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評選背後的故事

字數:2569   加入書籤

A+A-


    評選背後的故事
    國家醫學科學院的資料室裏,顧承川的放大鏡在李小南的 ai 算法專利證書上停留了三分鍾。泛黃的燈光下,他用紅筆在 “主要貢獻者” 一欄重重圈住 “李小南” 三個字,旁邊標注:“該技術使農村假藥識別效率提升 60,直接惠及 83 萬偏遠地區患者。”
    “顧主任,這部分該寫您的指導啊!” 實習生小林看著材料急得跺腳,“沒有您把關,我們根本改不出這麽精準的模型......” 顧承川頭也不抬,繼續翻著阿依古麗的邊疆監管報告:“寫清楚是誰在沙漠裏被馬踢斷過韁繩,是誰在戈壁灘用體溫焐熱過凍壞的檢測儀。” 他的手指劃過報告裏 “徒步 72 小時押送假藥證據” 的段落,“這些,比我的名字重要百倍。”
    答辯前夜,顧承川把李小南和阿依古麗叫到辦公室。李小南抱著一摞數據分析圖,阿依古麗的馬靴還沾著從邊疆帶回的沙土。“明天答辯,你們倆負責主講。” 顧承川推過兩台檢測儀,“這台‘青岩一號’,是李小南熬壞三台電腦做出來的;這台‘邊疆衛士’,跟著阿依古麗摔過七次馬。” 他敲了敲儀器外殼,“記住,評委們要看的,不是我的白大褂,是你們袖口的泥漬。”
    答辯現場,當顧承川說出 “接下來,請我的同事李小南博士介紹 ai 預警係統” 時,全場嘩然。李小南走上講台,鏡片上蒙著白霧,卻在看到台下老周舉著的虎娃照片時突然鎮定 —— 照片背麵,是顧承川寫的:“每個數據點,都是虎娃們的心跳。” 他指著大屏幕上的監管地圖,每個閃爍的紅點都關聯著一個年輕工作者的故事:“這裏是小王凍傷的青海牧區,這裏是小吳被威脅的涼山深處......”
    媒體采訪環節,記者們舉著話筒湧向前:“顧教授,您如何評價自己在農村藥品監管體係中的作用?” 顧承川側身讓開,把阿依古麗推到鏡頭前:“該讓大家聽聽,這個在沙漠裏弄丟過三次水袋的姑娘,是怎麽讓假藥販子聞風喪膽的。” 阿依古麗的手在發抖,卻想起顧承川在她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時說的話:“別怕,你背後是整個邊疆的牧民。”
    “我們村的冷鏈車,是李小南大哥蹲在雪地裏調試了三天三夜!” 虎娃的聲音突然從視頻連線裏傳來,孩子舉著智能藥盒跑過青岩村的曬穀場,“顧爺爺說,這個盒子裏裝的不是藥,是哥哥姐姐們的心血!” 鏡頭掃過老周,老人正把顧承川的評選材料貼在衛生室牆上,旁邊是李小南和阿依古麗的照片:“俺們老百姓不懂院士,隻知道誰把藥箱背進了咱心窩。”
    最讓年輕人震撼的,是顧承川在國際醫學論壇上的發言。當外籍專家盛讚 “顧氏監管體係” 時,他卻展示了一組對比圖:左側是自己在實驗室的背影,右側是二十個年輕工作者在基層的照片。“這個體係的名字,應該叫‘中國基層醫者’。” 他的手指劃過阿依古麗騎馬的剪影,“當她的馬累死在戈壁時,我在辦公室吹著暖氣改論文 —— 這樣的成果,不屬於我。”
    評選委員會的會議室裏,老院士們傳閱著顧承川提交的附加材料:三十七個年輕工作者的事跡匯編,每個故事都配有現場照片和患者證言。青海的卓瑪用藏文寫著:“李醫生的檢測儀,比活佛的轉經筒還靈驗”;貴州的村醫畫著簡筆畫:“顧主任讓我們知道,當醫生,要像樹一樣,根紮在土裏,枝伸向天空。”
    “顧教授,您這是在給自己‘拆台’啊!” 工程院院士又好氣又好笑,“別人參選都拚命貼金,您倒好,把功勞全分給年輕人。” 顧承川摸著胸前的聽診器,那是李建國留給他的,金屬表麵還帶著體溫:“當年老院長把院士名額讓給我時,說‘醫者的勳章,該戴在能讓更多人活下來的人胸前’。現在,我不過是把勳章摘下來,給更需要的人別上。”
    公示期的某天深夜,顧承川的辦公室來了位不速之客 —— 小王抱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孩子的小毛衣上別著微型檢測儀掛件,是媽媽用臨床廢棄材料做的。“顧主任,” 小王的聲音發顫,“我女兒的名字,想叫‘承新’,繼承的承,新生的新......” 顧承川的喉嚨突然發緊,想起在玉樹地震中,這個年輕人為了保護數據,用身體擋住坍塌的牆體。
    評選結果揭曉前夜,顧承川帶著李小南和阿依古麗回到青岩村。月光下,新衛生院的智能藥櫃閃爍著藍光,像極了七年前他們第一次接通追溯係統時的場景。虎娃已經能跑著遞藥,老周的監管站裏,年輕人的照片和顧承川的證書並排掛著。“看,” 顧承川指著照片裏李小南熬紅的雙眼,“這才是院士該有的樣子 —— 眼裏有血絲,心裏有百姓。”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評選公示欄上,顧承川的名字旁邊,並列著李小南、阿依古麗等十位年輕工作者的名字。公示下方,用小字標注著:“本次評選首次設立‘基層醫學傳承獎’,以表彰在一線默默奉獻的年輕醫者。” 而此刻的顧承川,正在給來自全國的村醫們上課,黑板上寫著:“真正的傳承,不是把名字刻在榮譽牆上,而是讓更多人,在基層的土地上,長出新的希望。”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