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吳主五子傳(三)
字數:3645 加入書籤
說完,他就讓在場的八個侍從,各自寫一篇評論文章,糾正下棋賭博的風氣。中庶子韋曜寫完後,把文章呈給孫和,孫和又拿給賓客們看。當時蔡穎特別喜歡下棋,連在官署值班的人都跟著學,孫和這番話,其實也是在委婉地勸誡蔡穎。
可沒過多久,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就和全公主(孫權的女兒)結了仇。有一次孫權生病臥床,孫和到祖廟祭祀祈福。孫和妃子的叔父張休,家住在祖廟附近,就邀請孫和到自己家坐坐。全公主早就想找機會陷害孫和,趕緊派人偷偷監視,隨後就向孫權告狀,說“太子根本沒在祖廟祭祀,而是專門跑到張休家,和他們密謀事情!” 接著又添油加醋說“王夫人看到陛下生病,臉上居然露出了高興的神色!” 孫權本來就在病中,一聽這話勃然大怒,王夫人又怕又急,最後憂慮而死。孫和也因此失了寵,整天擔心自己會被廢掉太子之位。
魯王孫霸(孫和的弟弟)看到孫和失勢,覬覦太子之位的心思越來越重,暗中拉攏勢力。陸遜、吾粲、顧譚等人多次向孫權上書,闡明嫡庶有別的道理,強調太子的地位不能動搖。可全寄、楊竺這些孫霸的黨羽,也天天在孫權麵前說孫和的壞話。最後吾粲被抓進監獄處死,顧譚被流放到交州。孫權在立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了好幾年。(《殷基通語》記載當初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後,又封孫霸為魯王。剛開始兩人還住在同一個宮殿,禮儀待遇也沒差別。大臣們紛紛議論,認為太子和藩王有上下之別,禮儀待遇應該不一樣。於是孫權才讓他們分開居住,各自配備官員,可也正因如此,兩人之間的矛盾開始爆發。侍從和賓客們也分成兩派,互相仇視猜忌,連大臣們也被卷了進來。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人,遵守禮法,擁護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則依附魯王,朝廷內外的官員幾乎分成了兩半。孫權為此十分擔憂,對侍中孫峻說“子弟們不和睦,大臣們又分成兩派,這樣下去遲早會像袁紹家那樣,因為內鬥而敗亡,被天下人笑話。隻要有廢長立幼的事,國家怎麽能不亂呢?” 於是就有了廢掉孫和、另立太子的想法。臣鬆之評論袁紹、劉表認為自己的小兒子袁尚、劉琮賢明,本來就有傳位給他們的想法,這和孫權不一樣 —— 孫權已經立了孫和為太子,卻又格外寵愛孫霸,憑空製造矛盾,給自己家裏招來災禍,比起袁紹、劉表,孫權更昏庸糊塗。步騭向來以品德氣度著稱,是東吳的良臣,卻也依附孫霸,和楊竺做一樣的事,這是為什麽呢?孫和已經正式被立為太子,嫡庶之分早已確定,就算孫和與孫霸的才能品德沒差別,按道義也不該偏袒庶子,何況孫霸本來就沒什麽名聲,孫和還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呢!那些奸邪之人,未必全身都是缺點,可一旦做了壞事,之前的優點就全被掩蓋了。步騭要是真的做了依附孫霸的事,那他其他的品行也就不值得稱道了!至於呂岱、全琮這類人,就更不值得提了。)
後來孫權終於下定決心,把孫和幽禁了起來。驃騎將軍朱據、尚書仆射屈晃得知後,帶著一群文武官員,光著腳、用泥巴塗在頭上,還把自己綁起來,連續幾天到皇宮門口請願,請求孫權釋放孫和。孫權登上白爵觀看到這一幕,心裏特別反感,下令斥責朱據、屈晃“你們別在這瞎折騰!”
當時孫權已經打算廢掉孫和,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書勸諫,還舉了晉獻公殺太子申生、立奚齊,導致晉國大亂的例子;朱據、屈晃也堅持勸諫,不肯放棄。孫權徹底被激怒,下令把陳正、陳象滿門抄斬,又把朱據、屈晃拉進宮殿,各打了一百大板。(《吳曆》記載屈晃進殿後,直言勸諫“太子仁慈賢明,天下人都知道。現在魏、蜀、吳三國鼎立,實在不該輕易動搖太子的地位,不然會讓人心浮動。懇請陛下稍微考慮一下國家安危,老臣就算死了,也像活著一樣安心。” 說完趴在地上叩頭,血流滿麵,語氣卻始終堅定不屈。孫權根本不聽,把他革職遣返回鄉。後來孫皓即位,下詔書說“已故尚書仆射屈晃,一心想輔佐國家,因忠誠勸諫而死。封他的兒子屈緒為東陽亭侯,弟弟屈幹、屈恭為立義都尉。” 屈緒後來也做到了尚書仆射。屈晃是汝南人,他的事跡在胡衝的《答問》中有記載。《吳書》記載張純也極力勸諫孫權,孫權把他幽禁起來,最後處死並暴屍街頭。)
最終,孫和被流放到故鄣(今浙江安吉一帶),因為勸諫而被處死、流放的官員,多達十幾人。大臣和百姓們都為孫和感到冤枉。(《吳書》記載後來孫權病重,心裏漸漸後悔,想征召孫和回來,重新立他為太子。可全公主和孫峻、孫弘等人堅決反對,孫權隻好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太元二年(公元 252 年)正月,孫權大概是心裏還有些愧疚,又封孫和為南陽王,打發他去長沙居住。(《吳書》記載孫和前往長沙時,船經過蕪湖,有喜鵲在船的桅杆上築了巢。跟在身邊的官員們看到這一幕,都覺得心裏發慌 —— 大家都覺得,喜鵲在桅杆頂端築巢,桅杆本就搖晃不穩,這可不是能長久安定的兆頭。不過也有人說,《詩經》裏《鵲巢》篇有 “積累德行和功勞才能獲得爵位” 的意思,現在孫和德行高尚,又重新得到封地,說不定這是神靈在暗示大家,他還有機會呢?)
可好日子沒過多久,當年四月,孫權就去世了。緊接著,諸葛恪開始執掌朝政 —— 諸葛恪是孫和妃子張氏的舅舅,算是孫和的姻親。張氏趁機派宦官陳遷去建業,一方麵給皇後(孫權的皇後潘氏)上奏疏問安,另一方麵也特意去問候諸葛恪。陳遷臨走前,諸葛恪特意囑咐他“你回去告訴王妃,我肯定會讓她和大王(孫和)過得比別人好。” 這話不知怎麽就傳了出去,漸漸被更多人知道了。
當時諸葛恪還有遷都的想法,正讓人整修武昌的宮殿。民間本來就對孫和抱有同情,看到諸葛恪和孫和有關係,又在修武昌宮,就開始私下傳言“諸葛恪這是想把孫和接回來,讓他重新掌權啊!” 可誰也沒想到,沒過多久諸葛恪就被誅殺了。孫峻借著這個機會,立刻發難 —— 他不僅奪走了孫和的南陽王璽印綬帶,還把孫和遷到新都(今浙江淳安一帶),最後幹脆派使者送去毒藥,賜孫和死。
孫和知道自己難逃一死,隻好和妃子張氏告別。張氏握著他的手說“不管是吉是凶,我都跟你一起,絕不會獨自活著!” 孫和死後,張氏也跟著自殺了。整個長沙郡的人聽說這件事,都為他們夫妻倆感到悲傷。
後來孫休(孫權第六子)即位,想起孫和的遭遇,就封孫和的兒子孫皓為烏程侯,讓他從新都回到烏程(今浙江湖州)老家。等到孫休去世,孫皓繼承皇位。他剛登基,就追諡父親孫和為 “文皇帝”,還把孫和的墓遷到明陵,設置了兩百戶人家的園邑,專門派縣令、縣丞負責守護祭祀。
第二年正月,孫皓又從吳郡、丹楊郡劃出九個縣,新設置了吳興郡,把郡治設在烏程,還專門安排了太守,一年四季都去祭祀孫和。朝中官員也上奏說“陛下應該在都城為文皇帝(孫和)建立宗廟,這樣才符合禮製。” 寶鼎二年(公元 267 年)七月,孫皓派代理大匠薛珝負責修建宗廟的寢堂,取名叫 “清廟”。
到了十二月,孫皓又派代理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帶著文武官員和兩千名中軍步兵騎兵,用專門的靈車和皇帝規格的儀仗,往東去明陵,把孫和的靈位迎回都城。孫皓還特意召見孟仁,親自在朝堂上拜送他們出發。(《吳書》記載孟仁一行人回來的時候,孫皓派去的宦官拿著手詔,一天到晚不停地去問候,就像問候活著的人一樣,問 “文皇帝的神靈起居怎麽樣”。負責祭祀的巫師說,看到孫和的穿著打扮,跟他生前一模一樣。孫皓又悲又喜,眼淚止不住地流,還把朝中所有公卿、尚書都召到皇宮門口,給他們賞賜,讓大家一起分享這份 “靈異” 的喜悅。)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