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
字數:4436 加入書籤
“五年計劃?”崇禎皇帝微微蹙眉嘀咕了一句。
“對,陛下倘若真的想讓大明更快更穩,製定可靠的計劃是必須的。
這些計劃將分作長期和短期,計劃的製定需要結合大明的現狀,計劃一旦製定後,大明各衙門都要緊密配合,以完成既定目標。”
張世康大致解釋道。
這個名詞不難理解,崇禎皇帝隻是覺得有點怪而已。
實際上朝廷每年也都有規劃,比如今年要修多少水渠?要修繕哪些宮殿?大致的工期是多少,花費又是多少。
每年的財政會議也會對本年度的執行情況做總結,並製定下一年的財政開支計劃。
可這樣的常規計劃,跟張世康所言的五年計劃,卻有本質的不同。
朝廷的年度規劃,基本上圍繞一些小目標進行,而五年計劃是從宏觀層麵來做規劃,比如攻克某一項技術難題、糧食產量提高多少多少。
作為現代人,張世康很清楚計劃的重要性,立足於大明的現狀,如果能給朝廷指明未來確切的方向,張世康相信古人的智慧,也從不懷疑他們的勤勞。
聽了張世康的解釋,崇禎皇帝感覺自己明白了一點,但是不多。
“無忌呀,這個五年計劃,花銀子多不多?”崇禎皇帝嚐試著問道。
這兩年朝廷的國庫雖然充盈,但花銀子也是如流水,甚至一度讓崇禎皇帝有心驚膽戰的感覺。
就今年而言,隻挖渠這一項的支出,就超過了三千萬兩,算上去歲挖渠的消耗。
兩年時間,僅僅挖溝就花費了七千多萬兩白銀。
七千多萬兩呀!莫說文武百官,崇禎皇帝都沒見過這麽多銀子。
除了挖渠之外,還有一係列的改製支出,以及製造總局的研發支出,天津衛大沽炮台、軍港、民港、船廠等等。
雖然今年的財政會議還沒開,但崇禎皇帝知道,今歲的支出肯定也不會低於五千萬兩。
前幾日崇禎皇帝還專門問了國庫餘銀,戶部尚書海中期言,國庫尚餘存銀為七千多萬兩,若算是剩下的那些珠寶字畫,頂多也不會超過九千萬兩。
雖然仍舊很多,但照這麽個花法,不出兩年,又該見底。
沒辦法,崇禎皇帝是窮怕了。
“當然要花銀子了!計劃可不是白製定的,每一項都將是利國利民的大工程。
不過陛下,您也不必每次都一副心疼的樣子,咱大明的工業水平太低了,而且極不標準。
趁著這個機會,臣會跟各部,還有製造總局的宋老等人,一起製定一套更完善的標準出來。
若能根據新標準,執行既定的計劃,臣相信,不出十年,大明就再也不會缺銀子花。
到時候陛下發愁的,應該是那麽多的銀子該怎麽花出去了。”
張世康打了個飽嗝道。
也就是這個時候的國家經濟佛係慣了,官員們都隻是按部就班的收稅,從沒想過什麽gdp。
否則張世康高低得給每個行省,乃至每個府、縣的衙門都設定一係列新的kpi考核。
中央有計劃,地方也有計劃,各自奔著目標前進,再製定出來一整套賞罰措施,想來肯定很有意思。
不過事情還是得循序漸進,就比如張世康所說的工業標準。
這其實是他在搗鼓那本答案之書的時候碰到的問題。
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接班人,張世康搗鼓答案之書的時候,用的度量衡都是現代單位。
譬如一米、一公裏、一公斤、一克,而現如今的單位不論是畝、還是公頃,亦或是斤、石,都跟後世不一樣。
還比如,衡量火炮的標準,分作口徑和炮彈重量,而就炮彈重量而言,東南沿海根據弗朗機人稱六磅炮、十二磅炮,乃至二十四磅炮。
而在大明的北方,則以大明的衡量單位來區分。
一斤是十六兩,一兩銀子是十錢,一錢銀子又等於一百文銅錢,十進製、十六進製混雜。
張世康的那本答案之書,一旦交到製造總局,立馬就會產生新的問題。
光是讓王徵等人明白裏麵的度量衡,就是個大問題,如果每一條都要換算,勢必又會產生新的問題。
旁的不說,隻以長度單位來說,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乃至納米等微觀概念,如何換算成一尺、一丈這種大明度量概念。
解決方式其實也不難,要麽改良現有的度量衡,要麽直接用後世總結好的一套單位。
可不論哪一種,勢必也會對老百姓產生深遠影響,這便是改製中的牽一發而動全身。
張世康目前還未想好,打算到時候與王徵、老畢等大佬們開會解決。
崇禎皇帝並不十分理解諸如工業標準的字眼,但這並不阻礙崇禎皇帝的眼神發亮:
“十年……花不完的銀子……”
崇禎皇帝嘀嘀咕咕,銀子怎麽會花不完呢?
兩年前國庫裏存銀過億的時候,崇禎皇帝也覺得這麽多的銀子,得花多少年呀!
可是張世康用實際行動告訴他,三年都夠嗆。
如果果真如張世康所言,花都花不完,那究竟得是多少銀子呀,這怎麽可能呢?
“陛下,相信臣,這是最好的時代。”張世康沒有多說,隻是擦了擦嘴,顯得格外自信。
一句話概括,這是一個不用在意所謂國際譴責的時代。
這意味著隻要你足夠強大,理論上,你可以獲取所有你需要的東西。
什麽?中華文化講究師出有名?那還不好辦,張世康隨便都能想出一大堆來。
所有問題的核心是,大明足夠強盛。
這也是張世康琢磨製定五年計劃的核心。
他一直都不認同窮兵黷武式的開拓方式,而且現在時間也來得及。
對於此,崇禎皇帝更是沒有廢話:
“朕信你,放手去做。”
他早已梭哈,反正沒銀子了讓這小子去想辦法就是。
吃飽喝足之後,張世康看崇禎老哥心情還不錯,便嚐試著問道:
“陛下,太子才十四歲,這婚事就非要這麽急,過兩年再辦不成嗎?”
雖然朱慈烺這廝人品不錯,長得也配得上他幺妹,可十四歲……還是太小了,超出了張世康的接受範圍。
然而在這件事上,崇禎皇帝異常的堅定,他隻是瞥了一眼張世康,十分簡略的回道:
“不成。”
然後便不說話了。
張世康討了個沒趣兒,反正他幺妹已經十六歲,自然是沒問題的,這老哥不擔心他兒子身體,他才懶得管呢。
他撇了撇嘴正打算告辭,卻聽崇禎老哥又道:
“你還是關心關心自己的婚事吧。
太子婚期定下之後,按例當布告天下,朕打算將你跟坤儀的婚事也提上日程,一同昭告天下。”
……
ps:諸位對於本章關於度量衡的疑問有何看法?你們代入一下,以現代人而言,你們認為是直接套用現代度量衡,還是仍舊用大明固有的一丈、一石、一步等單位,此事我也在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