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緬甸都司

字數:2337   加入書籤

A+A-


    勃固城的晨霧還沒散,蕭如薰已站在原緬甸王宮的大殿裏。往日裏鋪著金箔的梁柱被蒙上粗布,地上的絲綢地毯換成了草席,十幾個明軍將領分列兩側,手裏捧著卷宗,大氣不敢出。
    “緬甸疆域,按山川走向分設三府:阿瓦府管北部土司,勃固府轄中部平原,仰光府領南部沿海。”蕭如薰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裏回蕩,手指點著攤開的地圖,“每府設流官知府一員,由朝廷委派,三年一換;另設土官同知,從當地歸順的土司裏選,協助治理。”
    劉綎在一旁補充:“末將查過了,孟族、撣族這些大部落,首領多識漢字,也願意派子弟去雲南讀書,選他們當同知,怕是比外鄉人更能鎮住場子。”
    “但得立規矩。”蕭如薰抬眼掃過眾人,“土官同知不得掌兵權,所轄部落兵丁需編入明軍輔兵營,由流官知府調遣。賦稅按‘漢三夷七’征收——漢民繳三成,當地部族繳七成,但不許私設苛捐,違者斬。”
    他頓了頓,拿起一本卷宗:“這是太醫院擬的章程,各府要設醫館,派三個懂瘴氣防治的醫官常駐,教當地人燒開水、曬糧食,免得再鬧疫病。”
    將領們紛紛點頭,隻有負責民政的主事猶豫著開口:“將軍,流官從哪兒調?雲南的官員怕是不夠……”
    “從軍中選。”蕭如薰早有打算,“凡立過戰功、識千字以上者,都可報名參選,考過策論的優先。告訴他們,去緬甸當知府,俸祿翻倍,三年期滿回京,優先升擢。”
    這話一出,底下頓時有了動靜。不少出身寒門的將領眼睛亮了——在軍中拚殺十年,不如去地方做個流官實惠,既能撈功績,又能攢家業。
    安排完流官,蕭如薰又翻出另一卷名冊:“刀家、召家這些歸順的土司,派嫡子去昆明國子監讀書,學儒家經典,學大明律。告訴他們,孩子學得好,老子的地盤就穩;學不好,別怪我換個聽話的來。”
    劉綎在一旁笑道:“這招高!把他們的崽子攥在手裏,看誰還敢反。”
    “光攥著還不夠。”蕭如薰搖頭,“讓戶部發一批稻種和鐵犁,分給願意歸順的部落,教他們開水田。告訴他們,種出來的糧食,朝廷按市價收一半,剩下的自己賣,比種罌粟劃算。”
    他最清楚,緬甸多山,不少土司靠種罌粟熬煙土牟利,這東西害人不說,還容易讓部族有錢買兵器搞叛亂。換成水稻,既能填飽肚子,又能把他們拴在土地上,比刀槍管用。
    正說著,親兵領進來個穿粗布長衫的中年人,是前緬甸王宮的史官,通漢文,如今投了明軍。他捧著一卷文書,顫巍巍地說:“將軍,這是緬甸曆代賦稅簿子,還有各部落的人口賬……隻是有些數字,怕是不太準。”
    蕭如薰接過翻了翻,上麵的數字歪歪扭扭,還有不少塗改的痕跡。他隨手遞給主事:“派十個賬房先生,帶著兵丁挨村查,一戶一戶地記。告訴百姓,如實報人口,免半年賦稅;敢瞞報的,加倍征糧。”
    處理完這些,天已過午。蕭如薰走出王宮,見街上已經有明軍士兵在維持秩序,幾個緬甸人挑著擔子經過,見了士兵也不再像前幾日那樣發抖,隻是低著頭快步走過。
    “將軍,勃固府的知府選了誰?”劉綎跟上來問。
    “選了趙承宗。”蕭如薰望著遠處正在修繕的孔廟,“那小子是舉人出身,在軍中做過文書,既懂筆墨,又見過血,鎮得住場子。”
    他頓了頓,又道:“讓他在孔廟裏開個學堂,凡適齡孩童,不論漢夷,都得去讀書,學費由府衙出。告訴百姓,孩子能背《三字經》的,家裏免一年徭役。”
    劉綎咋舌:“將軍這是要把緬甸徹底變成大明的地盤啊。”
    “不然呢?”蕭如薰笑了,“打下來容易,守得住才叫本事。等這些孩子長大了,說起話來是漢話,寫起字來是漢字,誰還會記得什麽緬甸王?”
    夕陽落在孔廟的飛簷上,給那新換的琉璃瓦鍍了層金。蕭如薰知道,治理比征戰難十倍,但他必須做——這片土地,將來會是大明南下南洋的跳板,容不得半分差池。
    “對了,”他忽然想起一事,“讓趙承宗把勃固城裏的佛寺清點一下,保留三座大的,剩下的改成糧倉或兵營。告訴和尚們,安分念經就有飯吃,敢攛掇人鬧事的,直接發配去挖礦。”
    劉綎笑著應了。遠處傳來明軍操練的呐喊聲,混著緬甸人趕牛的吆喝,倒也不算刺耳。
    蕭如薰深吸一口氣,空氣中除了泥土味,似乎還飄著點海風吹來的鹹腥。他知道,緬甸的事剛開了個頭,南洋的浪,已經在等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