,氣勢上壓製上級,心裏輕視下屬,這可不是安定德行的根基啊。” 還有廣陵人楊竺,年輕時就出了名,陸遜卻斷定他最終會失敗,還勸楊竺的哥哥楊穆和楊竺分家,劃清界限。陸遜對人的預判,向來就這麽準。他的長子陸延早早就去世了,次子陸抗繼承了他的爵位。孫休在位時,追封陸遜諡號為 “昭侯”。
陸抗,字幼節,是孫策的外孫(陸抗母親是孫策的女兒)。陸遜去世時,陸抗才二十歲,被任命為建武校尉,統領陸遜留下的五千兵馬。他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到東邊故鄉安葬,之後又到都城建業謝恩。孫權拿出楊竺揭發陸遜的二十件事來質問陸抗,還禁止他和賓客見麵,派宮中使者當麵盤問。陸抗一點都不慌亂,不管問什麽,都一條一條清晰地回答,孫權的怒氣才漸漸消解。
赤烏九年,陸抗升任立節中郎將,和諸葛恪調換駐守地,去柴桑駐守。陸抗離開之前,把原來駐守地的城牆、堡壘都修繕完好,房屋也重新修整,就連軍營裏的住處、桑樹果樹,都不許隨便損壞。諸葛恪進駐後,看到營地整整齊齊,像新的一樣。可諸葛恪之前在柴桑的營地,卻有不少損壞,諸葛恪心裏特別慚愧。
太元元年,陸抗到都城治病,病好後準備返回駐地,孫權流著淚和他告別,說“我之前聽信讒言,和你父親之間的君臣大義沒能堅持到底,這事讓我很對不起你。之前問你的那些材料,我已經全都燒了,不會讓別人看見。”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