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是儀胡綜傳(一)
字數:4010 加入書籤
是儀,字子羽,是北海郡營陵縣(今山東昌樂附近)人。他原本姓 “氏”,最早在縣裏當小吏,後來到郡府任職。當時的郡相孔融跟他開玩笑,說 “氏” 字就是 “民” 字少了上麵的一橫,不如改成 “是” 字,是儀聽了,就真的把姓改成了 “是”。(徐眾評論說古代設立姓氏,有的根據祖先出生地,有的根據官職名號,有的根據祖先名字,都有講究,是為了明確家族根源。所以說把土地賞賜給人,再賜給他姓氏,這是古代先王定下的製度,目的是讓後人不忘根本、彰顯祖先功德。現在孔融拆字玩梗,憑空製造忌諱,讓是儀改了姓,既忘了祖先,又歪曲了家族本源,實在太荒謬了!孔融這麽教人本就不對,是儀也不該真的改了自己的姓。)
後來是儀投靠了揚州牧劉繇,跟著他到江東躲避戰亂。劉繇的軍隊戰敗後,是儀又遷到了會稽郡(今浙江紹興附近)。
孫權接管江東大業後,專門下了一封措辭優厚的詔書,征召是儀來輔佐自己。是儀到了孫權身邊,很快就得到信任重用,專門負責處理朝廷機密事務,還被任命為騎都尉。
當年呂蒙謀劃偷襲關羽,孫權特意找是儀商量,是儀覺得呂蒙的計策特別好,勸孫權趕緊采納。後來他跟著孫權征討關羽,戰後被封為忠義校尉。是儀還想推辭,孫權卻對他說“我雖然比不上春秋時的趙簡子(趙鞅),可你怎麽就不能像周舍(趙簡子的謀士,以直言敢諫聞名)那樣,主動留在我身邊輔佐呢?”
平定荊州後,孫權把都城遷到武昌(今湖北鄂州),是儀被任命為裨將軍,後來又封為都亭侯,兼任侍中。孫權還想再給他兵權,是儀卻覺得自己沒領兵打仗的本事,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黃武年間(公元 222229 年),孫權派是儀去皖縣(今安徽潛山附近),配合將軍劉邵,打算用誘敵計活捉魏國的曹休。曹休果然上當,率軍前來,結果被吳軍打得大敗。戰後是儀升任偏將軍,不僅能進入皇宮參與處理尚書台的事務,還負責監管朝廷百官,同時審理訴訟案件,孫權還讓他教各位公子讀書學習。
後來孫權把都城遷回建業(今江蘇南京),太子孫登留在武昌鎮守,孫權特意讓是儀輔佐孫登。孫登對是儀特別敬重,不管做什麽事,都會先征求是儀的意見,然後才施行。是儀也因此被進封為都鄉侯。後來他跟著孫登回了建業,又被任命為侍中、中執法,還是像以前一樣,負責監管百官、審理訴訟。
當時典校郎呂壹(負責監察百官的官員),誣陷前江夏太守刁嘉,說刁嘉私下誹謗朝政。孫權勃然大怒,立刻把刁嘉抓進監獄,還派人挨個審問當時在場的人。那些人和刁嘉一起坐過席的,都害怕呂壹的權勢,紛紛說 “確實聽到刁嘉誹謗”,隻有是儀說 “從沒聽過”。
於是是儀被接連審問了好幾天,孫權的詔令也越來越嚴厲,大臣們都嚇得不敢出聲。可是儀始終堅持說“現在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哪敢替刁嘉隱瞞,自找滅門之禍,做個不忠的鬼魂啊!隻是我得把聽到沒聽到的事說清楚,不能憑空捏造。” 他始終按照實情回答,語氣一點都沒動搖。孫權最後也明白是怎麽回事,就放了是儀,刁嘉也因此免了罪。(徐眾評論說是儀作為從外地來東吳做官的人,遇上呂壹這種奸臣作惡,麵對孫權嚴厲的威勢,隨時可能喪命,卻不肯跟著別人一起害人,也不肯為了保命違背道義,真算得上是忠誠勇敢、公正無私的人。就算是春秋時祁奚救叔向、戰國時慶忌救朱雲,也比不上是儀啊!他忠誠卻不討好君主,勇敢卻不畏懼威勢,公正卻不存私心,正直卻不結黨營私,有這四種美德,還加上文采敏捷、為人謙虛、待人溫和,輔佐太子和魯王,既保全了自己,又保住了名聲,實在是應該的!)
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後,孫權特別關注西邊的局勢,派是儀出使蜀漢,去鞏固兩國的盟約。是儀這次出使特別成功,完全符合孫權的心意,後來被任命為尚書仆射(協助丞相處理政務的高官)。
孫權後來立了太子孫和、魯王孫霸,是儀又以尚書仆射的身份,兼任魯王的太傅。是儀覺得太子和魯王的住處太近,容易產生矛盾,就上疏勸諫說“臣私下覺得魯王天生品德高尚,又有文武才能,現在最好的安排,是讓他去鎮守一方,做國家的屏障。這樣既能宣揚他的美德,又能彰顯國家的威勢,是國家的好計策,也是天下百姓所期盼的。隻是臣說話粗俗,沒法把心裏的意思完全說清楚。臣認為,太子和魯王的待遇應該有差別,這樣才能明確上下尊卑的秩序,闡明教化的根本。” 這樣的奏疏,他前前後後上了三四次。擔任魯王太傅期間,他盡心盡力,隻要看到魯王有不對的地方,就會規勸;侍奉君主勤勉,對待他人恭敬。
是儀從不置辦家產,也不接受別人的施舍恩惠,家裏的房子剛好夠自己住。有一次,鄰居家蓋了一座大房子,孫權外出時看到了,就問身邊的人“蓋這座大房子的是誰啊?” 手下人回答“好像是是儀家。” 孫權卻肯定地說“是儀一向節儉,肯定不是他。” 派人去問,果然是別人家。從這事就能看出,孫權對是儀有多了解、多信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是儀穿衣服不講究精美,吃飯也沒有兩道以上的葷菜,還經常救濟貧困的人,家裏連多餘的財物都沒有。孫權聽說後,特意去是儀家探望,還要求看看他家吃的飯菜,甚至親手嚐了嚐,看完、嚐完後不禁歎息,當即下令給是儀增加俸祿賞賜,還賞賜了更多的田地住宅。可是儀卻一再推辭,還因為受到這麽多恩惠而心裏不安。
是儀經常向孫權推薦賢才,卻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孫權還曾責備他,說他不議論政事,也不評價別人的是非。是儀回答說“有聖明的君主在上麵治理國家,臣下隻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臣擔心自己做不好分內的事,實在不敢用自己淺薄的見識,來打擾陛下。”
是儀為東吳效力幾十年,從來沒有犯過過錯。呂壹曾到處告發朝廷的將相大臣,有的大臣甚至被他告發過四五次,可他始終沒找到任何可以告發是儀的地方。孫權感歎說“要是人人都像是儀這樣,還用得著法令規章來約束嗎?”
等到是儀病重臥床時,他留下遺囑,要求用普通的棺材安葬自己,穿平時穿的衣服入殮,務必一切從簡。是儀去世時,八十一歲。
胡綜,字偉則,是汝南郡固始縣(今河南固始附近)人。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到江東躲避戰亂。孫策擔任會稽太守時,十四歲的胡綜成了孫策府裏的門下循行(負責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留在吳郡(今江蘇蘇州附近),和孫權一起讀書學習,兩人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交情。
孫策去世後,孫權繼承兄長的事業,擔任討虜將軍,任命胡綜為金曹從事(負責管理財政、鹽鐵等事務的官員)。胡綜跟著孫權征討黃祖,立下戰功,戰後被任命為鄂縣(今湖北鄂州)縣長。等到孫權升任車騎將軍,把治所遷到京口(今江蘇鎮江),特意把胡綜召回身邊,讓他負責文書工作,和是儀、徐詳一起掌管軍國機密事務 —— 當時東吳軍隊調動、國家重要決策的文書,大多出自他們三人之手。
後來劉備率軍進駐白帝城(今重慶奉節附近),對東吳形成威脅。孫權覺得當時手裏的兵力不足,就讓胡綜去各縣統計能參軍的壯丁,最後一共召集了六千人。孫權把這支部隊編成 “解煩軍”,分為左右兩部,徐詳擔任左部督,胡綜擔任右部督,專門用來應對緊急戰事。
東吳有個叫晉宗的將領,後來背叛東吳投降了魏國。魏國任命晉宗為蘄春太守(蘄春今屬湖北),蘄春離長江隻有幾百裏,晉宗在任上多次率軍騷擾東吳邊境,成為東吳的禍患。孫權忍無可忍,派胡綜和賀齊一起,率領輕裝部隊悄悄前去偷襲。兩人配合默契,成功活捉了晉宗,平定了邊境隱患。胡綜也因功被加封為建武中郎將。
後來魏國冊封孫權為吳王,胡綜和是儀、徐詳也都被封為亭侯,算是跟著孫權一起受了封賞。
黃武八年(公元 229 年)夏天,有黃龍出現在夏口(今湖北武漢附近)。孫權認為這是祥瑞的征兆,趁機登基稱帝,還根據這個祥瑞把年號改成了 “黃龍”。他又下令製作了一麵 “黃龍大牙” 旗,這麵旗常年放在中軍大營裏,各路軍隊進軍或撤退,都要看這麵旗的指向行動。孫權還特意讓胡綜為這麵旗寫一篇賦,胡綜提筆寫下《黃龍大牙賦》,賦中寫道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