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議政事
字數:5556 加入書籤
文德帝的禦書房。
眾臣行過大禮後,按品級入座。
陸沉坐在最靠近禦案的位置。
禦案上放著剛收到的軍報,文德帝沉聲說道。
“今日緊急召眾位愛卿入宮,是軍機處剛剛收到西北軍營八百裏加急軍報。”
“邊境地帶,北帝國又有異動,他們的鐵騎軍隊正在聚集。”
文德帝麵色凝重,目光掃過在座的諸位大臣。
自他登基以來,朝中大事小情從無間斷。
但比起外敵來犯,這些也都算不得什麽。
“北帝國向來對我朝領土野心勃勃,此次異動,不知又有何陰謀。”
一時間,禦書房內氣氛緊張,眾臣皆低頭沉思。
老丞相偷瞄了陸沉一眼,率先起身,拱手道。
“陛下,北帝國此次異動,或許是得知了鎮國大將軍和眾多將領不幸隕落。”
“當下西北軍營無大將坐鎮,敵軍打著趁虛而入的主意。”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臣皆是垂首不語。
老丞相說的不假。
去往西北軍營徹查的欽差大臣雖還未回京複命。
但這些大臣都是在朝中浸營多年。
憑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廣泛的人脈,也大致知曉了西北軍營的內幕。
要說造成西北軍營大將們隕落的罪魁禍首睿王已經不在人世。
幕後推波助瀾的先帝也已經駕崩。
可他們臨死還給大齊國留下一個爛攤子。
鎮國大將軍和一眾將領遭人暗害,不幸身亡,讓西北防線出現了巨大的缺口。
北帝國此時蠢蠢欲動,顯然是想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陸沉思緒流轉。
他曾去過西北邊境,對那邊的地形布防都有所了解。
且父親在世時,在兵法戰略排兵布陣上對他也是傾囊相授。
如今父親不在了。
他又得陛下賞識,身居高位。
此番西北戰事將起,正是自己該為國效忠之時。
北帝國的鐵騎軍隊一直是父親此生勁敵。
當兒子的更該接過父親留下的重擔。
思及此,陸沉毅然起身。
“陛下,西北乃我朝門戶,不容有失。”
“臣願掛帥出征,帶領西北軍營的將士們擊退北帝國的鐵騎軍,守住我朝疆土!”
坐在禦案後的文德帝微微動容,但卻不舍得讓陸沉去往西北邊境。
文德帝更想陸沉能留在京城,為他出謀劃策。
剛坐上這皇位,朝中局勢同樣不容小覷。
有陸沉在身邊輔佐,他便能多一份安心。
還不待文德帝說話,兵部尚書便出言反對。
“萬萬不可,齊國公身居高位怎可以身涉險?”
“且齊國公在軍事方麵並無建樹,下官建議讓有實戰經驗的將軍去往西北軍營更加合適。”
兵部尚書這話得到好幾個大臣的一致認同。
軍機處的樞臣行至禦案前,行禮說道。
“陛下,西北軍營如今雖沒有主軍元帥,但駐守在邊境的兵士仍有近二十萬之數。”
“下官聽聞齊國公武藝高強,但個人武力終究難以左右一場大規模戰事。”
“如今當從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中選拔,方能應對北帝國的虎狼之師。”
陸沉聞言倒是不好再堅持己見。
皆因這次前往西北邊境的主將,必然會接受西北軍營近二十萬將士的兵符。
他若一味堅持,反倒顯得自己居心叵測,有掌控兵權之嫌。
這便是權勢掣肘。
陸沉已經是最年輕的國公之首,文德帝還賦予他隨時可以調動羽林衛。
若再手握重兵。
即便坐在龍椅上的表兄不做他想,朝中眾臣也會出麵幹預。
文德帝本就不舍得陸沉涉險,見陸沉不再言語,心中暗自鬆了口氣。
開口時語氣輕鬆。
“諸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西北戰事非同小可,確實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前去。”
“陸愛卿忠心可鑒,朕心甚慰,不過這西北主帥之位,還需另作安排。”
陸沉恭敬地應道。
“陛下聖明,臣謹遵旨意。若有需要,臣定當在後方為前方戰事出一份力。”
思緒僅在一瞬間,陸沉便已想通。
西北邊境的戰事也不是非他不可。
自己的妻弟和無敵立誌從軍,正是他們大展身手的機會。
以他倆新兵蛋子的資曆自然不可能擔當大任,但也能在此番戰役中嶄露頭角。
戰事雖險,卻也是無敵和月初建功立業的機會。
自己即便不去西北邊境,也能和夫人商議後,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何況,去往軍營重地不可能帶著妻兒。
陸沉舍不得離開月紅,也想留在京城等候親人們的歸來。
文德帝對陸沉的轉變態度很是滿意。
他看向陸沉,欣慰的說道。
“陸愛卿此言正合朕意,謀略在心,不一定身臨沙場。”
“朕更期待齊國公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說著,文德帝還對陸沉微微頷首。
好似在提醒他。
別忘了,我們還有便於通信的信鴿,那速度比八百裏加急還要快捷。
陸沉心領神會,立刻拱手道。
“陛下放心,臣定會留在朝中,了解事態動向,為前線戰事助力。”
言罷,便回到座椅坐下。
端起茶幾上的茶盞,才發現茶盞裏盛著的正是自己送給陛下的咖啡。
陸沉輕抿一口。
看來表兄對此番議政也是極為重視,都拿出偏愛的飲品招待大臣們了。
這些大臣們親眼看完他倆的君臣相宜。
老丞相起身再次說道。
“既如此,我等便來商議派誰作為主將去往西北軍營,對戰北帝國的鐵騎軍隊。”
眾人目光看向兵部尚書穆大人。
兵部主要掌管全國軍事及武官的考核任免等相關事務。
對朝中武將的情況自然是最為了解。
穆大人清了清嗓子,起身說道。
“陛下,臣以為右武衛將軍廖家輝可擔此重任。”
“他曾在西南邊境與蠻夷作戰,經驗豐富。”
“且作戰風格勇猛果斷,麵對北帝國的鐵騎,當能有一戰之力。”
此言一出,有大臣點頭讚同,但也有大臣提出異議。
內閣大臣站起身來。
“穆大人,廖將軍雖有作戰經驗。”
“但北帝國的鐵騎軍不同於西南蠻夷,其戰術更為靈活多變,廖將軍擅長的陣地戰恐難以應對。”
“依臣之見,左驍衛將軍方毅或許更合適。”
“他曾深入研究過北帝國的作戰方式,且善於用奇謀,說不定能出奇製勝。”
禦書房內,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文德帝坐在禦案後,靜靜地聆聽著眾人的發言,眉頭微皺。
陸沉在一旁也仔細思索著,這次主將人選關乎西北戰事的成敗。
剛剛那幾位大臣舉薦的都是年輕一代的將軍,他們實戰經驗並不豐富。
實則是大齊國當下戰將凋零,這是在矮子裏麵選將軍。
就在眾人爭論激烈之時,兵部尚書穆大人忽想到一人。
“陛下,臣想到一人,此人便是在家丁憂的鎮西將軍李信。”
“他曾在鎮國大將軍討伐南部邊境之際,駐守著西北邊境。”
“那期間也曾與北帝國有過短暫的交戰,麵對敵軍的鐵騎不落敗績。”
此言一出,禦書房內眾人先是一靜,隨即又開始低聲議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