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退休儀式籌備
字數:2167 加入書籤
                    退休儀式籌備
    深秋的銀杏葉鋪滿醫院小徑,李小南的皮鞋踩過落葉,發出細碎的聲響。他攥著院辦的策劃案,指節發白 —— 那頁 “顧承川教授退休儀式流程” 的標題下,“紀念冊製作”“影像資料收集” 的任務欄被紅筆圈了又圈。
    “李醫生,這是顧主任二十年前的出診記錄。” 檔案室的王大姐遞來泛黃的筆記本,紙頁間飄落的車票上印著 “青岩村” 的郵戳。李小南摸著筆記本裏夾著的草藥標本,突然想起導師常說:“真正的醫者,病曆本上不該隻有數據,還要有患者的呼吸聲。”
    會議室成了臨時工作室,阿依古麗的馬靴踩過滿地的照片,邊疆的沙土落在 “顧承川從醫軌跡圖” 上。她舉著張褪色彩照:顧承川蹲在昆侖山腳下,給藏族孩子聽診,白大褂浸著雪水,卻把唯一的毛毯裹在患兒身上。“這張,” 她的聲音帶著哽咽,“牧民們說要繡在經幡上。”
    小王的工作台堆滿了老物件:編號 “072” 的手術鉗、磨破的皮質聽診器盒、寫滿公式的白板照片。他戴著白手套修複泛黃的底片,突然停在一張七年前的深夜合影 —— 顧承川靠在實驗室長椅上睡著了,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患者送的幸運石,身後的白板寫著 “人工心髒第 23 次失敗”。
    “李哥,患者聯誼會送來了這個。” 實習生小吳抱著紙箱進門,裏麵是二十三個玻璃瓶,每個都裝著不同的泥土:青岩村的紅土、昆侖山的雪粒、雲南梯田的黏土。瓶身貼著字條:“顧大夫的腳印,踏過的每寸土地都在發光。”
    最費心思的是紀念冊排版。李小南將內容分成三部分:“聽診器裏的中國” 記錄基層義診,“手術燈下的十年” 展現人工心髒研發,“白大褂的溫度” 收錄患者留言。當看到陳陽寫的 “您教會我,心髒不僅是器官,更是希望的引擎”,他的筆尖在紙上洇開墨漬。
    財務總監抱著舊賬本出現時,李小南正在調試當年的科研數據。“顧主任把專家會診費都捐給了邊疆藥站,” 中年人推了推眼鏡,賬本裏掉出張皺巴巴的匯款單,“這是他第 137 次匿名捐款。” 基建科科長扛著段生鏽的鋼架進門:“地下二層通風井的舊支架,顧主任當年親自鑽進去測量的。”
    阿依古麗突然想起什麽,從馬鞍袋裏掏出個羊皮筒,裏麵是邊疆牧民手繪的唐卡 —— 顧承川戴著白大褂,背後是展翅的雄鷹,下方用藏文寫著 “生命的守護者”。“他們說,” 她的睫毛沾著細沙,“這是第一個被畫進唐卡的漢族醫生。”
    儀式前三天,李小南帶著團隊布置場地。他堅持將主背景設為青岩村的曬穀場照片,顧承川蹲在中間,周圍圍著笑鬧的孩子,身後是新落成的衛生室。“這裏,” 他指著照片角落,“是顧主任第一次教虎娃摸脈搏的地方。”
    紀念冊的最後一頁留白,李小南盯著空白處,突然提筆寫下:“您教會我們,醫學不是冰冷的公式,是把每個患者的名字,都刻進生命的年輪。” 他不知道,此刻在千裏之外的青岩村,虎娃正帶著孩子們折千紙鶴,準備掛滿儀式現場的許願樹。
    退休儀式前夜,李小南獨自留在會議室。他撫摸著展櫃裏的舊物:顧承川的白大褂袖口磨出毛邊,手術鞋的鞋底薄得能看見紋路,就連那支退休文件上的鋼筆,筆帽都缺了個角。當燈光熄滅時,他看見紀念冊封麵的燙金字在黑暗中發亮 ——“仁心永動:顧承川從醫紀實”。
    走廊傳來輕輕的腳步聲,張大媽拄著拐杖站在門口,胸前的人工心髒檢測儀閃著微光。“小李啊,” 老人遞上包得嚴實的布包,裏麵是雙千層底布鞋,“給顧大夫的,他那雙皮鞋早該換了。” 李小南接過布鞋,感受到鞋底凹凸的針腳,突然想起顧承川常說:“醫者的路,要走得穩,更要走得暖。”
    當第一縷陽光爬上紀念冊的封麵,李小南看著團隊熬紅的雙眼,突然明白:這場儀式不是告別,而是將顧承川用三十年光陰書寫的醫者仁心,化作種子,埋進每個參與者的心裏。就像青岩村的溪流,無論流向何方,始終帶著泥土的溫度,奔向生命的海洋。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