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賀全呂周鍾離傳(六)
字數:3588 加入書籤
曹休果然完全相信了周魴,帶著十萬步兵騎兵,拉著滿路的糧草物資,直接往皖城趕來。周魴也趁機召集人手,跟著陸遜一起從側麵截擊曹休。曹休的軍隊瞬間被打散,被殺、被活捉的有上萬人。
其實周魴剛開始謀劃這事的時候,孫權怕計劃泄露,特意派了好幾批郎官去鄱陽郡,找各種理由盤問周魴。周魴趁機跑到郡府門口,當著所有人的麵,把自己的頭發剪了謝罪(古代剪發是很重的懲罰,代表受了極大的羞辱或認罪)。曹休很快就聽說了這事,覺得周魴肯定是在東吳待不下去了,再也沒有懷疑。
仗打贏後,大軍凱旋,孫權特意召集眾將設宴慶祝。酒喝到興頭上,孫權對周魴說“你為了大義剪了頭發,幫我辦成了這麽大的事,你的功勞,一定要寫在史書裏!” 隨後封周魴為裨將軍,賜爵關內侯。(徐眾評論說臣子為國家立功、堅守節操,方法雖然不一樣,但各有各的本分。當將領的要衝鋒陷陣,就得有必死的決心;守城的要堅守陣地,就得有不放棄的信念,死也要死得有價值,不能隨便違背道義。周魴作為太守,本職是治理百姓,卻沒等君主下令,就自己決定去誘騙敵人,還剪了頭發來博取名聲功勞,就算最後成功受賞,也不是君子該做的事。)
後來有個叫董嗣的賊寇頭目,靠著險要地勢到處搶劫,豫章、臨川兩個郡都深受其害。(臣鬆之考證孫亮太平二年才設立臨川郡,這時候還沒有臨川郡,可能是記載有誤。)吾粲、唐谘曾經帶了三千兵馬去攻打,打了好幾個月都沒能攻下來。周魴上奏請求撤兵,讓他來想辦法。周魴派了間諜去董嗣那邊,教給間諜計策,最後成功引誘並殺了董嗣。董嗣的弟弟又怕又慌,隻好跑到武昌向陸遜投降,請求搬到平原地區居住,發誓以後改邪歸正。從此這幾個郡再也不用為賊寇的事擔心了。
周魴在鄱陽太守任上一共待了十三年,最終在任上去世。他治理地方時,該獎賞的就獎賞,該懲罰的絕不姑息,既用威嚴震懾不法之徒,又用恩惠安撫百姓,恩威並施,當地百姓對他又敬又服。
周魴的兒子叫周處,和父親一樣,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孫皓天紀年間(公元 277280 年),周處擔任東觀令(負責管理國家藏書和修史的官職)、無難督(統領禁軍 “無難軍” 的將領)。(虞預《晉書》記載西晉滅吳後,周處歸順西晉,被任命為禦史中丞。他在任上敢於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就算對方是權勢顯赫的豪門貴族,也毫不畏懼。後來齊萬年發動叛亂,西晉朝廷任命周處為建威將軍,率軍西征。當時周處的兵力遠少於叛軍,寡不敵眾,但他在戰場上意氣風發,奮勇殺敵,完全不顧個人安危,最終戰死沙場。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忠義,追贈他為平西將軍。周處的兒子周玘、周劄,也都有才能和勇力。東晉建立初期,兩人都受到朝廷的重用,擔任重要官職。周處的子侄輩也都在朝中或地方擔任官職,成了揚州一帶的豪門大族。不過周劄為人凶狠殘暴,生活荒淫放縱,當地百姓深受其害。晉明帝泰寧年間(公元 323326 年),大將軍王敦以討伐周劄為名發動兵變,殺了周劄,還滅了他的家族。)
再說說鍾離牧,他字子幹,是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是漢朝魯國相鍾離意的第七代孫。(《會稽典錄》記載鍾離牧的父親叫鍾離緒,曾任樓船都尉(統領水軍的將領);哥哥叫鍾離駰,曾任上計吏(負責向朝廷匯報地方財政收支的官員)。鍾離駰年輕時,和同郡的謝讚、吳郡的顧譚名氣相當,三人被當時人並稱。鍾離牧小時候說話做事顯得有些遲鈍木訥,鍾離駰卻常常對人說“我弟弟將來肯定比我有出息,你們可別小看他。” 當時的人都不相信鍾離駰的話。)
鍾離牧年輕時喜歡住在永興縣(今浙江蕭山附近),他不貪慕功名,反而親自下地耕種,開墾了二十多畝稻田。眼看稻子就要成熟了,當地有個百姓卻跑來說,這片稻田是他的,還一口咬定鍾離牧占了他的地。鍾離牧沒有爭辯,隻是平靜地說“我當初看這片地荒著沒人種,才開墾出來的,既然是你的,就還給你吧。” 說完就把即將成熟的稻田讓給了那個百姓。
永興縣長聽說這件事後,立刻把那個冒認稻田的百姓抓起來關進監獄,打算按照法律治他的罪。鍾離牧得知後,趕緊跑去縣衙為那個百姓求情。縣長不解地說“您這是在效仿東漢的承宮啊,自己做仁義的事(承宮早年曾把自己種的莊稼讓給別人,因此聞名)。可我是一縣之主,得用法律來約束手下的百姓,怎麽能因為您的個人意願,就違背國家的法令呢?”
鍾離牧聽了,誠懇地說“我本來就不是永興縣人,隻是因為您待人寬厚,才暫時住在這裏。現在就因為幾畝稻子,就要殺了這個百姓,我心裏實在過意不去,哪還有心思繼續留在這兒呢?” 說完就收拾行李,準備返回山陰縣。縣長見狀,趕緊親自跑去挽留鍾離牧,還當場下令釋放了那個百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那個百姓又羞愧又害怕,帶著妻子兒女,把從鍾離牧那裏得到的稻穀舂成六十斛米,親自送到鍾離牧家。可鍾離牧卻緊閉大門,不肯接受。那個百姓沒辦法,隻好把米放在路邊,來來往往的人沒有一個敢拿走。鍾離牧也因為這件事,名聲漸漸傳開,大家都知道他是個仁厚謙讓的君子。(徐眾評論說鍾離牧的行為符合品德高尚者的準則。有人問“像鍾離牧這樣,被人侵犯了利益卻不計較,還反過來幫助侵犯自己的人,做了好事卻不占有功勞,別人送還好處還不肯接受,這不就是仁厚謙讓嗎?” 徐眾回答“這和我聽到的‘仁’的含義不一樣。當年原憲問孔子‘不驕傲自大、不誇耀功勞、不怨恨別人、不貪圖欲望,這樣能算仁嗎?’孔子說‘能做到這些已經很困難了,但能不能算仁,我就不知道了。’孔子還說過‘憎恨不仁的人,這才是仁的表現。’現在那個百姓不勞而獲,冒認別人的稻田,是非常不仁的行為,可鍾離牧卻把稻田讓給他,還幫他求情免罪,這是在對不該謙讓的人謙讓,幫助了不該幫助的人,不是孔子所說的‘憎恨不仁’。如果不憎恨不仁的行為,怎麽能算仁呢?從前蒼梧郡的澆,因為妻子長得漂亮,就把妻子讓給了哥哥;尾生因為堅守和別人的約定,洪水來了也不肯離開,最後被淹死;直躬因為喜歡正直,竟然告發自己的父親偷羊;申鳴因為遵守國法,忠於君主,最終逮捕了自己的父親。忠誠、守信、正直、謙讓,這四種品德都是聖賢所推崇的,可聖賢並不推崇蒼梧澆的謙讓,因為那不符合謙讓的道義;不認可尾生的守信,因為那不是真正的守信;不讚同直躬的正直,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正直;不讚賞申鳴的忠誠,因為那違背了父子親情。現在鍾離牧被人侵犯卻不計較,別人送還好處卻不接受,能做到這些確實很困難,但還不能算仁厚謙讓。聖賢主張‘以恩德回報恩德,以正直回報怨恨’,可鍾離牧卻想用恩德回報怨恨,這是不對的。如果實在沒辦法必須選擇,該怎麽做呢?我還是認同孔子的主張。”)
赤烏五年(公元 242 年),鍾離牧從郎中(宮廷侍衛官)升任太子輔義都尉(輔佐太子的官員),後來又調任南海郡(今廣東廣州附近)太守。(《會稽典錄》記載當時高涼郡(今廣東陽江附近)的賊寇頭目仍弩等人,到處搶劫百姓,殘害官吏,危害一方。鍾離牧不顧郡界的限製,率軍越境征討,隻用了十天時間,就迫使仍弩等人投降。另外,揭陽縣(今廣東揭陽附近)的賊寇頭目曾夏,聚集了幾千人作亂,騷擾地方十多年。朝廷曾懸賞侯爵爵位和一千匹彩絹,招募人去捉拿曾夏,卻始終沒能成功。鍾離牧派人去安撫勸說曾夏,曾夏等人最終放下武器,主動歸順,從此改邪歸正,成為守法的百姓。始興郡太守羊衟給太常滕胤寫信說“鍾離子幹(鍾離牧字子幹),我以前對他了解不多,這次在南海郡親眼看到他治理地方,既能用威嚴和恩德管理軍隊,又能清晰地展現智謀和勇力,加上他品行純潔高尚,有古代君子的風範。” 鍾離牧當時的聲望和受人敬重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他在南海郡擔任太守四年,後來因為生病,才辭去官職。)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