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字數:8784 加入書籤
卻說公孫淵,乃遼東公孫度之孫,體內流淌著幾分桀驁與邊疆蠻族的悍勇之“氣”。其父公孫康,當年斬袁尚首級獻與曹操,手段狠厲,可見其家傳武道便偏向剛猛酷烈。淵長大後,文武兼備,其“意”更是充滿了擴張與征伐的欲望。他強奪叔父公孫恭之位,已顯其心性之狠。後孫權遣使封王,雖一時懼怕中原魏國的“龍氣”威壓而斬使獻首,然心中那稱王霸業的種子一旦種下,便如野草般瘋長,再難遏製。
及至淵自號燕王,改元“紹漢”,這“紹漢”二字,更是充滿了對中原正朔的挑釁與一絲詭異的妄念,仿佛要竊取一絲漢室殘存的“氣數”。副將賈範,其“忠直之意”尚存,出言苦諫,直指公孫淵此舉乃是逆天而行,必將招致災禍,尤其提及司馬懿用兵如神,連諸葛武侯那近乎“通玄”的“乾坤之意”都未能勝之,何況公孫淵?
淵聞言大怒,眼中凶光畢露,那股剛愎自用的“霸王意”瞬間壓製了賈範的忠言,將其縛起。參軍倫直,亦是忠義之士,更言及遼東近日頻發的怪異之事:有犬隻戴著頭巾,穿著紅衣,竟能模仿人立行走於屋頂之上,其形詭譎,令人毛骨悚然;又有城南鄉民家中造飯,揭開飯甑,赫然發現一名小兒被活活蒸死於其中,死狀淒慘,怨氣衝天;襄平北市之地,更是無故塌陷,湧出一塊無首無足、遍布眼耳口鼻的肉塊,刀箭不傷,蠕動不休,仿佛是大地“怨煞”的具現化。
“卜者占之曰:有形不成,有口無聲;國家亡滅,故現其形!”倫直泣聲諫道,“此三者,皆是‘氣數’敗壞,‘怨煞’沸騰之凶兆!主公當順天應時,息兵養民,而非逆流而上,引火燒身!”
公孫淵勃然大怒,他體內的“狂意”被這些不祥之言引爆,隻覺得是臣下在動搖軍心,詛咒於他。他厲聲叱武士將二人與賈範一並斬於市曹,以他們鮮血中蘊含的微弱“生氣”,強行壓製那股不祥的預感,殊不知此舉更是激化了城內的“怨氣”。
隨後,公孫淵命大將軍卑衍為元帥,楊祚為先鋒,盡起遼東能夠調動的十五萬大軍。這十五萬軍中,除了漢軍,還夾雜了不少被他征服的邊疆異族部落戰士,他們身上帶著原始的圖騰信仰與薩滿巫術殘留的“異種之氣”,使得整支大軍的氣息駁雜而混亂,殺氣雖盛,卻缺乏一股凝聚不散的軍魂之“意”。
邊報傳至洛陽,曹叡本就因毛皇後“怨靈”索命之事心神不寧,聞此更是龍體震顫,急召司馬懿入朝。
司馬懿一身玄色朝服,步履沉穩,他周身“氣”息內斂到了極致,仿佛一口深不見底的古井,讓人窺不透其深淺。麵對曹叡的憂慮,他淡淡奏曰:“臣部下馬步官軍四萬,足以破賊。無需陛下過度憂心。”他這平靜的語氣中,帶著一種近乎冷酷的自信,仿佛公孫淵的十五萬大軍在他眼中不過是插標賣首。
曹叡仍有疑慮:“卿兵少路遠,且遼東之地,苦寒險峻,‘地氣’與中原迥異,恐將士難以適應。”
司馬懿微微躬身,嘴角泛起一絲莫測的笑意,那雙深邃的眸子中,仿佛有星河流轉,映照著未來的種種可能:“兵法之道,在於‘奇’與‘智’,而非單純數量堆砌。戰場之上,‘氣’與‘意’的運用,遠勝蠻力。臣托陛下洪福,自有把握擒拿公孫淵。”他又緩緩道出對公孫淵動向的三種預判,每一種都切中要害,仿佛早已洞悉對方心底最深處的念頭。這已非單純的智謀,更像是某種“心法”推演,或者,是他那司馬家族傳承的,能洞察“氣數”流轉的黑暗秘術。
至於往返時日,他精確到百日往,百日攻,百日還,再加六十日休整,一年可定。這份精準,讓曹叡略感心安,卻也讓旁聽的一些老臣暗自心驚。對於吳蜀可能趁機入寇的擔憂,司馬懿更是智珠在握:“臣已布下天羅地網,自有‘氣’機牽引之策,可保邊境無虞。”
曹叡大喜,那因“怨靈”侵擾而日漸衰敗的“龍氣”似乎也因此提振了些許,當即命司馬懿掛帥出征。
司馬懿辭朝,軍令一下,四萬精兵盡出。他令胡遵為先鋒,其“銳意”如刀,直插遼東。
公孫淵聞報,果如司馬懿所料,令卑衍、楊祚合兵八萬,於遼隧掘壕堅守,鹿角遍布,試圖以逸待勞,消耗魏軍“銳氣”。
司馬懿在數裏之外,通過斥候回報的氣息與軍陣布置,便已洞悉其意圖。他冷笑道:“此乃無謀匹夫之見,欲以疲兵之計困我。卻不知,真正的戰場,早已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他當即下令,大軍避開遼隧堅城,轉而循小路,如毒蛇般直撲襄平。他身上那股“統禦之意”散發開來,令行禁止,四萬大軍悄無聲息地改變方向,仿佛一支訓練有素的獵犬隊伍,在主人的指揮下,精準地咬向獵物的咽喉。
卑衍、楊祚聞魏軍南下,大驚失色。他們隻知兵法常理,卻不了解司馬懿這等人物的“意”念之詭譎。一想到襄平空虛,二人心中“守土之意”動搖,立刻拔寨追趕,正中司馬懿誘敵之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遼水之濱,夏侯霸、夏侯威,這兩位夏侯家的後起之秀,體內亦流淌著勇悍的“將門之氣”,早已領了司馬懿的“伏殺密令”,引精兵埋伏。待遼兵慌不擇路奔逃至此,一聲炮響,殺聲震天,兩路伏兵左右殺出,其“氣”如虹。卑衍、楊祚所部本就心慌意亂,軍“氣”已泄,此刻更是無心戀戰,隻顧奪路奔逃。卑衍在亂軍中被夏侯霸一刀斬落馬下,其不甘的“戰意”混合著鮮血與“怨氣”,被夏侯霸刀鋒吸收一絲,令其刀上煞氣更增。
公孫淵引殘兵退守襄平,城門緊閉,試圖憑借堅城抵禦。
此時,天公似乎也站在了司馬懿一邊,亦或是司馬懿的“意”與這片土地的“殺伐之氣”產生了某種共鳴。秋雨連綿,竟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軍營泥濘不堪。魏軍將士久處濕地,不少人體內“陽氣”受損,怨聲載道。左都督裴景壯著膽子入帳,言及軍士之苦,請移營至高處幹燥之地。
司馬懿端坐帳中,雙目微閉,周身卻散發出一股令人心悸的寒意。他猛然睜眼,眸中寒光一閃:“擒殺公孫淵,便在旦夕!此刻移營,動搖軍心,泄我軍‘聚勝之氣’,該當何罪?!”裴景被他“威壓之意”所懾,喏喏而退。
少頃,右都督仇連亦仗著資曆前來進言。司馬懿勃然大怒:“軍令如山!汝敢再言惑眾!”立命斬之,懸首轅門。那血淋淋的人頭,以及其上附著的一絲未散的“驚恐之意”,讓所有將士噤若寒蟬。司馬懿用鐵血手段,強行凝聚了瀕臨渙散的軍“氣”。
他繼而下令南寨兵馬後退二十裏,故意放縱城內軍民出城樵采、放牧。此舉令副將陳群不解,因為這與司馬懿攻上庸時速戰速決的風格大相徑庭。
司馬懿嘴角勾起一絲深沉的笑意,緩緩解釋:“兵法運用,存乎一心。孟達糧多兵少,我兵多糧少,故需出其不意,以‘銳氣’破之。今遼兵實多於我,然其久困城中,‘士氣’必衰,糧草亦將匱乏。我軍雖處泥濘,然糧草充裕,‘逸氣’尚存。放開生路,乃是誘其內亂,使其‘軍心’自潰。待其糧盡欲逃,便是我收網之時。”
陳群聽罷,隻覺司馬懿之心計深沉如海,非但精通兵法,更對人心向背、“氣”之消長把握到了極致,不由心悅誠服,拜倒在地,暗道此人“心法”修為恐怕已臻化境。
魏主曹叡在洛陽,亦收到秋雨連綿,軍士疲敝的奏報,群臣皆請罷兵。曹叡卻因司馬懿臨行前那充滿自信的言語,以及自身對司馬氏那種難以言喻的倚重與忌憚交織的複雜情感,力排眾議,堅持運糧供給。他隱隱感覺到,司馬懿身上有一股與自己宮中那些“方士”相似,卻又更加正統的“力量”氣息。
雨止天晴之夜,司馬懿出帳仰觀天象。隻見一顆鬥大妖星,拖著數丈血色光尾,自首山東北,急墜於襄平東南。墜落之處,隱隱有“怨煞”翻騰,與星光交織,化為不祥之圖。各營將士見之,無不驚駭,以為天降災厄。
司馬懿卻撫須大笑,其“意”與那星辰隕落的軌跡仿佛產生了一絲共鳴:“天助我也!五日之後,星落之處,便是公孫淵授首之地!傳令,明日並力攻城!”
眾將聞令,雖對那妖星心有餘悸,但見統帥如此篤定,軍心稍安,隻覺司馬太尉真乃神人。
連日攻城,箭矢如蝗,城內糧盡,人心惶惶。“怨煞”在城中彌漫,守軍的“忠義之氣”早已被饑餓與絕望吞噬。公孫淵先後遣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及侍中衛演乞降,皆被司馬懿以“降不誠,意不堅”為由,或斬使,或斥回。他要的,不僅是襄平城,更是公孫淵父子以及所有叛逆核心的性命,用他們的血,來徹底清洗這片土地的“反叛之氣”,也為他司馬氏的赫赫威名,再添一筆血色注腳。
“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不能走當降,不能降當死耳!”司馬懿的聲音冰冷,不帶一絲情感,仿佛宣判著某種亙古不變的殘酷法則。
公孫淵徹底絕望,與子公孫修引千餘死士,趁夜黑突圍。行至那妖星隕落之地,四周山穀中忽然炮聲震天,火把齊明,喊殺聲如同地獄群鬼的咆哮。中央一將,白馬銀甲,正是司馬懿,他身旁司馬師、司馬昭二子,皆是少年英銳,其“氣”如狼,其“意”如刀。
“反賊休走!”司馬師、司馬昭厲聲大喝,聲震四野。
公孫淵父子被四麵八方湧來的魏軍圍得水泄不通,夏侯霸、張虎、樂綝等猛將,個個身上煞氣騰騰。公孫淵自知“氣數”已盡,連反抗的“意”念都無法凝聚,隻得下馬乞降。
司馬懿在馬上,目光掃過這對狼狽的父子,語氣淡漠地對眾將道:“吾前夜丙寅日,見大星落於此處,今夜壬申日應矣。”他仿佛隻是在陳述一個既定的事實。眾將無不拜服,高呼“太尉真神機也!”
司馬懿不再多言,揮手下令。刀光閃過,公孫淵父子人頭落地,兩股絕望的“怨氣”衝天而起,旋即消散。司馬懿的嘴角,似乎不易察覺地彎了一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入襄平,屠公孫淵宗族及同謀官員七十餘人,以他們的鮮血和哀嚎,徹底滌蕩了此地的“叛逆之氣”,同時也將一股濃烈的“煞氣”與“恐懼之意”深深植入遼東人心。隨後封賈範、倫直之墓,榮其子孫,以示賞罰分明,收攏人心。庫內財物盡賞三軍,然後班師回洛陽。
洛陽宮中,曹叡已是病入膏肓。那夜公孫淵伏誅,他竟在三更時分,寢宮內陰風大作,燈火盡滅。在黑暗中,他清楚地看見毛皇後引著數十名形容淒厲的宮人,帶著刺骨的“怨念”與冰冷的“殺意”,哭號著向他索命。那並非幻覺,而是實質化的“怨靈”侵襲,曹叡的“龍氣”已不足以抵禦這等複仇執念。
自此,曹叡病情急轉直下,已至彌留。他急召燕王曹宇,欲托孤。曹宇為人恭謙,其“守成之意”有餘,卻無力承擔這即將崩壞的王朝“氣數”,堅辭不受。劉放、孫資二人,久受曹真之恩,其家族“氣運”與曹氏宗親相連,此刻見曹宇推辭,又深知司馬懿那深不可測的城府與日漸壯大的“潛龍之氣”,便力薦曹真之子曹爽。他們認為,曹爽雖不如其父遠矣,但至少姓曹,能暫時平衡司馬懿的力量。
曹叡無奈,依其言。又在二人蠱惑下,降詔逼燕王曹宇即刻歸國,斷絕了其在京中凝聚“宗室之氣”的可能。遂封曹爽為大將軍,總攝朝政。曹爽年輕識淺,其“意”浮躁,如何能與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抗衡?
曹叡命人急召司馬懿。懿入宮,見魏主已是油盡燈枯,最後一絲“帝王之氣”即將消散。曹叡執其手,以劉備托孤諸葛亮之事為例,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托付。其言語懇切,情真意切,但司馬懿那低垂的眼眸中,卻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寒光,他體內那股源自司馬家族古老傳承的“噬龍之意”,在這一刻似乎微微悸動了一下。
太子曹芳抱住司馬懿頸項不放,孺慕之情溢於言表。曹叡見此,老淚縱橫:“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戀之情!”
司馬懿亦“頓首流涕”,其悲戚之情,做得十足,仿佛真的感受到了先帝的“托孤之重”。
言訖,魏主曹叡口不能言,手指太子,龍馭上賓。在位十三年,壽三十六。他死後,那守護魏國社稷的“龍氣”驟然削弱,彌漫在洛陽上空的“怨煞”與各種野心勃勃的“亂世之氣”,愈發猖獗。
曹芳即位,改元正始。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然曹爽年少,自以為得計,在何晏、鄧颺等一眾“浮華之徒”的慫恿下,逐漸將司馬懿視為心腹大患。何晏,此人麵白無須,喜好玄談,其“意”輕浮,據說沉迷於五石散等丹藥,追求精神上的虛妄解脫,實則內裏空虛,極易受人操控。他對曹爽道:“主公大權在握,豈能與外人分之?司馬仲達,其‘蟄伏之意’深不可測,昔日先公曹真)與其共事,屢受其‘陰謀之氣’,鬱結而終。主公不可不防!”
曹爽聞言,猛然“警醒”,遂與心腹定計,上表尊司馬懿為太傅,奪其兵權。自此,曹爽兄弟及其黨羽遍布朝堂與禁軍,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等人,每日在曹爽府中飲宴作樂,談玄論道,他們的“奢靡之氣”與“虛妄之意”,加速了曹魏“氣數”的敗壞。
司馬懿則順勢稱病不出,二子司馬師、司馬昭亦退職閑居。一時間,太傅府門可羅雀,與曹爽府邸的車水馬龍形成鮮明對比。司馬懿府邸上空,仿佛被一層無形的“結界”籠罩,將所有窺探的“意念”隔絕在外。
平原管輅,乃當世奇人,精通《周易》,其“靈視之眼”能洞察他人“氣數”與“命格”。何晏聽聞其名,召來府邸,欲試其術。鄧颺在座,倨傲地問管輅為何言不及《易》之詞義。管輅淡然道:“善《易》者不言《易》。大道無形,真意自在人心,何須拘泥文字?”
何晏撫掌稱善,繼而問道:“試為我卜一卦,可否位至三公?另,我近日常夢青蠅數十,集於鼻上,此是何兆?”
管輅凝視何晏片刻,其目光仿佛穿透了何晏華麗的服飾與粉飾的表象,直抵其敗壞的內裏。他緩緩道:“元、愷輔舜,周公佐周,皆以謙恭和惠,方享福祚綿長。君侯今位高權重,然親德者少,畏威者多,此非聚‘福德之氣’,求長久之道。鼻者,麵之嵩山也,象征人之基業與尊嚴。山高而不危,方能長守富貴。今青蠅,穢惡之物,逐臭而集。此乃‘敗壞之兆’,預示君侯根基將腐,尊位將傾。望君侯裒多益寡,非禮勿為,方可冀望三公,驅逐厄運。”他言語間,隱隱有“警世之意”流淌。
鄧颺大怒,斥為老生常談。管輅冷笑:“老生者,能見新生之不易。常談者,乃因常見覆車之鑒而不談者,是為愚也!”言罷,拂袖而去,不顧二人驚愕。
回到家中,管輅對其舅言道:“何、鄧二人,死期不遠矣!與死人言語,何所畏懼?”其舅大驚。管輅解釋道:“鄧颺行步虛浮,‘氣’不束骨,‘脈’不製肉,如失魂落魄,此乃‘鬼躁’之相,其‘生氣’已泄。何晏神情恍惚,‘魂’不守舍,‘血’不華色,‘精’浮‘神’散,麵如槁木,此乃‘鬼幽’之相,其‘命火’將熄。此二人,不日必有殺身之禍!”他這番斷言,並非詛咒,而是基於對“氣”、“意”、“魂”、“精”等生命本源能量狀態的精準洞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爽兄弟依舊每日縱情畋獵,飲酒作樂,將朝政視為掌中玩物,全然不知司馬懿那沉寂的府邸之中,正醞釀著怎樣的驚天變局。
時逢曹芳改元嘉平,李勝出任荊州刺史,曹爽令其往太傅府辭行,實則刺探司馬懿病情虛實。
司馬懿聞報,對其二子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絲冰冷的殺機:“曹爽的探子來了。大戲,該開場了。”
他迅速卸去冠帶,披散頭發,命婢女攙扶上床,蓋上厚被,裝出一副奄奄一息之態。李勝入內,見司馬懿形容枯槁,眼神渙散,連說話都仿佛用盡了全身力氣,心中已信了七八分。
司馬懿故意將“荊州”聽成“並州”,又作耳聾之狀,要李勝筆談。待婢女喂藥,更是故意讓湯水流濕衣襟,作哽咽之聲,氣若遊絲道:“老夫病入膏肓,死在旦夕。二子不肖,煩請公昭李勝字)日後多多提點。若見大將軍,望千萬看顧我這兩個不成器的兒子!”言語間,情真意切,仿佛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在做最後的囑托。那股衰敗的“死氣”,幾乎彌漫了整個房間,讓李勝毫不懷疑。
李勝拜別而出,急忙回報曹爽:“太傅果真病危,神智不清,恐怕不久於人世。大將軍從此可高枕無憂矣!”
曹爽聞言大喜,心中最後一絲對司馬懿的忌憚也煙消雲散,更加肆無忌憚起來。
司馬懿待李勝走遠,緩緩從床上坐起,眼中精光四射,哪裏還有半分病容。他那沉寂已久的“氣”,如同蟄伏的巨龍,開始緩緩蘇醒。
“李勝已去,曹爽必不再疑我。隻待他兄弟出城畋獵,便是我等‘龍蛇起陸’,扭轉‘氣數’之時!”他對司馬師、司馬昭說道,聲音中充滿了壓抑許久的殺伐之意。
不日,曹爽果然奏請魏主曹芳,往高平陵祭祀先帝。兄弟三人及何晏等心腹皆隨駕出城,京中兵權一空。司農桓範,此人頗有智謀,其“警覺之意”敏銳,叩馬力諫,言主公兄弟不宜同出,以防城中生變。曹爽以馬鞭指之,厲聲斥道:“京師禁軍皆在我手,誰敢為變!再敢胡言亂語,動搖軍心,定斬不饒!”其驕橫之“意”,已然蒙蔽了他的理智。
司馬懿在府中,早已通過秘密布置的“眼線”與“氣機感應”,得知曹爽出城。他眼中殺機暴漲,隱忍多年的“噬龍之意”與“霸者雄心”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他立刻召集舊部親信及府中豢養多年的死士——這些人,有不少都曾隨他征戰沙場,受過他“恩惠”,甚至可能與其家族的“黑暗傳承”有所牽連,對司馬懿的忠誠遠超尋常將士,他們的“氣”與“意”早已與司馬懿緊密相連。
“傳令!起兵!目標,武庫與宮門!”司馬懿的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以及一股冰封千裏般的決絕。
一時間,洛陽城中,暗流湧動,殺機四伏。一場決定曹魏國運,乃至整個天下“氣數”走向的政變,就此拉開序幕。
正是:閉戶經年養晦光,蟄龍今日露鋒芒。驅兵一怒風雲變,從此乾坤屬晉陽。
未知曹爽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三國野史!請大家收藏:()三國野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