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吳主五子傳(四)
字數:3696 加入書籤
靈車快到都城時,孫皓派丞相陸凱帶著豬、牛、羊三牲,在城外近郊祭祀迎接;他自己則在金城(建業的一座城)外露天過夜,以示恭敬。第二天,孫皓親自到東門之外,對著靈車跪拜行禮。再過一天,又去清廟祭拜,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悲傷得說不出話。接下來的七天裏,他接連祭祀了三次,還讓歌女舞姬日夜表演娛樂,想讓父親的神靈高興。官員們實在看不下去,上奏說“祭祀講究適度,太頻繁反而顯得不莊重,應該按照禮製控製情緒。” 孫皓這才停止了頻繁的祭祀。
(《吳曆》記載孫和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孫皓、孫德、孫謙、孫俊。孫休在位時,封孫德為錢唐侯,孫謙為永安侯,任命孫俊為騎都尉。後來孫皓在武昌時,吳興人施但因為百姓受不了苛捐雜稅,聚集了一萬多人造反,還劫持了孫謙,準備把他帶到秣陵(今江蘇南京),立孫謙為皇帝。可走到離秣陵三十裏的地方,施但就停了下來,選了個吉日,派使者以孫謙的名義,給丁固、諸葛靚下詔書。諸葛靚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當場斬了使者。施但隻好帶著人繼續前進,到了九裏亭時,丁固、諸葛靚率軍出擊,把施但的隊伍打得大敗。施但的士兵沒鎧甲,打仗時都光著身子,一衝就散了。孫謙獨自坐在車裏,被丁固活捉。丁固不敢殺他,把情況報告給孫皓,孫皓派人給孫謙送了毒藥,孫謙和他的母親都被毒死了。孫俊是張承的外孫,又聰明又會說話,遠近的人都很稱讚他,可孫皓還是把他殺了。)
再說說孫霸,他字子威,是孫和的同母弟弟。孫和被立為太子後,孫霸被封為魯王,孫權對他的寵愛特別深厚,給孫霸的待遇和孫和幾乎沒差別。沒過多久,孫和、孫霸關係不和的消息就傳到了孫權耳朵裏,孫權隻好下令禁止兩人往來,讓他們專心讀書。
當時的督軍使者羊衟,實在看不下去,上疏勸諫說“臣聽說古代能統一天下的君主,都會先明確嫡子和庶子的區別,給子弟分封土地,這樣才能尊崇祖宗,讓子弟成為國家的屏障。太子和魯王被正式冊封,天下人都覺得合適,這可是咱們大吳興盛的根基啊!可最近聽說,陛下禁止兩位王爺接待賓客,不管是遠處還是近處的人,都覺得害怕,大小官員也很失望。臣私下裏聽大家議論,都說太子和魯王聰明過人、才華出眾,自從被冊立以來,已經三年了,他們的德行在朝廷內被人稱讚,好名聲在外麵傳揚,連西北的魏、蜀兩國,也早就聽說了他們的賢名。大家都覺得,陛下應該順應天下人的期望,讓兩位王爺主動接待四方賢才,讓異國他鄉的人聽到他們的名聲,心甘情願來歸附。可現在陛下不僅沒這麽做,反而下詔書,撤走了他們身邊的護衛,禁止他們接待賓客,讓四方的人想表達敬意,都沒機會接觸。陛下這麽做,雖然是想推崇古代的道理,讓兩位王爺專心學習,不用顧慮那些小事,希望他們能溫故知新、增長見識,可這不是臣下和百姓們最盼望的啊!有人說兩位王爺不遵守規矩,臣聽了這話,連覺都睡不好。就算真有大家擔心的情況,陛下也該仔細考察,悄悄斟酌,別讓外麵的人說閑話。臣怕時間長了,猜疑變成誹謗,傳得到處都是。西北的魏、蜀離咱們不遠,這些閑話很容易傳到他們耳朵裏。等他們知道了,肯定會散布謠言,說兩位王爺有不孝順的過錯,到時候陛下怎麽解釋呢?要是沒法跟異國解釋,國內的百姓也會心存疑慮。國內百姓有疑慮,國外又有謠言,這可沒法讓國家興盛、穩固社稷啊!懇請陛下早點下一道寬厚的詔書,讓兩位王爺像以前一樣,正常接待賓客、行使禮儀,這樣天下太平,各國都會覺得幸運!”
可當時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暗地裏都依附孫霸,謀劃著陷害太子孫和。他們的讒言起了作用,孫和最終被廢掉太子之位,孫霸也沒好下場 —— 孫權下令賜孫霸死。楊竺死後,屍體還被扔到江裏漂流;楊竺的哥哥楊穆,因為之前多次勸誡楊竺別跟孫霸混在一起,才逃過一死,但還是被流放到南州。孫霸被賜死後,全寄、吳安、孫奇等人也都被誅殺,都是因為他們依附孫霸、陷害孫和的緣故。
孫霸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孫基和孫壹。五鳳年間(公元 254256 年),孫基被封為吳侯,孫壹被封為宛陵侯。當時孫基在皇宮裏侍奉幼主孫亮,太平二年(公元 257 年),他偷偷騎了皇帝專用的馬車,事情敗露後被抓進監獄。孫亮找來侍中刁玄,問他“偷偷騎皇帝的馬,按律該定什麽罪?” 刁玄回答“按法律條文,這是死罪。不過魯王(孫霸)早就去世了,就剩這一個兒子,還請陛下可憐他,饒他一命。”
孫亮卻很堅持原則“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規矩,哪能因為是親戚就徇私呢?你得想個符合規矩的辦法放了他,別拿私情來逼我啊!” 刁玄靈機一動,說“以前的赦免令分不同等級,有的是大赦天下,也有隻赦免千裏、五百裏範圍內罪犯的,陛下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定赦免範圍。” 孫亮聽了眼前一亮,說“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嘛!” 於是下了一道赦免令,隻赦免皇宮裏的人,孫基就這樣逃過了一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可等到孫皓即位後,想起父親孫和與孫霸當年的舊怨,心裏的火氣就上來了 —— 他不僅削掉了孫基、孫壹的爵位和封地,還把他們和祖母謝姬(孫霸的妻子)一起貶到會稽郡的烏傷縣(今浙江義烏),讓他們遠離都城,再也沒法幹預朝政。
再說說孫奮,他字子揚,是孫霸的弟弟,母親是仲姬。太元二年(公元 252 年),孫奮被封為齊王,駐守在武昌。孫權去世後,太傅諸葛恪擔心各位王爺駐守在長江沿岸的軍事要地會出亂子,就想把孫奮遷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孫奮本來就對諸葛恪掌權不服氣,一聽要讓自己搬家,當場就發了火,堅決不服從命令,還多次違反朝廷的規章製度。
諸葛恪沒辦法,隻好給孫奮寫了一封勸諫信,信裏說“帝王的尊貴,和上天地位相當,所以才會把天下當作自己的家,讓父兄都成為臣子,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帝王的奴仆。就算是仇人有優點,也不能不提拔;就算是親戚犯了錯,也不能不懲罰 —— 這是順應天意、治理萬物的道理,凡事要以國家為重、個人為輕,這是聖人定下的規矩,千百年來都不會變。
從前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分封了很多皇子皇孫,可後來他們勢力太強,就開始圖謀不軌,往上會威脅國家安危,往下會導致骨肉相殘。後來朝廷吸取教訓,把這事當成大忌諱。從光武帝劉秀之後,對王爺們有明確規定隻能在王府裏享受清閑,不能管理百姓,更不能幹預朝政;要是和外麵的人私下往來,都有嚴厲的禁令。也正因如此,王爺們才能平安度日,保住自己的爵位和福氣。這都是前代的經驗教訓啊!
前些年袁紹、劉表都有自己的地盤,土地不算小,手下人也不少,可就因為沒分清嫡子和庶子的地位,最後家族都被滅了。這事不管是聰明人還是普通人,都覺得可惜又痛心。先帝(孫權)借鑒古代的教訓、警惕當下的隱患,從一開始就防止災禍萌芽,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他生病的時候,就把各位王爺分到各地去就藩,詔書裏說得懇切,規定也定得嚴格,叮囑的話沒有遺漏一句,真心想上保宗廟安穩,下保各位王爺平安,讓吳國能代代相傳,不會因為王爺作亂而留下遺憾。
大王您應該向上學習太伯順從父親的誌向,中間想想河間獻王、東海王劉強恭敬守禮的品行,往下也該收斂自己的驕橫放縱,別再做那些荒唐事,把之前的過錯當成教訓。可我聽說您到武昌之後,多次違反先帝的詔令,不遵守製度,還擅自調遣將領士兵給自己修建王府宮殿。另外,您身邊侍從有犯錯的,本該上表報告朝廷,交給有關部門處理,您卻私自把人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沒說清楚。
大司馬呂岱親自接受先帝的詔令,負責輔導大王,可您根本不聽他的話,把他嚇得整天擔驚受怕。華錡是先帝身邊的近臣,忠誠正直,他說的話本該好好聽進去,可聽說您還生他的氣,甚至說要把他抓起來。還有中書楊融,也親自接受過先帝的詔令,本該恭敬對待,您卻說‘我就是不聽禁令,看能把我怎麽樣’!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宮裏宮外的人都很驚訝,心裏沒有不發涼的。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