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劉長寧的條陳

字數:6435   加入書籤

A+A-


    吃早飯的時候,劉長寧又見到了王嫣然,她竟然也能上桌跟公主一起用餐。
    不得不說,公主真的沒有一點架子,換了尋常,哪怕隻是一般的貴族,恐怕也不會讓伶人上桌。
    吃完後,劉長寧把《新白娘子傳奇》的劇本和已經下載好《仙劍奇俠傳》的手機悄悄遞給了公主,李淑拿到後,立即變得眉飛色舞起來。
    她早就想看跟她長得一般模樣的伶人的伶戲了,倒要看看那個伶人,哪裏吸引劉長寧了。
    ……
    白天一天都沒事,到了晚上,劉長寧穿越回現代,馬上上網查找資料。
    魏王讓他寫個條陳,如何修《氏族誌》,這一點網上就有標準答案,他直接抄下來就行。
    又想到魏王考較他的第二個難題,劉長寧也順便在網上查了查,直接輸入“在古代如何削弱千年門閥世家”,原本隻是試一試,結果沒想到現在ai如此強大,居然真的出現了答案。
    他仔細瀏覽了一遍,發現還真可以。
    首先是改革選官製度,削弱世家特權,其實這一點在大綏就已經開始實行了,比如科舉考試,不過有一點值得詬病,就是科舉考試不糊名,而且也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專門的製度。
    更多的還是類似察舉製和科舉製並列,比如要來京城參加高考,有兩條途徑,一是在地方上考試合格後,可以來京考試,第二種就是受到地方官員的薦舉,不需要考試合格就能來京科舉考試。
    地方官薦舉的肯定不會是寒門,要麽是裙帶關係,要麽就是送了大錢的富戶權貴,這一條路完全堵死了寒門的晉升之階。
    雖然也有考試這一條途徑,但這條路參加的人實在太多了,幾乎可以說是萬中取一,所以就算僥幸取得了去京城的考試資格,但真的能考上嗎?
    科考之前,需要去權貴之家投卷。
    什麽是“投卷”?“投卷”又叫“行卷”或“投獻”,簡單來說就是在考試前,考生將自己平時的詩詞文章以卷軸的形式呈送給權貴之家,以期他們再幫忙引薦給主持考試的官員,這樣可以大大增加中試的希望。
    這等於就是說,科舉考試的最終成績等於考試時的卷麵成績加平時成績。
    因為是不糊名的,主考官就可以依據考生平時的文章來綜合評卷,而平時成績要怎麽來評判呢?考官不可能認識每一位考生吧,這樣就需要有一批“中間人”,也就是權貴大臣們。
    但權貴大臣們可不會隨便舉薦普通人,所以普通平民之家的考生,想要“投卷”幾乎沒有門路,這樣一來,他們想要科考中試,更是難上加難。
    而高官子弟,王孫貴族就容易得多了,他們有長輩或親故舉薦給考官,讓考官們知道他們的名聲,幾乎等於“內定”了他們中試的名額。
    如此一來,平時成績要遠比科舉考試時的卷麵成績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寒門們還怎麽跟權貴世家競爭?
    劉長寧決定把ai的答案也一並寫進條陳裏,比如像明朝那樣的科舉製度,從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步一步來,寒門子弟也獲得了公允的機會,雖然其中避免不了權貴耍手段,但至少絕對不敢明麵上“內定”了。
    這絕對是斬斷世家門閥的一步大棋。
    第二步就是經濟手段了,比如鹽鐵官營,茶馬官營,削弱門閥世家對於這些民生必需品的控製。
    第三步是軍事手段,劉長寧想了想沒敢抄上去,自己什麽身份?居然連這個也懂,太全才了是不想要命了嗎?
    直接到第四步,文化手段。
    這個可以大寫特寫,比如修《氏族誌》隻是其一,將皇室列為第一等,打壓其它門閥世家,然後是扶持寒門庶族,讓知識傳播開來,用標準化考試,減少世家對文化的壟斷,這一點與選官製度相結合,威力將大大增加。
    不過想讓天下的寒門子弟都有書讀,要做到就不太容易了,劉長寧自己也是讀過書的,當初要不是家裏賣了幾畝地,他連筆墨紙硯都買不起,每年還要交束修,其他連田地都沒有的農戶還怎麽學習知識?
    不過有網絡在,劉長寧又去搜了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結果冒出了活字印刷術和改良的造紙術,這個可以,抄上。
    最絕的是,還有一項叫“推恩令”的舉措,看得劉長寧雙眼冒光。他知道“推恩令”是漢武帝推行的,目的是為了瓦解諸侯王的實力。
    這項政策規定,凡是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到了門閥世家這裏,也同樣可以祭出“推恩令”的大招,要是規定門閥世家的庶子和私生子都有繼承權,那同樣能起到削弱這些世家的實力。
    當然,最簡單直接有效的,就是跟黃巢一樣,“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按照族譜上一個一個殺過去,什麽都解決了。
    但劉長寧沒瘋,這種辦法他要是敢寫,估計都不需要報到皇帝那裏,自己就被魏王給剁碎喂狗了。
    等到整理好一切,劉長寧又重新謄抄了一份條陳,原本隻是寫一個關於如何修《氏族誌》的內容,幾百上千字就能打發了,結果足足寫了好幾千字。
    應該可以給魏王交差了。
    ……
    等穿越回大綏,又是第二天早上了。
    劉長寧擔心魏王找自己找得急,起床就先去了溫室大棚那邊,他不知道為什麽每次魏王都來這裏見他,也不在公主麵前出現,估計這老流氓是不好意思當著公主的麵“剝削”自己,而且公主要是在,肯定會站在自己一邊。
    在溫室大棚內等了沒多久,果然魏王就來了。
    這老流氓也不怕冷,天天穿一樣的衣服,獨自來公主府就跟上自己家門一樣,隨便得很。
    “參見大王。”劉長寧先是行了一禮。
    “行了,這些虛禮就免了。”魏王擺了擺手。
    劉長寧心說要是免了,估計你又不樂意了,表麵上卻恭恭敬敬地道:“大王,小臣已經寫好了條陳。”
    “拿來我看。”魏王朝他伸了伸手。
    劉長寧把寫好的條陳遞上去,紙是從大綏這邊帶回現代的,所以倒沒有什麽破綻。
    魏王見他拿出一卷紙頗為意外,不過是寫一個《氏族誌》的條陳,竟然有這般多嗎?
    他拿到手上,當先就看了起來。
    “你這字,倒是有些進步了。”魏王不是第一次看他寫的字了,當初篆愁小公主給劉長寧當“老師”的時候他就見過劉長寧寫的字,知道這是他創的新體字,雖然心裏也佩服這小子居然能自創一種字體,但是表麵上卻沒有絲毫顯露出來,而且還以一種大書法家的姿態來指教。
    “大王過獎了。”劉長寧立即謙虛了一下。
    魏王便細細看了起來,前麵的《氏族誌》如何修,他看了幾條,倒是中規中矩,也有一些特別出彩的地方,他看得連連點頭。
    昨天聽了劉長寧說的修《氏族誌》,他回去又好好思索了一番,劉長寧寫的內容多數與他不謀而合,當然也有些是他沒有想到的地方,不過對這點他是絕對不會承認的,最多就是認為一晚時間太短了,自己還沒想到那裏。
    眼見修《氏族誌》的內容看得差不多了,卻見後麵還有很多的內容,魏王耐著性子看下去,然後眼睛就一瞬間睜大了。
    科舉糊名?
    不錯,他怎麽未想到呢?科舉考試一旦糊了名,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就不能確定這份試卷是出自哪位考生之手了,這就可以杜絕那些私相授受的手段了。
    想到此,他抬頭看了一眼劉長寧,這少年竟然把他昨日考較的第二個問題做了解答,不錯。
    “劉長寧,你有心了。”他讚賞了一句。
    劉長寧嘿嘿一笑,知道魏王已經看到《氏族誌》後麵的內容了:“為大王解決煩憂,小臣是認真的。”
    “嗯。”魏王滿意地點了點頭,繼續看了起來。
    等看到下麵一係列的科舉製度,從縣試、府試、院試到鄉試、會試、殿試等等,看得他渾身一震,狂喜之餘滿是不敢置信。
    若說前麵的糊名製還有些可鑽漏洞的地方,畢竟考官隻需要熟讀某人平時的詩詞文章,那麽依然可以根據行文方式或者字跡看出是誰所作。
    但這一套科舉製度,卻從根本上杜絕了世家門閥對於科舉的壟斷,庶族寒門子弟也能通過一製度脫穎而出。
    這何止是削弱世家門閥的手段,更是一個治國良策。
    劉長寧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哈哈哈哈……”魏王忍不住大笑了起來。
    劉長寧不知道他看到哪裏這麽興奮,不過心中也能理解,那是當然了,這可是另一個世界幾千年下來總結出的經驗,大綏這裏這麽“落後”,誰看了不得迷糊一下啊?
    “好,劉長寧,隻此一策,我看你連宰相也當得了。”魏王是真的心中暢快,這一套科舉製度,能完美地解決掉他所擔心的門閥世家把控朝官的問題,如今的科舉製度,用的還是前朝那一套,他早就想改了,隻是一直不知從何下手,劉長寧這一條陳,完全可以直接拿來用而不需要修改。
    “大王謬讚了,宰相還是算了,小臣年紀小,可擔待不起。”劉長寧趕緊表示謙虛。
    魏王嗬嗬一笑:“昨日你不是說,若能削弱這些積累上千年而不倒的世家門閥,就連宰相也做得嗎?今日怎這般謙虛了?”
    “那是小臣昨日亂說的。”劉長寧馬上道。
    “你有這般見識,委實可以當個宰相了,不過年紀小了點,性子也不穩,昨日還推脫想不出法子,今日怎麽就有這麽多辦法?”魏王對於這一點有些不滿,這少年就是滑頭,昨日大概是想到了,就是沒說。
    劉長寧剛想解釋一下昨天沒想到,魏王就打斷了他:“好了,你先不必說了,等寡人看完再說。”他似乎知道他想要說什麽,接著看下去。
    鹽鐵官營和茶馬官營這個倒也尋常,隻是屢禁不止,就算有朝廷法令在,世家門閥依舊在暗中向這些產業伸手。
    魏王對此目前也沒有好的辦法,然後條陳上的內容過渡到扶持寒門庶族,將學識傳開,減少世家門閥對學識的壟斷這一步。
    隻是要做到這一步,何其困難也,國家沒有那麽多錢,刊印不了那麽多的書,也沒有那麽多的紙。
    隻是當他看到劉長寧寫的“活字印刷術”和改良的“造紙術”的方法時,就徹底將他給震撼到了。
    如今大綏的刊印極其困難,他對此也很是了解,比如要刻一本書,首先需將文字刻在整塊木板上,刻製過程中耗時費力,若文字出現錯誤,需重新雕刻整塊木板,成本高昂。且雕刻好的木板占用大量空間,存儲不易。即使文字僅需微小改動,仍需重新刻製整塊木板,致印刷速度極慢。
    而劉長寧的這個活字印刷術,若要刊印某本書,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書中的內容將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如此一來,可以節省多少人力物力?還能加快刊印的速度,簡直無往而不利。
    還有造紙術,魏王也看得心潮澎湃,竟然有更便利的造紙方法,還能用竹子來作為造紙的原料,不應該用麻或桑皮麽,竹子也可以?
    他雖然不知是否可以,但劉長寧在條陳裏寫得很清楚,連步驟都有,想來應該不假。
    這一刻,魏王都想敲開劉長寧的腦袋看看,裏麵到底還裝有什麽東西,竟然如此神奇。有了這活字印刷術,加上造紙術,那些門閥世家,再想掌控學識傳播就是妄想了,天下寒門也盡可買書看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