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五)
字數:3652 加入書籤
酒過三巡,孫亮借口有事,先回了內宮。孫峻起身說要去廁所,趁機脫掉長袍,換上便於行動的短服,再出來時突然大喝:“有詔書,捉拿諸葛恪!”《吳錄》記載:孫峻提著刀喊出這句話時,孫亮站起來說:“不是我要這麽做!不是我要這麽做!” 乳母趕緊把孫亮拉回內宮。《吳曆》說:孫峻先把孫亮請進內宮,然後才出來喊 “有詔書”,這和《三國誌》本傳的記載一致。裴鬆之認為:孫峻要假傳詔書,應該像本傳和《吳曆》說的那樣,不會像《吳錄》記載的那樣讓孫亮當場表態。)
諸葛恪嚇得趕緊起身,想拔劍反抗,可還沒等他拔出劍,孫峻的刀就已經砍了過來。張約從旁邊衝過來砍孫峻,隻砍傷了孫峻的左手;孫峻反手一刀,就砍斷了張約的右臂。皇宮裏的侍衛們見狀,都紛紛衝上大殿。孫峻大聲喊道:“我們要抓的隻有諸葛恪,他已經死了,大家都把刀收起來!” 之後讓人清理了地上的血跡,竟然又接著設宴喝酒。《搜神記》記載:諸葛恪被殺時,他的妻子正在家裏,對婢女說:“你身上怎麽有血腥味?” 婢女說:“沒有啊。” 過了一會兒,血腥味更濃了,妻子又問婢女:“你眼神怎麽不對勁?” 婢女突然跳起來,頭都快碰到房梁,擼起袖子、咬著牙喊道:“諸葛公被孫峻殺了!” 家裏大小人這才知道諸葛恪死了,沒過多久,官府的士兵就找上門來。《誌林》記載:當初孫權病重,召諸葛恪輔政。諸葛恪臨走前,大司馬呂岱告誡他:“現在天下多難,你以後做每件事都要‘十思而後行’。” 諸葛恪卻反駁:“從前季文子做每件事都要想三次才行動,孔子還說‘想兩次就夠了’,現在您讓我想十次,這不是明著說我能力差嗎?” 呂岱被說得無話可答,當時人都覺得諸葛恪這話太不妥當。虞喜說:把天下這麽重的擔子托付給一個人,讓大臣行使君主的權力,這本來就很難;要是還不采納眾人的意見、不聽取普通人的建議,不虛心接受批評,總覺得自己做得夠好,那肯定成不了大事、立不了大功。何況呂岱是國家的老臣,見識深遠,用 “十思” 提醒諸葛恪,卻被諸葛恪當成是嫌棄自己能力差,這是諸葛恪的疏忽,也是他缺乏機敏和遠見的表現。要是他能順著 “十思” 的意思,多跟人商量國家大事,聽到好建議就立刻采納,接受勸諫時毫不遲疑,哪會落得在大殿上被殺、死在奸臣手裏的下場呢?世人隻驚歎諸葛恪口才好、反應快,卻嘲笑呂岱被反駁得說不出話,沒人考慮他最終的安危 —— 這就像隻喜歡春天花草的繁盛,卻忘了秋天果實的甘甜啊!從前魏國攻打蜀國,蜀國人率軍抵抗,軍隊嚴陣以待,六軍調動頻繁,士兵們都穿上鎧甲,緊急文書不斷傳來。費禕當時是蜀軍元帥,肩負國家重任,卻還跟來敏下棋,一點不顯得厭倦。來敏臨別時說:“您肯定能打敗敵人。” 這是說費禕心裏早就有了周密的計劃,所以表麵上才不慌不忙。可常璩字長寧)卻認為,君子遇到大事應該謹慎,要多謀劃才能成功。而且蜀國是個小國,又麵臨強大的敵人,當時的計劃不是防守就是作戰,哪能自滿、一點不擔心呢?費禕這種性格上的寬鬆隨意,不注意細節,最後被投降過來的郭修殺害 —— 這不就是之前的征兆,最終釀成了災禍嗎?之前聽說常璩評價費禕,現在又看到諸葛恪反駁呂岱,這兩件事本質一樣,所以一起記載下來,好讓後人引以為戒,永遠作為借鑒。)
在這之前,建業一帶流傳著一首童謠:“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 反過來讀,就是 “石子岡”。建業城南有片高地叫石子岡,很多人死後都葬在那裏;“鉤落” 是裝飾皮帶的物件,當時人叫 “鉤絡帶”。諸葛恪死後,果然被人用蘆葦席裹住身體,用竹篾捆住腰,扔到了石子岡上。《吳錄》記載:諸葛恪死的時候,五十一歲。)
諸葛恪的長子諸葛綽,原本擔任騎都尉,之前因為和魯王孫霸有往來勾結,孫權把他交給諸葛恪,讓諸葛恪好好管教。可諸葛恪沒手下留情,直接用毒酒殺了他。他的二兒子諸葛竦,任長水校尉;小兒子諸葛建,任步兵校尉。兄弟倆聽說父親被殺,趕緊用車子載著母親逃跑。
孫峻立刻派騎督劉承去追,在白都這個地方追上了諸葛竦,當場把他殺了。諸葛建僥幸渡過長江,想往北逃去魏國,可才跑了幾十裏地,就被追兵抓住了。諸葛恪的外甥、都鄉侯張震,還有常侍朱恩等人,也都被滅了三族 —— 家裏上上下下,隻要沾親帶故的,全沒能幸免。
其實早在之前,諸葛竦就多次勸說父親收斂行事,可諸葛恪根本不聽。諸葛竦一直擔心家裏會遭大禍,整天憂懼不安。等到諸葛恪父子被殺,屍體在街市上放了好多天,臨淮人臧均實在看不下去,就上奏疏請求為諸葛恪收屍安葬。
他在奏疏裏說:“臣聽說,雷電再猛烈,也不會持續一整個早上;大風再狂暴,也很少刮一整天。就算是天地的威嚴,都不會一直持續;帝王的怒氣,也不該發泄到極致、不留餘地。臣雖然狂妄愚笨,不懂忌諱,卻還是敢冒著殺頭的風險,懇請陛下像天地降下雲雨滋潤萬物那樣,給諸葛恪一絲寬恕。
回想已故太傅諸葛恪,繼承了祖父、父親流傳下來的功業 —— 他的伯叔父輩趕上漢朝滅亡、天下三分,分別在魏、蜀、吳三國任職,都忠心勤勉,讓家族事業興旺。到了諸葛恪這一代,在吳國長大,受朝廷教化培養,成了有名的才俊,侍奉陛下幾十年,一開始並沒有謀反的心思。先帝還把他當成伊尹、周公那樣的重臣,托付國家大事。
可諸葛恪性格本來就剛愎自用,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不懂得恭敬地守護國家權柄、讓國內安定。他三次發動大軍出征,勞民傷財,把府庫裏的財物都耗空了;還獨斷專行,隨便修改國家法令,用刑罰脅迫眾人,不管官員百姓,都嚇得不敢出聲。
侍中、武衛將軍指孫峻)和臣等一起接受先帝的托孤遺詔,眼看諸葛恪越來越奸邪暴虐,怕他早晚要攪亂天下、顛覆國家,才鼓起勇氣,憑著上天都能感受到的威嚴怒氣,謀劃比神明還周全的計策,用遠超荊軻、聶政的智勇,親手拿著刀在大殿上殺了諸葛恪。這份功勞,比漢朝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誅滅呂氏還大。
國家的大禍害一除,全軍上下都歡呼雀躍,連日月都仿佛更明亮了,社會也沒發生動蕩 —— 這實在是宗廟神靈保佑、上天和百姓都認可的好事啊!可現在諸葛恪父子三個人的頭,在街市上掛了好多天,圍觀的人有好幾萬,罵聲此起彼伏。國家的重刑,確實震懾了所有人,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親眼看到了這場景。
可人心就是這樣:看到事物到了極致,就會生出相反的情緒。當初諸葛恪位高權重,天下沒人能和他相比,當了這麽多年的輔政大臣,現在卻像禽獸一樣被誅殺,看久了,心裏難免會生出憐憫。何況他已經死了,和泥土混在一起,就算再挖墳砍屍,也沒法再傷害他了。
懇請陛下效仿天地的仁厚,怒氣別超過十天,讓他的同鄉、舊部下或者百姓,用普通士兵的衣服給他穿上,再用三寸厚的薄棺把他埋了。從前項羽死後,劉邦還給他安葬的地方;韓信被殺後,也得到了收斂的恩惠 —— 劉邦也因此贏得了賢明的名聲。
希望陛下能有三皇那樣的仁德,拿出憐憫之心,讓國家的恩澤施及這具受刑的屍體,讓他得到最後的寬恕。這樣既能在天下傳揚陛下的美名,又能勸誡世人,豈不是一件大事!從前欒布擅自給彭越收屍,臣其實不讚同他的做法 —— 他沒先請示君主,就自作主張抒發私情,最後沒被殺,實在是僥幸。現在臣不敢擅自表露心意,隻敢親手寫這封奏疏,冒昧地向陛下請求,懇請陛下體察我的苦心。”
孫亮和孫峻看了奏疏,終於同意讓諸葛恪的舊部下收斂他的屍體,大家這才去石子岡找到了他的遺體。《江表傳》記載:後來有大臣請求為諸葛恪立碑,刻上他的功績,博士盛衝認為不該這麽做。孫休說:“他夏天出兵,士兵死傷無數,卻沒立下半點功勞,算不上有能力;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最後死在小人手裏,算不上有智慧。盛衝說得對。” 立碑的事也就擱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