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二)

字數:3765   加入書籤

A+A-


    大臣們聽了都覺得這事不靠譜,紛紛反對:“丹楊地勢太險了,還和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個郡接壤,方圓好幾千裏,山裏全是重重山穀。那些躲在深山裏的百姓,從來沒進過城,也沒見過官吏,常年拿著兵器在野外遊蕩,一輩子都待在樹林裏。還有不少逃犯和作惡的人,也都躲在裏麵。山裏還出產銅鐵,他們能自己打造鎧甲兵器。當地人本來就喜歡練武、擅長打仗,爬山越險、穿越荊棘叢,對他們來說就像魚兒遊進深水、猿猴爬上樹木一樣輕鬆。他們還總盯著機會出來搶劫,朝廷每次派兵去打,剛找到他們的藏身之處,他們打仗時像蜜蜂一樣一擁而上,打輸了就像鳥兒一樣四散逃跑。從以前到現在,就沒人能管住他們,這事兒太難辦了!”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聽說後,也覺得兒子這事肯定成不了,還歎氣說:“諸葛恪這孩子,要是辦不成這事,不光不能讓咱們家興旺,反而會讓咱們家族遭遇滅頂之災啊!” 可諸葛恪卻堅持認為自己一定能成功,反複向孫權陳述計劃的可行性。孫權最終被他說服,任命他為撫越將軍,兼任丹楊太守,還賜給他三百名手持棨戟的衛兵。任命儀式結束後,孫權特意讓諸葛恪擺出儀仗,配上鼓吹樂隊,護送他回家。這一年,諸葛恪才三十二歲。
    諸葛恪一到丹楊郡府上任,就立刻給周邊四個郡的屬縣縣令寫信,讓他們各自守住自己的轄區,整頓好手下的隊伍,把那些已經歸順朝廷的百姓,全部集中起來居住。接著他又把自己手下的將領分派出去,讓他們帶兵駐守在深山險要之處,隻做防禦工事、加固防線,不主動和山民交戰。等到山民種的莊稼快成熟時,他就下令士兵去把莊稼全部收割幹淨,連種子都不留。
    山裏的存糧吃完了,新種的莊稼又被收割,那些集中居住的歸順百姓也沒法給他們提供糧食,山民們很快就陷入饑餓困境,隻好漸漸走出深山投降。諸葛恪又下了一道命令:“山民們放棄作惡、歸順朝廷,都要好好安撫,把他們遷到外麵的縣城居住,不能猜忌他們,更不能隨便關押。”
    臼陽縣縣長胡伉抓到一個叫周遺的投降山民。這周遺本是個作惡多端的人,這次是因為實在餓得沒辦法才出來投降,心裏還想著以後再叛亂。胡伉沒管諸葛恪的命令,直接把周遺捆起來送到郡府。諸葛恪一看胡伉違反了自己的規定,當即下令把胡伉斬首示眾,還把這事的經過詳細上報給孫權。
    山民們聽說胡伉因為關押投降的人被處死,終於明白官府隻是想讓他們出來歸順,並沒有惡意,於是老少相扶,紛紛走出深山。到了三年之期,收服的人數果然和諸葛恪當初保證的一樣。諸葛恪自己統領一萬兵馬,剩下的士兵則分給了其他將領。
    孫權為了嘉獎諸葛恪的功勞,派尚書仆射薛綜去慰勞軍隊。薛綜先給諸葛恪等人寫了封信,信中說:“山越人靠著地勢險要,曆代都不肯歸順,朝廷寬鬆時他們就猶豫不決、首鼠兩端,朝廷施壓時他們就像狼一樣警惕逃竄。如今皇帝威嚴震怒,下令讓您率軍西征,朝廷在後方製定精妙策略,軍隊在前線展現強大威勢。將士們的兵器沒沾血,鎧甲沒沾汗,就把為首作惡的人消滅了,山越部眾也都歸順了朝廷。不僅掃蕩了山裏的賊寇,還為軍隊補充了十萬兵力,野外沒有殘留的賊寇,城鎮裏也沒有剩餘的奸人。既鏟除了凶徒,又充實了軍力,就像把野草變成了良草,把鬼怪變成了勇猛的士兵。這固然是國家威嚴震懾的結果,更是您這位元帥親自指揮、治理有方的功勞。就算《詩經》讚美俘虜敵人,《周易》嘉獎斬殺敵首,周朝的方叔、召虎,漢朝的衛青、霍去病,也沒法和您相比啊!您的功勞超過古人,勳業超越前代。皇上心裏特別高興,在遠方都為您讚歎,還想起古代‘四牡’出征的典故和‘飲至’慶功的禮儀,所以特意派我這個朝中近臣,來為您送上犒勞賞賜,表彰您的大功,慰問您的辛勞。”
    之後孫權升任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他為都鄉侯。諸葛恪又請求率軍到廬江、皖口今安徽安慶附近)一帶屯田,還趁機率領輕裝部隊偷襲舒縣今安徽舒城附近),俘獲了當地百姓後返回。後來他又派人遠遠地派出偵察兵,探查地形要道,想趁機攻打壽春今安徽壽縣附近),孫權覺得時機不成熟,沒同意他的計劃。
    赤烏年間公元 238251 年),魏國的司馬懿謀劃著要攻打諸葛恪,孫權正準備派兵支援,可觀測天象的人說這時候出兵不吉利,於是孫權就把諸葛恪的軍隊調到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駐守。
    諸葛恪曾給丞相陸遜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楊敬叔楊竺)跟我聊起當下的看法,他覺得現在有才能的人快沒了,堅守道德和功業的人沒剩幾個,咱們應該互相扶持,像車輪和車軸一樣互相配合,對上讓國家事務興盛,對下互相珍惜情誼。他還痛恨現在社會上喜歡互相誹謗詆毀的風氣,讓已經有成就的人受到損害,讓正要提拔的人心裏不痛快。我聽了這話特別感慨,真心覺得他說得對。
    我認為君子不能對一個人求全責備。從前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才能出眾的隻有七十二人,像子張、子路、子貢這些人,都有接近聖人的品德,可還是各有缺點:子張做事有些偏激,子路言行有些魯莽,子貢不遵守孔子的教誨。何況比他們差的人,哪能沒有缺點呢?可孔子並沒有因為這些人的缺點就不把他們當朋友,也沒有因為別人的短處就忽略他們的長處。
    再說現在選拔人才,應該比古代更寬鬆些。為什麽呢?現在天下局勢複雜多變,可賢能的人又少,國家的官職常常沒人勝任。隻要這人本性不壞,又願意為國家出力,就該鼓勵提拔,讓他們在合適的職位上發揮作用。要是在小細節、私人品行上有一點不足,都該寬容對待,沒必要一一追究。
    而且對待士人,實在不能過於苛刻挑剔。要是太苛刻,就算是聖賢之人也會被挑出毛病,何況是普通人呢?所以說,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就很難,用普通人的標準看待別人就容易,這樣才能分清賢人和愚人。
    從漢朝末年以來,中原的士大夫像許子將許劭)這類人,之所以互相誹謗,有的甚至招來災禍,根本原因並不是有多大的仇恨,隻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完全符合禮儀,卻用極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自己做不到禮儀規範,別人就不會服;用嚴苛的標準要求別人,別人也承受不了。對內不服對方的行為,對外承受不了對方的指責,就難免互相怨恨。怨恨一產生,小人就會趁機挑撥。一旦有小人挑撥,那些反複傳播的讒言、逐漸滲透的詆毀就會接連而來,就算是最明智、最親近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也很難判斷清楚,何況本身就有矛盾、又不夠明智的人呢?
    所以從前張耳、陳餘最後鬧到互相殘殺,蕭育、朱博沒能一直保持友好,根源都在這兒啊!要是不忽略小過錯,對細微之處互相指責,時間長了就會家家戶戶互相怨恨,整個國家都找不到品行完美的人了。”
    諸葛恪知道陸遜之前可能因為某些事對自己有疑慮,所以特意寫了這封信,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也讚同陸遜的想法。後來恰逢陸遜去世,孫權升任諸葛恪為大將軍,授予他符節,讓他駐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接替陸遜掌管荊州的事務。
    過了一段時間,孫權身體越來越差,可太子孫亮年紀還小,孫權就下詔征召諸葛恪回朝,任命他以大將軍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又讓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共同輔佐太子。等孫權病得快不行了,他特意召見諸葛恪、孫弘,還有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把後事托付給這幾個人。《吳書》記載:孫權臥病在床時,一直在考慮該把國事托付給誰。當時朝中大臣幾乎都看好諸葛恪,孫峻也上奏說,諸葛恪有才能、能擔當輔政重任,可以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孫權一開始還擔心諸葛恪性格太剛愎自用,可孫峻堅持說,現在朝中大臣沒人能比得上諸葛恪,反複擔保他靠譜,孫權這才下定決心征召諸葛恪回朝。後來孫權把諸葛恪等人叫到自己的臥室,讓他們在病床前接受遺詔。孫權虛弱地說:“我已經病得不行了,恐怕咱們再也見不到了,以後所有事,就全托付給你們了。” 諸葛恪忍不住抽噎著流淚說:“臣等都蒙受陛下的厚恩,一定會以死來奉行您的遺詔,懇請陛下安心養神,少些思慮,別再為國家外事操心了。” 孫權隨即下詔給相關官員,規定所有事務都由諸葛恪統一管理,隻有涉及殺人的重大決策,才需要上報給太子。之後朝廷還為諸葛恪修建了府邸,安排了護衛人員,大臣百官拜見他的禮儀規格,也都製定了明確的等級次序。要是有不方便執行的法令,諸葛恪可以一條條列出來上報,孫權都會同意修改。朝廷內外因此一片和睦,官員百姓都滿心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