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否則,他就不是佛祖
字數:4145 加入書籤
“隻是那些女子並非是自願的,多是前幾年大災時,被那方丈以陰損手段欺詐的災民。”劉文柄補充道。
孫維藩聞言皺眉道:
“就是自願的也不成啊!
和尚就應該青燈古佛參悟佛法,想山珍海味想女人就不要做和尚。”
劉文柄對孫維藩的言辭很是認可。
“公爺言之有理,但當時那廟裏已經安置的百姓也多有看到。
屬下以為畢竟涉及宗教,擔心對民眾產生不好影響,是以便立即趕來,請大人決斷。”
了解了情況的張世康嗤笑一聲:
“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隻有當了和尚,才有機會山珍海味睡到女人呢?
寺廟裏的和尚是不是個個肥頭大耳?
是不是還查出了不少財產?”
“大人英明。”劉文柄立即點了點頭。
張世康繼續道:
“這世道啊,向來不是非黑即白,四處都夾雜著肮髒的灰色。
蠅營狗苟者有之,趨炎附勢者有之,道貌岸然者也有之,大可不必感到驚訝。
那些女子由官府錢安置,至於那些和尚……
凡是參與奸淫女子的,全部砍了吧。
寺廟財產充入國庫。”
劉文柄聞言略微蹙了下眉頭:
“可是大人,這麽做勢必對當地百姓產生不小的影響,據屬下調查,當地還是有不少百姓信佛的。”
“本帥隻管公布,至於這些百姓以後還要不要信佛,那就不關本帥的事了,就這麽去辦。
要快刀斬亂麻,你連夜回去,明日務必將他們的狗頭懸於寺廟大門。”張世康毫不猶豫的道。
“大侄子,這樣做不合規矩。”孫維藩小聲道。
大明朝廷有專門管理宗教的衙門,不論是佛徒還是道家,都必須得到朝廷發放的度牒,才能稱自己為出家人。
而某些寺廟僧眾犯了戒律或者大明律,自然都是由主管他們的衙門來懲處。
張世康直接武斷的處死這些人,於情於理都不符合規矩。
孫維藩其實是在委婉的提醒這大侄子,應當注意影響,尤其是朝廷裏。
如今張世康身居高位,不論是一係列的改製,還是打了那麽多勝仗,都使他的聲望在民間很高。
這並不是件好事。
比如這次救災,孫維藩就委婉的表示過,隻不過孫維藩的委婉跟旁人不同,他的意思是最好不要管,免得多生事端。
很顯然,張世康並沒有聽。
“事急從權,那寺廟既有不少錢糧,剛好用來彌補糧食不足的問題。
將寺廟這些年囤積的糧食拿來救助災民,如果真有佛祖,佛祖也會這麽做的。
否則,他就不是佛祖。”
張世康搖了搖頭道,說罷十分平靜的再次拿起筷子來。
宗教確實是個很敏感的東西,張世康知道,在歐羅巴,乃至西域以西的大部分地區,宗教在一個國家裏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在歐羅巴文藝複興運動之前,即使是國王,也要很大程度的與宗教領袖分享權力。
更有甚者,若國王得罪所屬宗教領袖,下場基本都會很慘。
張世康就聽說曾經有個歐羅巴的國王得罪了教宗,為了請求原諒,大冬天的愣是在教宗的教堂外站了整整三天,最終才買到了贖罪券。
至於贖罪券這玩意兒,當然也是教廷發明出來的,據說隻要買了贖罪券,不論犯了什麽罪,都能得到主的寬恕。
這種情況在歐羅巴持續了上千年,即使文藝複興運動之後,教廷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宗教的影響力卻並未改變。
相比於其他地區,大明的宗教氛圍就相當佛係和溫和了。
大明各地有諸多的宗教,諸如道家、佛家、穆斯林有,泛靈論有,甚至圖騰崇拜也有。
但在這諸多的教派裏,有一個宗教一度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那便是佛教。
這可不是張世康信口胡來,自大明往上追溯,一千多年的時間裏,中華大地曾經曆過多次滅佛,最著名的便是三武一宗滅佛了。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中華大地對宗教如此寬容,為啥偏要滅佛呢?而不是滅道士、滅其他教眾?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佛教有錢,還懂忽悠。
具體原因暫且不表,但起初的和尚是可以吃葷腥的,也是經曆三武一宗滅佛後,幸存下來的教眾為了繼續傳承,不得以加了清規戒律,方才有了青燈古佛的說法。
可是這本來就是與人性相悖的,所以自此之後,藏汙納垢才屢禁不止。
相比於此,小日子的僧眾甚至可以娶妻生子。
問題來了,佛祖他老人家怎麽看?
至於為何滅佛隻存在於大明之前,而在明清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明太祖直接把根源給解決掉了。
朱元璋自己就當過和尚,太明白這個教派如何吸血,自此之後,宗教在中華大地上便成了溫和派,隻要不影響國計民生,百姓愛信啥信啥,哪怕信奧特曼呢。
張世康雖然是無神論者,對大多教派也都能平等視之,但卻唯獨對和尚不大喜歡,尤其是每個廟裏那金光燦燦的巨大佛像。
就好像佛祖本就該如此奢華一樣。
而被大明奉為國教的道家,在漫長的曆史裏,亂世出山,懸壺濟世,盛世歸隱,閉關修行。
張世康覺得,這才是值得推崇的信仰,它首先不淩駕於人民,其次不淩駕於國家,它低調謙遜,以人為本。
念及此,張世康突然問道:
“那廟裏是不是有鍍金的大銅像?”
“是啊大人,不止一座,有好幾座鍍金銅像。”劉文柄不解的回複道。
“國家正缺銅來著,不如融了吧。
一半交歸戶部鑄造銅錢,一半交製造總局鑄炮。”
說罷,張世康也吃飽了,便讓劉文柄和孫維藩退下。
孫維藩自己的事兒終究是沒張開口,但似乎卻更為張世康擔憂。
剛出了大帳,他便小聲的對劉文柄道:
“新樂侯啊,我這大侄兒這麽搞可不成啊,若天下人隻知鎮國公,陛下怎麽想?
你有機會也得勸勸,不能光指望我。”
劉文柄聞言怔了一下,長歎一聲後才道:
“唉!大人他那麽聰明,怎能不知道功高震主的後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