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三)
字數:3510 加入書籤
第二天,孫權就去世了。孫弘一直和諸葛恪不和,怕諸葛恪掌權後找自己算賬,就隱瞞了孫權去世的消息,還想偽造詔書除掉諸葛恪。孫峻得知後,趕緊把這事告訴了諸葛恪。諸葛恪趁機邀請孫弘來商議國事,等孫弘一到,就在座位上把他殺了,隨後才正式公布孫權的死訊,為孫權服喪。
事後,諸葛恪給擔任公安督的弟弟諸葛融寫了封信,信中說:“這個月十六日乙未,先帝孫權)拋下天下百姓離世了,朝廷上下無論官員大小,沒有不傷心哀悼的。咱們父子兄弟,都蒙受先帝的特殊恩寵,可不是普通的臣仆,所以我悲痛萬分,肝腸都像要裂開一樣。皇太子在丁酉日登基即位,我心裏又悲又喜,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做。我接受先帝的遺命,輔佐年幼的君主,私下裏估量自己,才能遠比不上西漢的博陸侯霍光,卻承擔了像周公旦輔佐周成王那樣的重托,既怕辜負了先帝托付的信任,又擔心自己做不到像蕭何輔佐劉邦那樣的成效,所以心裏又擔憂又慚愧,整日惶恐不安,要考慮的事太多了。而且百姓本來就容易對君主有不滿,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被大家盯著,這種日子哪能輕易度過呢?如今我憑著愚笨的資質,處在太子太傅的位置上,困難多卻智謀少,責任重卻謀劃淺,身邊又能有誰像嘴唇和牙齒那樣幫襯我呢?近代漢朝,有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勾結作亂,還有上官桀謀反的變故,我現在正處在這樣的敏感時刻,哪敢貪圖安逸呢?另外,弟弟你駐守的地方,和敵軍的地盤像犬牙一樣交錯,現在這個時候,你要趕緊整頓軍備,激勵將士,比平時更加警惕戒備,時刻想著就算冒萬死風險,也不能顧惜自己的性命,用這樣的態度報答朝廷,才不辜負咱們先人的期望。還有,各位將領駐守的區域都有明確劃分,還要擔心敵軍聽說先帝去世的消息,會趁機肆意侵犯劫掠。邊境各部門已經另外下達了規定,你手下的將領,不能隨便丟下自己防守的地方,擅自趕來奔喪。雖然咱們心裏都悲痛不舍,想見麵悼念先帝,但公事要比私事重要,就像當年周公旦的兒子伯禽,父親去世後還得鎮守封地、領兵作戰一樣。要是有人敢違背規定,這可不是小事。用親近之人的規範來糾正疏遠之人的行為,這是古人留下的明確訓誡啊。”
之後,諸葛恪正式被任命為太傅。他上任後,立刻廢除了專門監視官員百姓的 “視聽” 機構,撤銷了負責監察的校官,赦免了百姓拖欠的賦稅,取消了關稅,一心推行恩惠政策,官員百姓沒有不高興的。諸葛恪每次出入宮廷或府邸,百姓們都伸長脖子,想看看他的樣子。
當初,孫權在黃龍元年公元 229 年)把都城遷到建業,黃龍二年公元 230 年)修築了東興堤,用來阻擋湖水。後來朝廷征討淮南時,因為東興堤影響戰船在內河行駛,就把它廢棄了,再也沒修複。諸葛恪在建興元年公元 252 年)十月,召集部眾到東興,重新修築了大堤,還在大堤左右兩側依著山勢,修建了兩座城池,各留下一千名士兵駐守,讓全端、留略負責守城,自己則率領大部隊返回。
魏國認為吳軍進入了自己的領土,覺得受到了侮辱,就命令大將胡遵、諸葛誕等人率領七萬大軍,準備圍攻這兩座城池,還要毀掉東興堤。諸葛恪立刻率領四萬兵馬,日夜趕路前去救援。胡遵等人下令讓手下各軍搭建浮橋渡過河水,在東興堤上擺開陣勢,又分兵去攻打兩座城池。可這兩座城池建在地勢高處,特別險峻,魏軍一時根本攻不下來。
諸葛恪派將軍留讚、呂據、唐谘、丁奉帶領前鋒部隊先去迎戰。當時天氣寒冷,還下著雪,魏軍將領們正聚在一起喝酒取暖,看到留讚等人帶的士兵不多,而且士兵們都卸下了鎧甲,手裏沒拿長矛大戟,隻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光著身子沿著東興堤攀爬,魏軍將領們都哈哈大笑,沒立刻下令整兵迎敵。
吳軍士兵趁機爬上堤岸,一上岸就擊鼓呐喊,揮舞著刀亂砍。魏軍瞬間被嚇慌了,四散逃跑,士兵們爭相湧向浮橋,想渡河逃走,結果浮橋被擠斷了,很多人掉進河裏,還有人互相踩踏。樂安太守桓嘉等人當場戰死,魏軍一共死了好幾萬人。之前背叛東吳投靠魏國的將領韓綜,當時擔任魏軍的前軍督,也在這場戰役中被斬殺。吳軍繳獲了幾千輛戰車、幾千匹牛馬驢騾,軍用物資堆積如山,之後整頓軍隊勝利返回。
戰後,朝廷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授荊州、揚州牧,總領全國軍事,還賞賜他一百斤黃金、兩百匹馬、一萬匹絲織品。
打了這場勝仗後,諸葛恪漸漸生出了輕敵之心。他在十二月打贏東興之戰,到了第二年春天,就又想出兵攻打魏國。《漢晉春秋》記載:諸葛恪派司馬李衡去蜀國勸說薑維,想讓蜀國和東吳一起出兵伐魏。李衡對薑維說:“古人說過,聖人也不能創造時機,但時機來了就不能錯過。現在魏國的大權落在權臣手裏,朝廷內外互相猜忌、隔閡很深,軍隊在外麵打了敗仗,百姓在國內心懷怨恨,從曹操以來,魏國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露出這麽明顯的亡國跡象。要是咱們大舉進攻,讓東吳攻打魏國東邊,蜀國攻打魏國西邊,魏國要是派兵救西邊,東邊就會兵力空虛;要是重點防守東邊,西邊的防備就會薄弱。咱們用訓練有素的精銳軍隊,攻打兵力空虛或防備薄弱的敵人,肯定能打敗他們!” 薑維聽從了李衡的建議。)
朝中大臣們都覺得,軍隊多次出征已經疲憊不堪,就一起勸諸葛恪別再出兵,可諸葛恪根本不聽。中散大夫蔣延甚至不顧情麵,堅持勸諫,最後被諸葛恪讓人架著推出了大殿。
諸葛恪見大臣們都反對,就專門寫了篇文章,想說服眾人:“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不能有兩個君主。要是君主不想著統一全國,還想讓江山代代相傳,從古到今就沒這種事。
從前戰國的時候,各國諸侯都覺得自己兵力強、地盤大,還能互相支援,以為這樣就能讓國家傳下去,沒人能威脅到自己。他們放縱自己的想法,懶得辛苦打仗,結果讓秦國慢慢強大起來,最後把各國都吞並了 —— 這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
再說前些年,劉表在荊州有十萬兵馬,糧食財物堆得像山一樣多,可他沒趁曹操還弱小的時候跟他較量,反而看著曹操一點點變強,還吞並了袁紹的勢力。等曹操平定北方後,帶著三十萬大軍來打荊州,那時候就算有聰明人居中謀劃,也想不出辦法了,劉表的兒子隻能乖乖投降,最後成了曹操的俘虜。
其實,敵國之間本來就想互相吞並,就像仇人之間總想除掉對方一樣。要是留著仇人讓他變強,災禍要麽落在自己身上,要麽落在後代身上,不能不長遠考慮啊!從前伍子胥說:‘越國用十年時間繁衍人口、積累物資,再用十年時間訓練軍隊,二十年後,吳國恐怕要變成一片沼澤了!’夫差覺得自己國力強大,聽了這話毫不在意,還殺了伍子胥,一點不防備越國,到最後戰敗後悔,哪還有用呢?越國比吳國弱小,尚且能給吳國帶來災禍,何況是比越國更強的敵人呢?
從前秦國隻占有函穀關以西的地盤,還能吞並六國;現在魏國占有秦、趙、韓、魏、燕、齊這九州之地,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出兵馬、出人才的地方。現在把魏國跟古代的秦國比,地盤大好幾倍;把咱們吳國和蜀國跟古代的六國比,還不到六國的一半大。
可現在咱們之所以能跟魏國抗衡,隻是因為曹操當年的老兵差不多都死光了,新一代的年輕人還沒完全長大 —— 這正是魏國兵力衰弱、還沒強盛起來的時候。加上司馬懿先殺了王淩,自己沒多久也死了,他的兒子年紀小、能力弱,卻要承擔重任,就算有有智謀的人,也沒機會施展本事。現在去打魏國,正是他們最困難的時候。
聖人都抓緊時機行動,說的就是現在啊!要是順著大家想偷懶、圖安逸的心思,覺得靠著長江天險就能讓國家傳下去,不管魏國的發展變化,隻看現在就輕視以後,這就是我一直歎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