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投其所好,才是人之常情
字數:4943 加入書籤
七月二十五日,北京城。
剛下早朝,崇禎皇帝略顯悠閑的埋頭在奏疏堆裏。
前些天關外捷豹頻傳,先是虎賁軍在漠南連戰連捷,已經迫使不少蒙古人投降。
而後是近衛軍奏報,張世康勢如破竹一口氣收複了三十座大小城池,大軍已經打到了遼河河畔。
據說是建奴提前銷毀了河岸的漁船,導致大軍暫時無法渡河。
這若是以往,崇禎皇帝估摸著也要垂頭喪氣發愁的睡不著覺,可是現在崇禎皇帝很知足。
猶記得張世康出征前,曾小聲對他說,此次出征將會為大明收複三十座城,而如今兩路大軍已經超額完成。
甚至虎賁軍的盧象升拿下的蒙古人的土地,比遼河以西還大。
崇禎皇帝在回複的聖旨中,對盧象升大為褒獎,對張世康更是不吝溢美之詞。
他不僅並未催促近衛軍盡快渡河,反倒安慰起張世康,言之若果真困難,不必勉強,來年再戰。
在寫這封奏疏之前,崇禎皇帝還召集內閣開了一次廷議,主動問詢內閣的意見,而後又考慮到實際情況,寫下那道聖旨。
崇禎皇帝還記得,當他向內閣的大臣表達了不著急渡河的想法時,海中期和李邦華臉上露出的驚訝神色。
也難怪,若是以往,崇禎皇帝寫給前線主將的聖旨裏,基本都是催促、催促再催促,恨不得邊軍立即就能獲得戰果。
經曆十幾年的挫敗,崇禎皇帝也不斷的在反思。
這幾年來,大明經曆翻天覆地的變化,戰事上甚至幾乎沒有失敗過。
在崇禎皇帝認為,這其中自然是因為張世康的經天緯地之能,但同時,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幾年他將軍權完全交給了值得信任的人。
而他自己,幾乎沒有做任何的幹涉。
這說明什麽?
當然能說明自己這次真的用對人了,可是從另一方麵來說,當年是否是因為自己急功近利,胡亂指揮,才導致前線戰事的節節敗退。
不得不深思。
崇禎皇帝時常想起張世康的那句話,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不能外行指揮內行,那樣就會壞事。
就比如張世康不懂理工之學,便將皇家製造總局交給宋應星、王徵、茅元儀他們。
當然,崇禎皇帝將軍權交給張世康,也是出於這個道理。
不過無忌這家夥的話,有時候隻能聽一半,因為這家夥也時常說他不懂軍事,連基本的排兵布陣都不會。
崇禎皇帝絕不信這種鬼話,他認為張世康就是想偷懶,哪個將領不會在領導麵前主動展示自己的能耐。
這個家夥,為了偷懶,竟然都敢騙他了。
他若是不懂軍事,何以虎賁軍、近衛軍能士氣如虹、連戰連捷?
唉,崇禎皇帝歎了口氣。
即便他有點恨鐵不成鋼,但卻鮮少去責備,不用朝臣們說,崇禎皇帝也知道,無忌身上的擔子太重了。
哪兒哪兒都需要他,莫說他本來就憊懶,就是勤快的人,估摸著也會累的受不住吧。
可是……每每想到這裏,崇禎皇帝也很憋屈,自古軍權為國之重器,除了無忌這小子,他交給誰,都不放心。
錦衣衛的奏報裏說,無忌揮師凱旋,已經快到永寧府了。
一轉眼已經快三個月沒見那小子了,崇禎皇帝閑暇時便時常念叨。
“王大伴伴,有沒有最新奏報,近衛軍到哪兒了?”崇禎皇帝隨口問向王承恩。
王承恩臉上帶著笑意溫和的道:
“回皇爺,昨兒沒給信兒,但老奴估摸著最多三五天,一準兒能到京城。”
從京城到山海關,步軍也不過六七日,王承恩早算好了大致的時間。
其實上早朝前,皇爺就問過他來著,皇爺可能自己都忘了。
不止是上早朝前,昨天還問了他兩三次,要不說鎮國公是大明的福將來著。
“嗯。”崇禎皇帝隨便應了一句,而後似乎想起了什麽,便再度問道:
“大伴你說,這次朕該如何封賞無忌?”
若論戰功,前幾次戰爭加一塊,估計也抵不上這一次。
畢竟收複失地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何況一下子就收複那麽多的城池,占了建奴三分之一的麵積還多。
尤其是官山之戰,殲滅了建奴的所有精銳,自此蒙古人成了一盤散沙,建奴也不可能再有精力犯邊。
這等戰功,若是白身,直接給個國公也不為過。
可問題是,張世康已然時世襲的鎮國公,再往上封,可就隻有王爵了。
異姓王,大明除卻開國和靖難時封賞過外,兩百多年來幾乎鮮少給異姓封王。
崇禎皇帝最近一直在琢磨這個事兒,倒不是他不舍得。
一個王爵而已,倘若封了王能讓無忌那家夥死心塌地的為他中興大明,他估摸著能高興的睡不著。
莫說一個,封三個都樂意。
群臣自然也是不大會反對的,畢竟功勞在那兒擺著。
“皇爺,此乃國之大事,皇爺自有決斷,老奴哪兒敢妄言?”王承恩仍舊溫言回道。
他很守本分,尤其是朝中的大事,他從未忘記自己隻是個內臣,不該多嘴的絕不置喙。
“朕讓你說,你便說說,隻當是咱們主仆二人的閑聊。”崇禎皇帝半是命令半是鼓勵的道。
王承恩深施一禮,這才小聲道:
“鎮國公若再升爵,便是隻有封王了。
老奴倒不認為功勞不夠,鎮國公爺的功勞指定是夠了。
可是皇爺應該清楚,鎮國公今年也才剛剛及冠。”
多的王承恩沒有說,但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
功勞是夠了,可張世康也才二十歲,若二十歲就封王,以後怎麽辦?
常言道,論功行賞,軍中更是講究有功者賞有過者罰這一套,以後若是再立戰功——當然,就目前來看,這幾乎是肯定的——可是以後怎麽賞賜呢?
“唉,朕當然知道,所以,這才犯難呀!”
張世康的晉升速度,在曆朝曆代都是超模的存在。
幾年的時間,從伯到侯,又從侯到公,關鍵還都是實打實的戰功封上來的。
若是普通人,隻為個伯爵,估摸著都要奮鬥大半輩子了。
見自己的主子作難,王承恩主動道:
“皇爺不必太過煩憂,老奴覺著,鎮國公非常人也,他對於爵位、金錢、權力,似乎都不甚在意。
老奴倒是覺得,皇爺應當想想,公爺想要的是什麽。
畢竟投其所好,才是人之常情。”
這句話多少有些點醒崇禎皇帝,但僅僅片刻功夫,崇禎皇帝就立即眉頭緊皺,變得十分急躁。
因為他知道無忌這家夥想要什麽。
王承恩說完就有點後悔了,他完全是出於常人的思維在想,卻忽略了鎮國公本來就懶,這不是給皇爺找不痛快嗎?
好在是東廠的方正化突然求見,才打消了主仆二人的尷尬。
“方總管,可是有無忌的消息了?他們到哪兒了?”崇禎皇帝立即問道。
“啟稟皇爺,確實是公爺的消息,但也不全是。”方正化回道。
崇禎皇帝更急躁了,便道:
“有話就快說。”
“皇爺,番子奏報,永寧府連降暴雨,灤河等數條河流猛漲,遭了洪災,百姓流離失所。”
“那世康呢?他們有沒有被波及?”崇禎皇帝眉頭緊皺很是擔憂。
上次奏報還說近衛軍將要抵達永平府,天災的可怕不亞於戰爭,畢竟人力在災難麵前是那樣渺小。
“回皇爺,公爺無事,他在帶領近衛軍救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