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經濟特區
字數:8323 加入書籤
泰昌三年三月,一封來自日本的奏書,像塊石頭砸進了剛平靜沒多久的大明官場。
這封奏書,是鎮南王蕭如薰親筆所書。封麵用朱砂寫著“遼東新政密陳”,裏麵夾著三張輿圖,分別畫著遼東的耕地、水係和城鎮,最末頁,用濃墨寫著三個從未見過的字:經濟特區。
奏書先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李進忠捧著它,手指在“經濟特區”四個字上摩挲了半晌。他見慣了各種稀奇古怪的奏疏,卻從沒見過敢說要“二十年免征賦稅”的。
“鎮南王……這……”
李進忠喃喃自語,還是不敢耽擱,捧著奏疏快步往乾清宮去。
乾清宮裏,泰昌帝朱常洛正對著一堆折子頭疼,每天都是地方上要求增派徭役的折子。
大明現在不缺錢,就是到處缺人!朝廷修路,地方官也跟著修……
“陛下,鎮南王的折子!”
李進忠輕聲稟報。
朱常洛抬起頭,有些疑惑。
“蕭如薰?”朱常洛接過奏書,“他不是在日本嗎?怎麽又有急報?”
展開奏疏,朱常洛的眉頭一點點皺起來,又一點點舒展開。看到“二十年免稅”時,他猛地坐直了身子;看到“江南價統購”時,手指在案上敲了敲;看到“皇家銀行免息貸款”時,忽然笑出了聲。
“有意思。”朱常洛把奏疏往案上一拍,“傳旨,明日早朝,議遼東新政。”
第二天早朝,乾清宮的丹陛上站滿了文武百官。朱常洛沒說別的,先讓司禮監太監把蕭如薰的奏疏念了一遍。
“……臣請設遼東為經濟特區:凡在遼東墾荒者,二十年免征田賦;所產糧食,由官府按江南時價統一收購;皇家銀行設遼東分號,放貸予民,十年免息……”
太監的尖細嗓音剛落,殿內頓時炸開了鍋。
戶部尚書李汝華第一個出列,花白的胡子氣得發抖:“陛下!此乃胡鬧!二十年免稅,遼東每年本可收稅十五萬兩,二十年就是三百萬兩!皇家銀行放貸,若百姓賴賬,豈不是要國庫填坑?”
“咱大明是不缺錢,若再免了遼東的稅,還要貼錢收糧,臣這個戶部尚書,不如辭官回家!”
禮部尚書劉一燝也出列附和:“陛下,祖宗之法不可變。自洪武爺定天下,賦稅製度沿用二百餘年,從未有過二十年免征之例。鎮南王此舉,是要動搖國本啊!”
朱常洛沒說話,看向站在班首的內閣首輔葉向高:“葉閣老怎麽看?”
葉向高往前挪了一步,躬身道:“陛下,鎮南王的心意是好的,想讓遼東富起來。但二十年免稅確實太久,臣以為,可減為十年。官價統購,可按遼東本地價加兩成,不必按江南價。至於貸款,可收半息,以免虧空。”
他是老成持重的人,既不想駁了皇帝的麵子,又要顧及朝臣的意見,想找個折中方案。
“葉閣老這是和稀泥!”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是新入閣的孫承宗。他剛從遼東讚畫任上回來,對那邊的情況熟得很。
“陛下,臣在遼東待過三年,知道那邊的底細。”孫承宗朗聲道,“遼東有良田千萬畝,比江南的水田還肥,就是沒人種。為啥?稅重,運不出去,種了白種!”
他指著殿外:“以前遼東有兵禍,天氣又冷,百姓不願去。可如今呢?除了修路的倭人,連個土匪都沒有!可百姓還是不願去啊!為啥?天冷啊!鎮南王這法子,是要讓百姓看到希望——種了糧能賣上價,還不用交稅,自然有人去。”
李汝華立刻反駁:“按江南價收糧,每石要多花三錢,每年若收五十萬石,就是十五萬兩,這錢從哪來?”
“從邊鎮軍費裏省!”孫承宗早有準備,“江南的糧食運到北邊,每石運費要四錢,遼東的糧運到北邊,,每石隻要一錢五。以五十萬石計,年省十二萬五千兩,足夠補那差價還有餘!”
“另外,不要忘了!高麗可是缺糧的!咱加個兩成不過份吧!”
他又轉向朱常洛:“陛下,臣算過一筆賬:遼東若能年產百萬石糧,不僅能自給,還能供應北部,西部戰區,每年能省漕運海運銀子三十萬兩。這筆賬,劃算!”
朱常洛點點頭,又看向兵部尚書王在晉:“王大人覺得,遼東的兵夠用嗎?若是人多了,會不會生亂?”
王在晉出列道:“陛下放心,在遼東有三萬常備精兵,還五萬建設兵團的部隊,鎮得住。再說,百姓有地種、有飯吃,誰會鬧事?”
這時,吏部尚書周嘉謨慢悠悠地開口了:“陛下,臣擔心的不是糧食,是人。遼東苦寒,誰願意去?就算去了,能留住嗎?”
“能!”孫承宗肯定地說,“臣在遼東時,建設兵團還在蓋州衛修了水利,引太子河水灌溉,能澆良田五十萬畝。隻要政策到位,別說普通百姓,就是江南的農戶,也會願意去。”
早朝沒議出結果,朱常洛把幾位閣臣和部院大臣請到了禦書房。
剛坐下,李汝華就捧著賬本站起來:“陛下,臣再算筆賬。皇家銀行要在遼東放貸,按鎮南王的意思,頭三年至少要放出去五百萬兩。皇家銀行是有錢,可都在江南……
“朕從內帑出。”朱常洛打斷他,“朕的私庫還有些銀子,先撥五百萬兩給皇家銀行,不夠再從礦稅裏挪。”
這話一出,眾人都愣住了。萬曆爺在位時,內帑的銀子看得比命還重,沒想到泰昌帝這麽大方。
也不是朱常洛大方,而是如今太有錢了!要知道,很多賺錢的行業皇帝都有股份呢!
葉向高連忙道:“陛下,內帑是您的私產,豈能為了遼東動?”
“朕是天子,天下都是朕的,分什麽公私?”
朱常洛歎道,“遼東安穩了,天下才能安穩。若是遼東再亂,朕就是有再多銀子,也守不住。”
他看向眾人:“蕭如薰在折子上說,五年後遼東稅銀分三成給內帑。朕信他。”
“我去!”眾人頓時眼紅了,怪不得這麽大方?感情鎮南王給了保證了啊!
方從哲這時開口了:“陛下,臣擔心的是官吏。遼東的官員,多是些老油條,怕是執行不好新政。要不要派些得力的去?”
朱常洛想了想:“讓蕭如薰自己選。他覺得誰能用,就調誰去。特區之內,他說了算。”
葉向高還是不放心:“二十年免稅,會不會讓其他省份有意見?比如陝西、山西,也常鬧災,他們要是也求免稅,怎麽辦?”
“那就告訴他們,”朱常洛語氣堅定,“誰能像遼東那樣,五年內自給自足,還能供應邊鎮,朕也給他們免稅。做不到,就別起哄。”
他站起身,走到輿圖前,指著遼東:“這裏以前是大明的門戶,守住了,北拒蒙古,東防朝鮮,南護京師。現在是咱大明的糧倉,以前隻知道派兵守,現在要讓它自己活起來。活起來的遼東,比百萬精兵還管用。”
最後,朱常洛拍板:“遼東經濟特區,準了!二十年免稅,按江南價收糧,皇家銀行免息貸款。明日就下旨!”
李汝華還想再說,被葉向高拉住了。葉向高朝他搖搖頭,示意別再爭了。
聖旨傳到遼東時,蕭如薰已經趕到正在蓋州衛視察春耕。
接過聖旨,他當場就拆開了。旁邊的參將趙率教湊過來看,越看越激動:“將軍!陛下準了!二十年免稅,江南價收糧,還有貸款!這下遼東有救了!”
蕭如薰卻很平靜,他把聖旨遞給親兵收好,對趙率教說:“傳令下去,按計劃行事。招墾站要多設些,郎中、文書配齊,農具、種子備足。告訴百姓,到了遼東,有地種,有飯吃,還能讓孩子讀書。”
趙率教有些擔心:“將軍,真能有那麽多人來嗎?”
“會來的。”蕭如薰望著剛翻過的黑土地,“天下的百姓,就圖個安穩日子。這裏能給他們,他們就會來。”
果然,消息傳出去沒多久,山海關就熱鬧起來。
第一批來的是山東的百姓。領頭的叫王老實,帶著老婆孩子和弟弟,推著一輛獨輪車,車上捆著鋪蓋和鍋碗瓢盆。
到了山海關,守城的兵丁不僅不攔,還遞過來兩個熱饅頭:“去遼東的?往前走,招墾站有熱水,能歇腳。”
王老實不敢信,捏著饅頭問:“真……真不用交稅?”
“聖旨上寫的,還能有假?”兵丁笑著說,“去了就有地,還能借牛借種子,十年免息。好好種,將來就是地主了!”
過了山海關,王老實發現路兩旁真的有招墾站。文書給他登記,問他想種什麽。
“俺啥都會種!”王老實搓著手,“隻要有地,俺能種出金疙瘩來!”
文書給他劃了一百畝地,在蓋州衛東邊,還告訴他:“要牛不?銀行的人就在那邊,去辦個手續就能領,十年免息,五年後再還。”
王老實這輩子沒借過錢,猶豫著不敢去。旁邊一個讀過書的流民勸他:“這是朝廷的好政策,不借白不借。有了牛,能多種五十畝地,五年後早賺回來了。”
王老實咬咬牙,跟著去辦了貸款,領了一頭黃牛、一套犁具,還有兩石稻種。
“俺一定好好種!”他對著遼東的方向磕了個頭,拉著牛,帶著家人往自己的地走去。
人越來越多,三個月就來了三萬多人。蕭如薰又下了幾道令:
一是建衛學。每個衛所都要設學堂,流民的孩子免費入學,學滿三年,成績好的能去遼東都司的學堂繼續讀,將來有機會考功名。
王老實的大兒子王栓柱,就被送進了蓋州衛的衛學。先生是個從江南來的老秀才,教他們讀書寫字,還教算術。
“爹,先生說,俺要是能考上秀才,就能當小官了。”王栓柱放學回來,興高采烈地說。
王老實笑得合不攏嘴:“好好學!將來當了官,別忘本就行。”
二是開作坊。鼓勵商人來遼東開鐵匠鋪、木器行、紡織廠,皇家銀行給貸款,利息減半。
江南來的商人陳萬全開了家鐵匠鋪,專門打犁鏵和鐮刀。他算過賬:三萬流民,每家至少要一套農具,就是三萬套,能賺不少錢。
“這裏的生意好做!”陳萬全對夥計說,“官府不刁難,稅還低,隻要東西好,不怕賣不出去。”
他還發現,遼東的木材多,能造船。於是又貸了五百兩銀子,在旅順口開了家船廠,造的船專門運糧到山東,一來一回能賺三成利。
三是修路,從山海關到蓋州衛,再到開原,修了一條寬三丈的大道,每隔十裏設一個驛站,能歇腳,能換馬,還能寄東西。
有了路,運糧就方便多了。王老實種的糧食,秋收後不用自己運,官府派車來拉,現銀交易,一分不少。
“以前在山東,交了租子就剩不下啥了。”王老實數著銀子,對老婆說,“這裏種一年,頂在山東種三年!
人多了,麻煩也來了。
有個叫張老三的流民,借了銀子卻不種地,跑去賭錢,輸光了還欠了一屁股債。債主找上門,他就耍賴,說官府能免稅,也能免債。
這事報到蕭如薰那裏,他當即讓人把張老三抓了起來。
在大堂上,張老三還嘴硬:“將軍不是說免稅嗎?為啥不能免債?”
蕭如薰一拍驚堂木:“免稅是讓你好好種地,不是讓你耍無賴!貸款是要還的,還不上,就去修路抵債,一天給兩頓飯,直到還清為止。”
他還下了令:凡借貸款不種地、搞投機的,收回貸款,加倍償還;情節嚴重的,發配到驛站做苦役。
這下沒人敢耍賴了。
還有些商人見糧食好賣,就想囤積居奇,等著漲價。蕭如薰得知後,讓人貼出告示:凡囤積糧食超過百石不售者,官府按平價收購,還要罰銀。
有個山西商人不信邪,囤了五百石糧食,結果被官府沒收,還罰了五十兩銀子。其他商人見狀,再也不敢囤積了。
“在遼東做生意,就得守規矩。”蕭如薰對商人們說,“官府給你們方便,但也不能讓你們坑百姓。”
秋收的時候,遼東變了樣。
王老實種的五十畝稻子,收了一百五十石,賣了一百兩銀子。他先還了第一年的貸款六錢,又買了兩頭牛,剩下的銀子存進了皇家銀行。
“俺這輩子,從沒見過這麽多銀子!”王老實捧著存折,手都在抖。
陳萬全的鐵匠鋪賺了兩千兩,船廠賺了五千兩。他又貸了一千兩,準備在開原再開家分店,跟蒙古人做買賣。
“這裏的錢好賺,隻要肯下力氣。”陳萬全對老家的親戚說,“快來吧,晚了就沒地了!”
這一年,遼東收了糧食八十萬石,不僅自給自足,還運了二十萬石到薊州,省了漕運銀子八萬兩。皇家銀行遼東分號放貸一百二十萬兩,收回了九十萬兩本金,沒出一筆壞賬。
消息傳到北京,朱常洛高興壞了,下旨嘉獎蕭如薰,還讓戶部把遼東的經驗寫出來,發給各省參考。
李汝華拿著遼東的賬冊,心裏五味雜陳。他不得不承認,蕭如薰的法子確實管用。遼東不僅沒虧空,還省了銀子,這是他沒想到的。
“看來,這經濟特區,還真有點門道。”李汝華對下屬說,“明年的預算,給遼東多撥點銀子,支持他們修水利、辦衛學。”
僅僅兩年,遼東徹底變了樣。
人口從原來的十萬軍戶,變成了五十萬流民、二十萬商戶、十萬工匠,還有歸順的女真、朝鮮人,總共八十萬人。
蓋州衛變成了一座大城,街道兩旁商鋪林立,有江南的綢緞鋪、山西的票號、福建的茶莊,還有本地的鐵匠鋪、木器行。
皇家銀行遼東分號的銀庫,比剛來時擴大了十倍,庫裏的銀子堆成了山。
王老實成了“王大戶”,名下有良田五百畝,雇了十個長工,還開了家糧棧。他的三個兒子都在衛學讀書,大兒子考中了秀才,是遼東第一個流民出身的功名。
“俺這輩子,值了!”王老實看著糧倉裏的糧食,又看看讀書的兒子,心裏比蜜還甜。
陳萬全的生意越做越大,鐵鋪開了五家,船廠有三個,還在開原設了分店,專門跟蒙古人做買賣。他成了遼東首富,娶了個遼東本地姑娘,生了三個孩子,早把家安在了這裏。
遼東的稅收雖然還在免稅期,但商業稅、鹽稅、關稅每年能收二十萬兩,比五年前整個遼東的賦稅還多。
蕭如薰站在新建的遼東巡撫衙門裏,看著輿圖上密密麻麻的城鎮、道路、農田,露出了笑容。他知道,遼東真的活起來了。
這年冬天,泰昌帝下旨:遼東經濟特區成效顯著,特準再延十年。並命戶部將此策推廣到薊州、宣府等邊鎮。
“將軍,您這‘經濟特區’,怕是要寫進史書了。”幕僚感歎道。
蕭如薰搖搖頭:“寫不寫進史書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有飯吃,邊疆安穩,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