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冷卻之鏈
字數:3143 加入書籤
新加坡濱海灣的晨霧被切割機火星刺破時,劉宇的耳膜正承受著雙重折磨——鈦合金管道的切割聲和環保人士的抗議口號。他蹲在五米深的基坑裏,手指撫過剛焊接的管道接縫,海風裹著鹹腥味從五十米外的取水口湧來。
“劉總工!三號泵站又跳閘了!”新來的越南籍焊工阿勇探出頭,安全帽上貼著張褪色的符紙。劉宇摸出浸滿汗水的施工圖,潮氣讓紙麵皺得像海帶,標注"海麵下50米低溫層"的箭頭正被浪花打濕。
海水冷卻係統的核心是37公裏長的鈦合金管網,這些埋藏在濱海灣地下的金屬血管,要將深海冷水輸送到cbd的每棟摩天樓。劉宇看著第一段管道沉入海底,gps浮標顯示深度停在49.8米——還差20厘米就能觸及最佳低溫層。
“誤差在允許範圍。”新加坡水務局的陳工程師推了推金絲眼鏡。他身後,魚尾獅雕塑正對著施工船噴水,仿佛在嘲笑人類的精確計算。
抗議者的橡皮艇突然闖入作業區。領頭的是個銀發老太太,舉著擴音器喊:“你們在抽走海洋的血液!”她身後拉著條橫幅,上麵印著大堡礁白化珊瑚的照片。劉宇突然認出,那是吉姆寄來的航拍圖。
首場熱帶風暴比氣象預報早到了六小時。劉宇蜷在臨時工棚核對壓力數據時,屋頂的彩鋼板正被狂風撕扯出刺耳的尖叫。阿勇衝進來,防水手電筒的光柱裏飛舞著雨絲:“三號泵站壓力異常!”
他們冒雨跑到濱海堤壩時,海水正從地縫噴出兩米高的水柱。陳工程師的平板電腦顯示,地下管網某處承壓閥破裂,高壓海水正在侵蝕路基。劉宇盯著監控畫麵裏扭曲的管道,突然想起吉姆的蠔排——那些順應海流走向的天然結構。
“關主閥!啟動應急分流!”陳工程師的指令被雷聲淹沒。劉宇卻抓起工具箱衝向檢修井:“不能停!cbd十七棟樓的中央空調都指著這個係統!”
阿勇用消防斧劈開井蓋時,腥鹹的海水已漫到胸口。應急燈照亮了管道裂縫,劉宇看到牡蠣殼的尖銳邊緣——這些本該被過濾網攔住的生物,竟在鈦合金表麵鑿出細密的孔洞。
“拿海藻膠!”劉宇想起吉姆修補漁船的法子。阿勇卻掏出越南帶來的魚鰾膠,兩人把兩種粘合劑胡亂糊在裂縫處。監控屏上的壓力曲線開始回落,但路麵塌陷聲從頭頂傳來——濱海大道裂開了五米長的口子,一輛公交車後輪懸在深淵邊緣。
劉宇的雨衣帽簷在狂風中翻飛,雨水順著脖頸灌進工裝服。眼前的海灣像一鍋沸騰的鉛水,三艘漆著紅白條紋的工程船正破浪而來。領頭的“海神號”船艏站著個魁梧身影,探照燈掃過時照亮他左臉的疤痕——那是2015年柔佛州抗洪留下的勳章。
“新加坡朋友!”船長操著混了福建腔的馬來語喊話,暴雨中每個字都像擲出的鐵錨,“記得你們送來的抽水泵嗎?”他身後的水手掀開防水布,六台潛水機器人閃著幽藍的指示燈滑入海中。
陳工程師的平板電腦突然震動,修複進度條從17開始龜速爬升。劉宇看著實時畫麵:機器人的機械臂噴射出乳白色樹脂,遇水膨脹成蜂窩狀補丁,精準貼合在鈦合金管道裂縫處。這種挪威船級社認證的材料,此刻正被馬來西亞人用來修複中國製造的管道。
“鈦合金扛得住腐蝕,卻防不了藤壺。”陳工程師突然開口,金絲眼鏡蒙著層水霧,“你那個漁民老頭往水泥裏摻海藻的法子……”他抹了把屏幕上的雨水,“或許該用在防護塗層上。”
劉宇的防水手機在此時震動。視頻接通時,吉姆的臉占滿屏幕,老人正跪在澳洲礁盤上種珊瑚,馬克的鑲鑽手機殼在背景裏晃來晃去。“後生仔!”吉姆舉起個布滿凹痕的鈦合金板,這正是深圳灣基座的邊角料,“這玩意兒被珊瑚幼蟲當產房了!”
修複進入第四天,濱海灣成了露天國際工廠。馬來西亞船員搬來柔佛特產的橡膠密封圈,越南焊工阿勇貢獻了祖傳的魚鰾膠配方,東方聯盟工程師調試著改進版樹脂噴射器。劉宇蹲在甲板上調配新型防護塗層:吉姆寄來的海藻粉混著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的納米材料,散發出詭異的芥末味。
“試試這個。”陳工程師扔來罐噴漆大小的密封膠,“漢斯國的貨,專防藤壺。”劉宇瞥見標簽上的骷髏標誌。這是種生物抑製劑,會殺死所有附著生物。他默默把罐子踢進工具箱深處。
深夜,暴雨暫歇。劉宇在探照燈下觀察試驗樣本:塗著海藻塗層的鈦合金板上,藤壺幼蟲正在形成規則的環狀群落,而德國密封膠處理的表麵死寂如月球。他突然抓起角磨機,在兩種塗層交界處刻下波浪紋。
第七日的朝陽刺破雲層時,劉宇站在金沙酒店57層的玻璃幕牆前。監測屏上的數據讓他眼眶發熱:氣溫下降2.3c,濱海大道上的行人摘下了遮陽傘;能耗降低41,隔壁金融區的用電曲線出現十年首個波穀;水溫恒定7c,取水口附近的珊瑚開始分泌鈣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工程師遞來冰鎮椰青,吸管上凝結的水珠滴在監測台上。“總理要擴建二期工程,”他指著對岸的馬來西亞船隻,“但我想先給管道穿上;‘海藻甲胄’。”
退潮時分,劉宇獨自來到曾塌陷的濱海大道裂縫處。修補後的路麵微微隆起,形成個三米長的潮池。他驚訝地發現,裂縫邊緣吸附著五顏六色的管蟲、樹脂補丁表麵覆蓋著新生珊瑚斑、鈦合金接縫處遊弋著熒光小魚。
環保組織的銀發老太太突然現身,她的新橫幅寫著:“向大海借冷,記得還溫度。”無人機航拍顯示,這條人工裂縫的物種多樣性竟比天然礁石高出15。
海風送來遠處船隻的汽笛聲,劉宇想起吉姆視頻裏的話:“大海比你會喘氣。”他摸出那罐德國密封膠,奮力擲向海灣。夕陽下,鋁罐劃出的拋物線盡頭,“海神號”正在起錨返航,船尾拖著條粼粼的光帶——那是夜光藻在向深海遷徙。
陳工程師遞來冰鎮椰青:“總理要求擴建二期工程。”劉宇望向海灣對岸的馬來西亞船隻,忽然說:“該用吉姆的藤壺膠做防護層了。”
潮水退去時,新鋪的濱海大道裂縫處長出簇簇海藻。環保組織送來監測儀,數據顯示裂縫處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比天然礁石還高15。那位銀發老太太再次出現,這次她舉著的橫幅寫著:“向大海借冷,記得還溫度。”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